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人生识字糊涂始。那当然是有所指的,并不是就读书谈识字。鲁迅先生还有另外的意见,就是反对给年轻人开书单,不主张在读书问题上对青年指手画脚。但是鲁迅先生怎么也不会料到今天的人们离读书越来越疏远,有的人一年都不会读完一本书,甚至数年不读书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不爱书,不读书,那前途又当如何呢?自然十分堪忧。大到民族,小到个人,也是如此,这不言自明。
古人对于读书也有看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影响广泛的观点。本来这是古人劝子弟读书的最庸常也最实际的目标,但我们都知道,今天已经把这两句话作为低俗的追求来看了。其实把实现物质利益作为读书的目的,古往今来大有人在。古代人读书是为了科举,求得功名。“十载寒窗苦,金榜题名时”,这就是古人的快乐,读书有了结果。其实,读书而获得某种本领和技能,谋求好的职业,这是最基本的目的,无可厚非。
但是读书还有它非功利的一面,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出自精神的需要。
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学者,恐怕精神上都曾有过极大的营养不良。上中小学时正是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年龄,却偏偏赶上“文化革命”,书似乎一下子都成了“封资修”了,读书也就变得极其困难。书的获得要靠地下通道,几个同好想方设法地搜求,凡得到的书,就会“资源共享”。渴求得到的东西却得不到,或者不容易得到,书一旦到手,自然就会饥不择食。说起来恐怕有人不相信,《封神演义》和《红楼梦》,我竟然是在上学的山路上读完的。因为是互相串换着看,《红楼梦》我是先读完一二四册,再读第三册。而《封神演义》,书完全断成上下两截,要一页一页对齐看完。
正因为书之难得,所以也就没有选择,有什么读什么,老高中课本,希见的大学教材,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外国小说,五六十年代的杂志,有什么读什么。我大哥是中医,有许多中医书,没书可读时,我竟然也拿来似懂不懂地读下去。1972年我第一次到县城,在新华书店的一片红海洋中,竟然看到王力的《古代汉语》和鲁迅的杂文集,真是感到极其新奇,买回来读,真的进入了另一个天地。我的古文底子,说起来还就是那时打下的。正因为要读书,又不容易读到书,加之书很杂,读书也就无目的、无功利。读到就是目的。
无目的读书,却未必不影响人,并且会实现无目的的目的。少年时期没有任何想法的读书,对我的性格爱好甚至人生产生了极大影响。读文学作品多了,有时也会产生创作的冲动,所以也就写一些小东西,这些东西当然不仅仅是要孤芳自赏的,是好是坏,想要有个评价,于是就投稿,就有发表,成了文学爱好者,最后走上了文学研究之路。读书不仅决定了个人职业爱好,也影响了个人的思想性格。读《红岩》和李白的诗,长了气骨;读杜甫的诗和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雨果的小说,长了社会责任与担当;而《牛虻》、《天才》以及《烈火金刚》等抗战小说,让我长了坚忍;很奇怪也很有意思,读《红楼梦》、《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懂得了个人的感情。仔细想来,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个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尤其是伟大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不受其影响是不可能的。我一直认为,人生活在两个世界:现实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缺了哪个世界都不成其完整的人生。而虚拟的世界就包括书所创造的世界,此外还有伴随个人一生的精神想象,即弗洛伊德所说的白日梦。
到了一定的年龄,读书与青少年时代相比,会有一些变化,但也无非是功利与非功利的两种。功利会愈发强烈,目的会愈发明确,所谓不读无用的书。但非功利的读书也会越来越多,呈两极分化之势。而非功利的读书,自然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我个人常常有这样的体会,下班后,打开一本书读进去,就会进入忘我的境地,不知有汉,何论魏晋,陶然忘机,完全丢掉了日间工作所遇到的烦恼。在此时,你会享受到读书的最大快乐。晋人陶渊明弹无弦琴,读书不求甚解,他所得到的恐怕也就是这样的境界吧。
从一个精神贫乏年代成长起来的人,对书的渴望,是永远也没有止境的。过去在大学,购书要占工资的很大比例。经营书房,成为一大乐趣。尽管如此,还是感到读书不能随心所欲,也就羡慕图书馆员的工作,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其实是外行看热闹,不懂图书馆员的艰辛。现在真的来到图书馆工作了,看书的确有了很多方便,但读书时间却少多了,而且身为馆长,也陡然有了社会责任,想到的不仅是自己读书,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如何成为书香社会,我们的读者如何亲近书、热爱读书,并且读到好书。现在,图书的出版呈“爆炸”之势,每年新书要达到20多万种,而书的质量却参差不齐。一方面是人们越来越远离读书,另一方面是读者不知如何选择好书。在这方面,图书馆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是书之渊薮,也是读者集中阅读之地,交流之地。所以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方便读者阅读,让读者能够便捷地借阅到他所需要的图书;还要更深入一步,营造社会读书的良好氛围,通过创新我们的服务工作,吸引读者到图书馆来,并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优势,引导读者阅读,读有益人生与社会的书。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月,是一个洋溢着诗情的季节。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一个飘洒书香的节日:“世界读书日”。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节日。为了配合“世界读书日”的开展,中宣部、新闻出
版总署等11个部委共同向全社会发出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提出了“人人有书读,家家飘书香”的口号并组织了一系列有益的读书、评书、赠书活动。浓郁的读书空气,使今年的春天显得更加春意盎然。
关于读书,中外先哲有过许多家弦户诵、脍炙人口的箴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等等。这些话都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道理:开卷有益,读书有益。的确,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酷爱读书、勤奋学习的民族,读书、学习是我们民族精神动力永不衰竭的源泉。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当人类进入新世纪之时,读书不仅成为一个人修养的标志之一,也成为人们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对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生活中因为读了某一本书,而使人的命运有了根本性改变的故事比比皆是。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可以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生都会受用无穷;一个民族具有热爱阅读的追求与渴望,这个民族就会充满智慧和希望。
今天,书籍在我们生活中的位置更加重要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积累嬗递,大量以图书的形式传承下来。目前,我国图书出版业蓬勃发展,繁荣向上,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2005年出版图书品种已达到22.5万种,印数64亿册,总印张477.5亿印张,已出版了一大批重要的基础性的工具书、学术著作;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卫生等各类优秀图书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图书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记录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时代足音,传播着人们所需要的各类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图书的出版发行也告别了短缺时代,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同时,书籍的装症设计和印制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可以说,我们的图书出版已经迈入世界大国,我们的阅读资源因此而丰富多彩、浩如烟海。面对这样丰厚的图书资源和良好的阅读条件,面对现代化建设火热生活对知识更新的需求,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读书。
