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考报名在即 万余家长呼吁外地考生在京高考权

  下周三,北京将开始高考报名。昨日,9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1名志愿者带着一万余名在京外地家长的签名,递交给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建议北京出台临时措施,允许外地考生在京报名,参加2011年高考。同时,呼吁解决外地借读生的高考资格问题。有关部门已接收了家长的《呼吁书》。

  公民签名九成来自家长

  昨日,张先生等10位外地学生家长代表手持签名过万的《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和《2011年北京高考报名紧急建议》,先后递交给市教委和教育部,希望北京能允许广大外来人口子女在京参加高考。有关部门已接收了家长的《呼吁书》。

  装订成厚厚一沓的《呼吁书》,蓝色封皮,以大号字体标出的“公民签名”四字,格外抢眼。至今,签名人数已达12532人,其中有90%都是来京外地家长。

  家长代表张先生说,这些签名是数十位家长几个月来在大街上征集来的。目前,这一建议已得到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包括在京就读的学生、在京工作的外地人士等等。

  建议允许借读生今年报名

  从今年7月开始,部分在京外地学生家长代表开始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提交建议书,至今已上书5次。

  代表中的三位非京籍高三学生家长说,获悉北京2011年高招报名将于12月1日开始,并且和往年一样,仍以北京户籍为基本条件,不向任何外地户籍考生开放。他们建议北京调研出台临时措施,允许在北京读完三年高中的非京籍学生参加高考报名,至于随后将采用何地试卷,参加何地录取,则可另作探讨。

  持续一年定期向教育部门建议

  教育部今年有望启动“制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的调研工作。在调研试点基础上,待时机成熟,将试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异地参加高考。

  家长们表示,他们的行动不仅意在呼吁,也切实为改革高考政策提出了建议,希望能为异地高考的调研提供参考。虽然至今没有任何进展,但今后代表小组将持续一年,于每月月末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递交《呼吁书》,并持续征集签名至2万个。

  明年非沪籍高考对象“扩容”

  2011年上海高考非沪籍报考对象“扩容”,两大类考生可在沪高考,第一大类是上海中职校计划内招收的外地应届毕业生;第二大类是考生父母双方长期在沪工作,父母工作单位经上海市政府批准为政策照顾范围的,且考生是在沪就读的应届高中阶段毕业生。

  有家长认为这无疑对北京是个借鉴。

  对话

  “任何程度进步都值得称道”

  张建党,41岁,安徽人,签名呼吁行动发起人之一,来北京16年不仅买了房和车,还经营着公司。惟一让他焦虑的是,在北京某重点中学实验班上初三的儿子毕业后去哪里读书的问题。

  回老家高考遭遇新门槛

  新京报:你们何时开始组织签名的?

  张建党:从今年6月开始,我们几个发起人分别在昌平、通州、海淀等地组织签名。

  新京报:能说你们是上访吗?

  张建党:这不是上访,我们是以公民身份,在推动教育改革中做出应有的呼吁。我们更愿意和主管部门当面沟通提出建议,应该是推动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志愿者。

  新京报:你的孩子回老家高考,面临怎样的困难?

  张建党:我来北京16年,安徽老家已经没人。孩子在北京长大读书,从没在老家待过,安徽话都听不懂,怎么让他回去?这不公平啊。从2005年起,为制止高考移民现象,教育部出台文件要求高考“学籍、户籍”双认定,虽大部分省份规定,本地生源不受“双认定”限制,但在陕西、海南等省份,对此规定则颇为严格。这些规定致使部分想回老家参加高考的孩子,也遭遇新的门槛。

  有资本享受当地人权益

  新京报:你觉得高考户籍限制是教育不公?

  张建党:对。孩子是无辜的,父母可在漫长等待中争取享受到北京户籍的优势,但孩子的教育耽误不起。作为一个打工者,我为这座城市奉献青春、汗水,而我的孩子却被排挤在受教育的大门外,你说这公平吗?北京现在有数百万非京籍的外来人口,我们已在这里生活工作了十多年、几十年,完全有资本来享受当地纳税人的权益。

  新京报:你理解的教育公平是什么样的?

