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日前揭晓,北京二中的张鹏浩等5名高中生获得市长奖。这些获奖者不仅学习好,最重要的是他们热衷发明创新,也因此他们大部分被保送至北大或清华。
张鹏浩 发明搞到卫星上
就读中学:北京二中,已被保送北京大学获奖:第七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北京应用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高中化学联赛三等奖
“我的项目有独到之处,也有缺点。”张鹏浩个子高,说话语速快,自信之中带着谦逊。
他的获奖项目是《基于dem信息的sar影像几何精校正及精确阴影和叠掩处理方法研究》,普通人乍一看,根本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撰写的这篇论文已经远远超出中学生的课本范畴,是关于遥感图像处理的一种解决办法。
雷达引发兴趣
张鹏浩这样通俗地解释遥感:“遥远的感应,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无需移动,就可从一个地方了解到在另一个较远地方发生的情况。”其中一种遥感技术叫做雷达遥感,卫星雷达平台发射电磁波,然后接收地物辐射和散射的回波信号,通过不同的信号识别地物地貌。但是如果在山区斜坡较多的地方,一些被山坡挡住的地方就不容易被电磁波辐射到,这块区域的地物就不能被识别。张鹏浩提出了用高程模型和两颗卫星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不能被正确识别的问题。
为什么要选择遥感这个跟中学生和日常生活均无关的项目?“感兴趣吧,从小住在气象局边上,对雷达有浓厚的兴趣。”张鹏浩这样解释。带着这种兴趣,2007年初,他参加了北京市科技俱乐部活动,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遥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俱乐部的协助下,他进入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科学实践。当时,他刚上高一,对只有在大学专业课才能学到的遥感一窍不通。
论文达到本科水平
“从头开始学,从基本的书看起。”张鹏浩的学习兴趣高涨。最初的难题就是看不懂专业书,尤其是外文文献,于是他就抱着专业字典一个个地查。就这样,在课间和假期,他熟读了数十篇英文文献。在遥感所老师的指导下,他入门很快,还初步确定了一个研究方向:开展对丘陵区雷达图像几何纠正的研究。
在中科院邵芸研究员等几位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他通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办法,并写成了一篇达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的研究论文。3名地学专家对其项目进行了考察,都肯定了张鹏浩所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凭借这个项目及所获的各种奖项,他入围市长奖的候选,并最终获奖。
音乐体育样样在行
张鹏浩认为,自己其实没有什么独到的学习方法,只是非常注重效率。“上课认真听,多和老师互动,抓要点,该记的都记住了,领悟了,回家不用花太多的时间。”他说,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每天复习、预习是他必做的工作。
他的业余生活依然丰富多彩。钢琴、吉他、篮球、网球、乒乓球,“什么都能练两下。”他喜欢弹钢琴,《梁祝》《土耳其进行曲》都是他的拿手曲目。流行歌曲他也挺喜欢,平时爱唱羽泉、孙楠和后街男孩的歌。在学校里,他还是有名的田径好手,400米在学校拿过前两名。为什么日常学习、科研、业余生活一个也没落下,而且做得都还不错呢?“时间是挤出来的。”他说。
秦一骁 堵车堵出发明灵感
就读中学:北师大实验中学,已被保送北大获奖:第七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明天小小科学家一等奖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二等奖全国高中物理联赛二等奖
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一等奖北京市自然科学知识竞赛团体第二名
和他的名字不一样,秦一骁很内敛,问一句答一句,话不多。秦一骁的发明不像张鹏浩那样专业,他从生活中找到灵感和方法。北京的车多、路堵,他的项目就源自于此,一个缓解环线堵车的解决方案——《关于环线快速路出口缓冲区的设想》,核心就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立交桥下的空间解决交通堵塞问题。
堵车带来灵感
秦一骁说,上高中后,每天都要乘车上学,常常赶上早晚高峰期,环线上的堵车让他印象深刻。他开始思考,在环线快速路上为什么经常也是所有车道都堵得满满的。他发现,由于最右边车道有出口,车辆常常行驶缓慢,加上许多司机并不给试图并线的车辆让行,使得在中间车道上要往右并线的车辆难以成功并线,只好在中间车道上等待,这样便把中间车道堵塞了。当中间车道被堵塞后,该车道上一些直行车辆便往最左边的车道并线,干扰了最左边车道上的车辆,使得最左边车道上车辆的行驶速度下降,直至造成堵塞。
秦一骁尝试在出口处找到一些缓解的办法。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他一连好几天站在靠近出口的过街天桥上观察车辆的并线状况,并记录不同时间段内堵塞的车辆数,在关键路段统计数据时,他甚至可以呆上一个小时,他还精确地测量了许多轿车的长度。
方案得到专家认可
得到精确的数据后,他运用他擅长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计算设立车辆缓冲区。他提出,如果利用环线立交桥下的闲置空间再建几条辅路车道,可以相应缓解堵车。依据他的数学模型,还能算出增加几条车道、在多少分钟内不会出现堵车。该项目得到专家评委认同,他们认为项目贴近生活、有可行性。秦一骁后来发现,一些立交桥的改造也契合了他的项目思路,印证了他的项目的可行性。
从小喜欢科普读物
秦一骁从小就是科技迷,上中学前就很喜欢科普类的读物和电视节目,喜欢参观博物馆。上中学后,自己也开始进行一些小发明和科学研究。初二时,他因为对车里的仪表盘感兴趣而写了自己的第一篇科技小论文——关于汽车变速结构的研究。
“在这之后,我进行的所有研究,都是因强烈的兴趣而开始的。”他说,随着研究的深入,总会有些令人感到枯燥的问题,“所以,每完成一个研究,所依赖的不仅是兴趣,同样还有意志力。”
说到学习心得体会,秦一骁的答案和张鹏浩颇为相近:兴趣和效率。“不要想着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看书的时候要提高效率。他说自己在课堂上很少做笔记,“理解了,记在心里,就是自己的东西了。”他建议高中生不要盲目学别人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正确的道路。
本报记者 柳志卿 制图吴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