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科考,武大从未缺席。10月17日,武汉大学举行出征仪式,为即将随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的武汉大学三名队员送行。
本次出征南极的武汉大学考察队员是杨元德、丁曦、陈亮宇,他们将先后赴上海乘坐雪龙2号、雪龙号,开启为期半年的极地之旅。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张小红介绍,武汉大学队员在此次南极科考中将主要执行中山站冰川变化监测、中山站国产高分载荷航空验证、南大洋地球物理观测、南极海平面变化监测等考察任务。
“虽然此前我已经去过四次南极,这次还是很兴奋,很期待。”杨元德副教授是这次三人组中极地经验最丰富的一名。他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极地研究就是要符合国家需求,符合人类利益。此前他曾3次以“领航员”的身份,带队赴南极冰盖最高点考察,本次他将主要在中山站工作。
杨元德说:“气候变暖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南北极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要密切监测冰川变化,还要去研究背后的原因和机理。”杨元德透露,之前中山站附近有一条小路一直被冰雪覆盖,现在冰雪都融化了,可以很直观感受到气候变暖。
丁曦和陈亮宇都是第一次出征南极的年轻队员,两人心情更为激动。这一次,他们的任务都和水相关——丁曦要参与罗斯海水位监测,陈亮宇则主要随雪龙2号进行海底地形调查。
“我从小就对南极充满向往,后来看到师兄李航的书《在南极的500天》对我触动很大,我读研便选择了南极中心。”陈亮宇说,他非常向往南极的浪漫,但此次任务将很少有机会下船,可能无法像其他队员一样深度领略南极的美,“不过任务和科研肯定是第一位的。”
据了解,武汉大学作为中国极地考察支撑条件建设单位,在国家极地主管部门长期的指导与支持下,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参与了我国历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先后选派近200人次参加了中国38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6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
绘制我国南极第一张地形图,命名第一个中国南极地名,参与每一个中国南极考察站的创建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在致辞中细数武汉大学对中国南极考察所做的贡献。龚健雅表示,我国南极科考进入航空航天时代,我们可以借助武汉大学航空航天测绘遥感的学科优势,提升极区“空——天——地——海”立体化观测能力,加深对极地冰雪环境与全球变化的认知,为我国参与极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贡献武大智慧。
武汉大学副校长唐其柱为三名队员授旗,鼓励他们做科技报国的践行者、科学探索的开拓者、南极精神的传承者,积极发扬“爱国爱校、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求是拓新”的武汉大学南极科考精神,为国家极地科学事业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卢其龙 CU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