  张建党:让每个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教育资源,而不是用所谓的户籍设卡,比如这次我们建议外地考生在北京报名,这是最起码的公平。

  新京报:你个人认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制度希望大吗?

  张建党:我是一直抱有希望,并会坚持下去的。废除高考户籍限制的声音一直都存在。也许时间会很长,但任何程度的进步都是值得称道的。

  讲述

  为高考落户选择燕郊买房

  焦女士12年前从山东来京,现为北京某商场财务人员,夫妻二人均为白领,家庭收入中等。

  焦女士说,2002年在北京买了房,但孩子的户口一直没办法解决。“女儿新语(化名)小学一年级就在北京上,初中毕业后,经多方疏通,获得了在通州三中上高中的资格。眼看明年就高考了,孩子的成绩在年级第五名,如在京高考,上一所好大学很有希望。”

  最令焦女士担心的一天终于来了。不久前,老师通知新语回原籍报名。

  焦女士说,新语从小到大,没走出过父母的视线。对于数百公里外的故乡,只有陌生。而且北京山东两地的考试科目不一样,课程内容不同。不仅要回去报名、体检,不一样的课程也要想办法补上。如果回老家,孩子不仅要面对激烈的竞争,还要适应完全陌生的题目,可能只能上一个三本了。

  焦女士的情况在签名家长中具有普遍性。他们大多来北京10年有余,属于公司白领或自己办企业打拼。其中,拥有被称为绿卡的“北京市居住证”者也不乏其人。如果不是孩子的高考问题,他们早已与其他北京居民无异。

  浙江的王先生说,来京10多年,已买了房子,孩子一直在北京上学,如今已上初三,在哪里高考的问题不得不开始考虑了。回老家考试,教材不同,高中三年都要在老家上,可让孩子一个人回去又不放心,父母放弃工作又不现实;在北京考试,现在看来还没希望。于是,这对并不富裕的夫妇只好选择在燕郊再买套房,为的就是落户,孩子以后能在离北京近点的地方参加高考。他们买房既不是自住,也不是炒房,客观上起到了加大住房供需矛盾的作用,而像他们一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家长建议

  1.希望北京调研出台临时措施,在高考报名工作中,允许在京读完三年高中的外地户籍学生参加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随后就采用何地试卷、参加何地录取,则可另作探讨。

  2.建议在同一地完成三年初中教育的,无论有无该地户籍,都有平等参加该地中考、继续高中学业的权利;在同一地完成三年高中教育的,都有在该地报名参加高考的权利。

  3.建议全国高考统一命题,即使按户籍录取也不妨碍学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这可作为临时性解决方案。或进一步平衡教育部直属大学在各省录取的比例,逐步实现各省份大致统一的录取比例。

  部门回复

  7月末

  10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2名志愿者带着4000名学生家长签名支持的《呼吁书》,递交到教育部教育部传达室代为转交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回复。

  8月末

  10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再次带着4000名学生家长签名支持的《呼吁书》,递交到教育部教育部传达室代为转交有关部门,一直没有回复。 

  9月末

  12名家长代表征集7000名学生家长签名的《呼吁书》,分别送至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相关部门接收,一直没有回复。

  10月末

  《呼吁书》签名首次过万,10几名外地学生家长代表再次带着建议上书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此次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与家长进行面谈并指出,要实现外地学生在常住地参加高考,并非教育部一家单位所能决定,需北京市及多个政府部门联合制定政策。两家单位均接收建议材料。

  11月25日

  9名在京外地家长代表及1名志愿者带着签名和建议,向北京市教委和教育部递交。

  市教委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倾听了家长们提出的建议,表示会反映给相关部门,但未承诺做出回复。

  教育部信访办工作人员在听取了建议后,接收了建议书,表示会尽快转给相关部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高考  高考词条  万余  万余词条  在即  在即词条  呼吁  呼吁词条  考生  考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