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打破校长推荐制度的关键在北大

  随着被推荐学生的陆续亮相,人们的期待逐渐落空,多少有些失望。无一例外的,几乎所有被推荐学生的成绩都是所在学校最优秀的,而校长们的推荐程序虽然有所不同,但成绩无疑都是其中最重要的标准。这等于是将一群本来就能考上北大的学生,通过校长推荐的方式提前与北大绑定。推荐本身倒像是走了个过场,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推荐制陷入了僵局。

  一旦学生愿意被推荐后,就必须承诺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填报北京大学。因此有家长表示,校长实名推荐,并不能选出什么特别的人才,只不过是北大的一个提前“掐尖”计划而已。窃以为,事实应不至如此,北大没必要打着改革的名号来“掐尖”,同时也说明,至少有一部分人对于改革是半信半疑的。

  也可以看出,校长们都很小心,也就是说在此事上,他们是有顾虑的,毕竟阳光化的推荐,对于防止潜在的暗箱操作是积极有益的,但因为太过小心瞻前顾后,难免缩手缩脚明哲保身。作为改革的初始摸索阶段,这也属情理之中,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推动力量,恐怕结果不容乐观,校长推荐制有“泡汤”的可能。

  要想让改革能继续前行,打破校长们的顾虑就很有必要,而这又不能在校长身上下功夫,关键还是在于北大。

  北大当然不能只招天才、偏才,但普遍意义上的人才,不管是通过高考还是自主招生,以北大的实力,是不难招揽的。因此改革的重点就应该放在怎样网罗可能因高考流失的人才上。

  从此前北大公布的实施方案上可以看出,虽然有往这方面的努力,但方案中的描述是不足的,主要思路还停留在高考的选拔方式上。因此,要打破僵局,就要转换思路,将特殊人才作为推荐学生的主要来源;另外也应改进方案,如放宽校长推荐资格,面向更广的范围,灵活使用降分优惠等等,以事实、制度和决心来赋予校长们大胆的力量。

  “非不能也,是不敢也!”天津南开中学校长宋璞个人也想推荐偏才,但因为受到诸多限制,他不得不以分数来作最后定夺,第一次搞这种实名推荐,感到压力非常大。而成都巴蜀中学校长傅唯泉也表示想推荐偏才,但之所以没有,一是因为这届没有,二是唯考试分数“最能搁得平”。有关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的争论至今仍然很激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打破校长推荐制度的关键在北大  北大  北大词条  校长  校长词条  打破  打破词条  关键  关键词条  制度  制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