的确,我们的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但我们必须在关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精神文明建设。今天,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既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汇聚和体现。我们要通过扎实有效的阅读和实践活动,使所有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并成为行为道德准则。
放眼21世纪的今天,国力竞争已愈益明显地体现为文化与科技的竞争,体现在民族凝聚力的竞争。世界文明的进步步伐无不镌刻着知识的烙印,中华民族的振兴也必将以知识来引领发展。而读书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不读书,便不能进步,不能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人。所以,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仅要全民学习,更要终身学习。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培养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多读书,读好书,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心灵,以丰富的知识提升素质,做一个无愧于伟大时代的文明公民。
图书是文明的基石,读书是丰富人生的开始。让我们投身这浩瀚的知识海洋,亲近图书,共享读书快乐!(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
读书与我们的生活
我看读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读书也是如此。我觉得各种专业的知识都有相通之处,可以互为补充,甚至科研中的很多创新点都是来源于这“不经意”的阅读的。我的经验证明,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
人类在几千年文明进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典籍,可以说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中国的诸子百家、唐诗宋词,西方的政论经典、艺术史地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值得我们反复研读、悉心体会。
于个人,读书益智修身;于国家,读书富国强民;于社会,读书构建秩序与和谐。中华民族有尊重知识、推崇读书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发扬光大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
读书不但能使人摆脱愚昧,更可以使人获得尊严,拥有开阔和高尚的精神世界。对于读书,我主张:抓紧时间,善于选择。所谓抓紧时间,就是挤时间。所谓善于选择,就是读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书籍,处理好浏览和精读的关系。当然,对于中国来说,真正普及义务教育,为国民读书创造条件,这是紧要的事情。
——北京大学中文系严家炎教授
很多学生常问我:该怎样读书?我就给我的研究生讲,无论现在和将来,我都希望他们每天至少读50页书。这样10天就可以读一本,一个月可以读3本,一年36本,毕业时至少要读100本书。有的超过了,有的欠一些。重要的不在于这些数字,而是他们都很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养成一种习惯:易教网读书,易教网进步。每个人的聪慧度相差其实并不大,差别在于谁具有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毅力。希望大家养成读书的习惯,从读书中得到营养,得到欢乐,使自己易教网愉快,一步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
书籍是人类精神的食粮,在家庭的熏陶下,我自幼就很喜欢读书。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读小说,还梦想着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作家。后来学了理科,离当作家的梦想越来越远。现在工作任务繁重,阅读时间也大为减少,所以多读散文、小品。
很多情况下,人只能选择一种生存方式,是书籍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通往那些未知世界的大门。读书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做科研,不可能把每个实验都重复一遍。很多知识都是靠读书来获取的。
——清华大学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十中博士
说起来惭愧,因为工作繁忙,已经很少有时间阅读专业外的书籍了。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可能也不得不在阅读学生论文中度过了。
古人说“开卷有益”,实在是不错的,阅读是获取知识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阅读还可以开阔视野、丰富人生。现在,我的孩子读初中了,她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作为家长,我真诚地希望作家能够多创作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品格的好书。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刘双江博士
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人习惯在网络上寻找资料。同样是寻找,阅读图书却是不同的。它需要发现。读书,能体现出阅读量的大孝阅读能力的高下。做学术研究的人,仅仅依靠网络,不会有别人得不到的东西。另外,阅读中存在着乐趣。看网络与看图书是有差别的。翻阅书籍时那种声响、那种回味,有时会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愉快。我们需要体会、享受这种乐趣,而不是舍弃。现在很多人失去了在阅读书籍中提高自己修养的习惯,我们需要重新提倡。这是老话。有些话,是越老越有道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修养与文明是同义词。
——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
我从5岁读书到今年快70岁了,体会最多的有几点,第一要持之以恒;第二深受鲁迅先生和我的老师周予同(历史学家)先生的教导,不管遇到什么书,都要随手翻翻,任何一本书里面,肯定都有有益于你的东西;第三,读书不能述而不作,一定要跟写作相结合,而且要老而弥坚。
——历史学家王春瑜
常常听到一些成年人对孩子说:“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不好好读书,就不能考上好的大学,将来就不会有好的工作,也就不能有好的生活。”这样的说法,是将读书功利化、工具化、阶段化了。我们读书,决不仅仅是为了谋生。孩子们从开始识字读书起,就从书中学习做人的道理,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心田里播下文明与智慧的种子。我希望我的学生们一生都与书为伴。然而,就像朋友分为益友和损友一样,书也分为好书和坏书,我们必须要学会鉴别。有的时候,一本震撼灵魂的好书能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我们要读的是这样的好书。读书,读好书,让我们的生命溢满书香!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
1f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