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坚信“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只要能够觉察到自己在[b]学习状况[/b]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就一定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此时,任何埋怨、自责、烦恼、放弃的情绪和态度都无济于事的,只有正视现实、发现问题、脚踏实地,从眼前每一件小事认真做起,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其次,要明确学习成绩提高并不只靠“用功”。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需要多种心理活动参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在诸多相关因素中不论哪个方面出现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想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必须从心理状态上对自己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分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找到改进的目标和方向。从内部因素看,除了正常的智力水平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之外,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还有以下一些:
(1)学习策略与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这说明,学生在学习策略与方法方面的水平常常直接决定了学习成绩的好坏。尤其是一些很想提高学习水平但成绩总不理想的学生,特别应从这个方面找找原因。
(2)性格特征
有调查表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在智力上,而是在性格特征上。学习成功的学生一般会表现出意志坚强、情感稳定、学习认真、兴趣浓厚、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集体观念强、能听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与同学合群,能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而差生一般表现为懒散、贪玩、马虎、不能自制、不负责任、不够专注、不爱提问、见异思迁、与同学不合群、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批评和挫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毅力和信心。
(3)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功能水平的反映,尤其是情绪的稳定性、良好的适应性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性,对学习的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学生患有各种心理障碍或疾病时,会对学习效果带来重大的消极影响。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无法控制的不良情绪与行为,如对考试、对学校、对某些老师、对某些学科的厌烦、恐惧、紧张、过度焦虑情绪,在阅读、书写、计算方面存在的特殊技能障碍,因否定性评价过多而导致的缺乏自信、极度自卑,因失败体验过多而导致的放弃努力和逃避倾向等。
要学会自我分析[b]学习状况[/b]。水有水源、树有根,学习成绩不理想必然是学习活动中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学习行为。这些不合理的行为表现在那些方面,需要从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有关的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进行冷静、客观的自我分析,以便了解自己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这是改变现状的前提。比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
1、对学习意义是否有正确的理解?
2、是否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3、对每天的学习活动是否有一个合理的安排?
4、上课前是否了解这节课要讲的是什么?
5、课堂笔记是否忘了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应怎样改进?
6、听完一节课后是否抓住重点和要点?
7、老师讲的内容有哪些是自己原来不懂的,这堂课的收获是什么?
8、做练习题是否有意识地总结归纳习题的类型和解题的思路?
9、遇到不明白之处,是否积极查阅字典、参考书或是向老师同学请教?
10、课后复习用什么时间和采用什么形式最好?
11、自己的学习有没有合理的计划,如果有计划,是否得到了执行?
12、自己的学习时间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如果没有,应怎样改进?
13、考试之前是否有一个全面的复习计划?
14、对各学科的薄弱环节是否了解并能在此基础上确定复习重点?
15、能否仔细阅读发回的试卷并认真改正错误之处?
在发现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要做到周有计划、日有安排、目标合理、随时调整。这里的关键是保持冷静的头脑,明确努力的方向,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尽可能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里要特别提醒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切记不要急于求成。因为现有的差距不是短时间造成的,弥补这些差距也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完成。但只要方向正确,每天都有所收获,就能一步步地接近目标。
在自我改进[b]学习状况[/b]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不良习惯的改变。根据上面所反映的问题,应特别注意培养以下习惯:
1、做事之前先定计划的习惯
2、按照计划安排时间的习惯
3、课前预习的习惯
4、及时整理笔记的习惯
5、及时复习的习惯
6、独立思考的习惯
7、使用工具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
8、及时检查作业、试卷,自己发现错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