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高考,无需一年,就数学学科而言,在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定理熟悉的前提下,两个月足矣。
从现在开始,不停的做模拟试卷,在做试卷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发现问题、提高能力。专家们一般认为此时要回归教材,理论上很有道理,但实际不可行,,若走马观花的看一遍教材,收效甚微,该注意不到的地方还是被遗漏。若细细的研读一遍,那么多教科书,到了这个时节,没有几个能看得进去的,可行的回归教材的路子是,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有真对性的回归教材。中等学生的要求是,选择题放弃第11、12题,填空题放弃第16题,解答题放弃第20、21的第二问,剩下至少还有119分,这119分都是常规题,平时基本都练过,考察通性通法,这是普通学生消费得起的水平,不需要多么高的智商,只需勤奋。对这119分内容,很多学生不是不会,而是不够熟练,临场表现为会而不对,因失误而丢分,而避免失误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练。实践中,不论学生还是老师,为了考试保持分数,总是花费80%的时间和精力,应对那没有指望的20%的压轴拔高题,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每年高考中,数学第21题的第二问,98%以上(特别是理科)的学生做不出来,尽管平时的模拟考试有一部分学生能做得出。对于中上等学生,该放弃的要坚决放弃,想一想,你什么时候得过150分!不属于自己的,别一厢情愿了,在乎也不会有结果,还是把时间、精力和感情投入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试题上,反复训练,保证全分。
对于中等生,选十套到二十套规范试卷,连续练三遍,对基本题,理解它记住它,达到随便从中抽出一题,立即能把该题的思路准确说出的程度,若如此,则可保证高考数学110分左右。很多学生虽然至今做过的试卷不下50套甚至100套以上,但真正记得住的能回忆起来的很少。不能回忆起来的知识,对于考试,等于没学。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心理经验,该考试了,感觉自己好像什么也不会,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就是对所学过的知识不够熟练,回忆不起来。记住,到了这个时节,根本不是会不会,会多少的问题了,而是弄熟弄透了多少,保证临场把会的做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反复练习,反复做题。学习知识是件简单的事,但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就难了,考场上,拼的是技能,而不是知识。你什么都懂,但一上场,结果不行,老师一讲就明白,但一考试,成绩上不去,这种学生,还处在欣赏知识的状态,还不能运用知识。要想运用知识,必须经过反复练习,这一过程是很累人的,这是化茧成蝶,浴火重生的过程,绝对的煎熬。如果你感觉轻松,当心你的结果。
对于优秀学生,时间分配化为三份,一部分用于练;一部分用于看;一部分用于温故。必须不停的做题,这样才能保持临场手熟,保证速度和准确性。但一套一套的做题会占用大量时间,不利于信息量的扩大,弥补办法是大量的看试卷,带答案的试卷,迅速分析思路然后对照答案,保证半小时看一套,这样短时间内可以大量见识各种题型。时间分配是做一套看两套。对于优秀学生,考前两个月见过的题型,临场都会有印象。对于优秀学生,大量见题很重要,因为他们需要拿下那20%的压轴题,而从未见过的题型临场破解一般做不到,时间那么短,不容你研究和创新,考试,就是对你已有知识的检阅,拼的是实力。 做试卷一定要限时,数学试卷2小时,时间一到立即停笔,看到底自己还存在什么问题。只有在限时和迅速做题的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才会暴露出来,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悠闲的看一张试卷,感觉并没有多少精彩之处,但真动手限时完成它,根本不是精彩不精彩的问题,而是怎么才能把正确答案得出来的问题。你可能会读错题,可能会算错结果,可能又理解错了,可能一些细节又漏掉了,可能……,很多可能都会发生,这时你会发现每一套试卷都很精彩。
做试卷一定要规范,要带着目标去做题,做客观题常用方法和技巧是否融进的了做题过程;遇到是是而非的题时是否敢放一放;你的一些毛病是否得到克服……,每一次做题前要告诫自己,这一次一定不能再犯某种错误了,这样一次次的克服不足,一次次的完善自己,你就成为精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