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与孩子之间永远是谈不完的话题,母子之间,父子之间,整个家庭主要是围绕着孩子的学习进行的,随着沟通问题的出现,两代人的代沟出现困难,使得很多的家庭教育出现危机。
教育孩子不是个容易的事情,父母要从耐心和细心做起。 首先学会理解孩子,他们的年龄和经历不可能理解父母的付出是多么的大,有人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没有经历这样的辛苦,孩子不可能那么深刻的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苦心。如果一味的教育孩子,并且摆出大道理来说明自己如何不容易的经历,反而适得其反。
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父母首先就要真正的走进孩子的内心, 从孩子小时候就跟孩子进行平等沟通,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责怪孩子,而是要调查问题的原因,问清楚怎么回事,为什么,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错误,就要想办法去和气的跟孩子分析,讲道理,这个讲道理的过程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从他的理解去分析,这样孩子才能容易接受,如果过分责备,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即使觉得父母是对的,他们也很可能为了一时之气,对着干,适得其反。沟通完了,对于问题的解决要进行事后跟进,真正的将正确 的想法深入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理解明白,一旦观念树立起来,孩子对类似的事情也会解决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距离使得沟通产生障碍。很多父母在外工作,或者工作非常忙的父母,与孩子见面少,慢慢的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生疏,陌生,沟通要勤,不是报学习班,给孩子物质的补偿就能够真正把孩子按照自己的轨道进行教育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每个孩子也是独特的个体,不能一勺烩,只有悉心培育悉心教育,才能够让孩子有信心去在困难中不断成长,进步。
余村的老余一家,四个孩子个个都考上了中国的最好的大学,虽然夫妻俩没啥文化,在学习上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子女帮助,但是在生活在做人上,父母却煞费苦心的培养孩子的接人待物,培养孩子的毅力,如果一件事情没做到底,老余是不答应的,取其重点的能力培养,孩子有毅力了,做成事情的成功率就高,在这里,老余坚信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在每一个困难问题上,都用这个信念去坚持坚持,一次次的印证的道理,他四个孩子慢慢的当成了人生信条,清华北大就是这么考上的,即使村里的教学质量差又如何,即使县里教学师资有限又如何?学习就是孤独自己的事情,不断的挑战自己,这需要毅力,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也需要毅力,最后孩子都上了全国顶尖大学,在整个县城都成为一段励志的故事,当做榜样成为别人父母教育孩子的范本。从做人上,老余告诉孩子踏实肯干,诚实务实,善待他人,就一定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快乐的生活。从这个老实踏实的农民父亲身上我们看到的,对于孩子他更多的不是责备,而是鼓励,陪孩子一起去坚持,要相信,心灵的沟通不止是语言,更多的是行动,让行动说话,让行动打动自己的孩子,比一切美丽的生动语言更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