快好知 kuaihz

孩子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

孩子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

国外有个教育代表团访问我们的一所小学后,对我们的试卷中出现过的“雪化了以后是什么?”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被判错大惑不解,我们的老师告诉来访者:“标准答案应该是‘水’。”采访者表示异议:学生作答“雪化了以后是春天”更说明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要是在我们学校,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表扬。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孩子是不允许有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的。

有人说,标准化既客观又公正。但我想反问一句:要那么客观干什么?真的就那么公正吗?太多的一锤定音的答案,会不会把学生的脑袋锤成铁砣般坚硬?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很多东西,特别是人文学科的东西本身就有很强的主观性。我们不仅不应该用某种僵化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且应该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内容。标准化考题的设计者只考虑到课本上出现的知识点这个小客观,忽略了客观世界存在的大客观。在大客观世界中,一个问题可能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答案。如今,在中小学,以参考资料为依据,以标准答案为准绳的现象太常见了。教师已变成了由一批躲在书斋里的专家学者编撰出来的教学参考资料的传声筒,而学生则成了教师嘴巴里的标准答案的静电复印机——静静地不加思索地把答案抄到自己的练习本上去。

对于公正,我想,难道在标准化考试之前,考试就不公正?对写了与标准答案相符的学生而言,给他判个满分是公正,对写了与标准答案不相符,但仍然是正确答案的学生而言,不给分是否就公正?殊不知,在我们大谈特谈标准化好处的时候,往往遮蔽其存在的问题,使我们只看到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现在就再举几个例子看看标准化到底干了些什么,也许这更能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以警省。

例1.集体“失语症”说明了什么?1996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分析文章,题为《别让孩子患上集体的“失语症”》。该文写道:如今的孩子有集体患上“失语症”的危险。而这危险又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一步步怂恿下渐次加重的,且看事实:某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黑板上写着一个“云”字。一个小男孩被老师叫了起来:“这是什么字?”小男孩清脆地答道:“是‘云’字。”老师的脸沉了下来:“他说错了,谁来纠正?”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背书般地大声说:“云云云,这个字我认识,横、横、撇、折、点,这个字念‘云’。”老师笑了:“对了,老师不是教过吗?每个小朋友都要这样说,才算对。”

例2.在一次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进”的反义词是什么?至少有一半的人写出的答案会被判为错的。因为标准答案是“退”,答“出”的只能算错。

例3.请你用给出的字及词组,组成一个通顺的句子。这些字及词组有:“萝卜、小白兔、青菜、爱吃、和。”如果你把它组成“小白兔爱吃青菜和萝卜”,你会被判为错的。因为标准的答案是“小白兔爱吃萝卜和青菜。”实在难以想象,如此机械地组句子,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成什么样子?

与上述例子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这种做法已经是流传极广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孩子们正处在接受能力最强、学习语言最快的年龄,却长年累月地被这样机械地“栽培”着,后果只能是磨蚀他们的创造力,患上集体“失语症”,即是一种不会用流畅而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会写信,不会写文章,严重缺乏想象力,头脑中只剩下几篇虚张声势又绝对标准的、规范的“范文”或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便不会用自己的头脑思想,更不可能应付各种挑战和人生选择。回想在加拿大读书时所见所闻的课堂教学,教师从不制止,更不会批评任何一个学生的、在我们看来是可笑甚至荒谬的答案,总是想方设法发掘他们的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学生也总是乐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我常常惊诧于他们的"异想天开。而我国的教育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力求理性的冷静思考,以致学生在“标准答案”面前如履薄冰、举步维艰,生怕一不小心便被老师打了个“x”。学习变得呆板、枯燥,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甚至一点儿灵活的理解都没有,只能死记硬背“标准答案”,以求万无一失。久而久之,一个个学生经过严格规范的学校教育后,变得呆头呆脑、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完全成了一台学习的机器,哪里还有半点想象力、创造力可言!其实,只要我们稍稍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对标准化的强调与厚爱恐怕一方面与传统教育中所提倡的“为所有人的教育”这一思想密不可分。实际上,提倡“为所有人的教育”是抽象的和不切实际的。因为学生的天赋、素质、兴趣、志向各不相同,对教育的需求也就有差异。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的知识、个性的发展都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又与我们的教育现实密切相关,学校如果被当成了工厂,学生自然就是产品了,当检验的手段只是升学率的话,那么学校只会朝着标准化、模式化更进一步。

我们必须明白:孩子的思维之所以格外富有创造性与不同寻常,不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最少清规戒律吗?他们的答案之所以那么丰富多彩,不就因为他们的想象天马行空似地能展翅高飞吗?今天,无论是对中小学还是大学生的教育,都已不能再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授,而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充满想象地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似乎有必要思考:难道一个问题(尤其是人文学科的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为何不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又何妨仁者见智。智者见仁?我们还必须回答这一问题,即什么是正常的、合乎科学、符合人文精神的考试(从形式到内容到答案)?我们更需要对诸多习以为常的“标准化”进行反思,需要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人文精神、不符合学生天性、不利于下一代发展的。使学生丧失想象力的“标准化”进行彻底的改革。

生动活泼的教育需要更多活的答案!也许打开标准化的枷锁之日,就是放飞学生想象力之时,让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孩子的想象力是如何丧失的  想象力  想象力词条  丧失  丧失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家长加油站

 如何写中班生活案例反思

如何写中班生活案例反思导语:如何写中班生活案例反思?幼儿在园的种种不同生活、行为习惯就是各个家庭生活方式的缩影。教师应正确看待,考虑到每个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