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勤劳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古人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讽喻那些脱离生产劳动、缺乏劳动知识的人。当下,一些学校不再让学生参与校园卫生打扫,把教室乃至校园的卫生都承包给劳务公司,或者由校工打扫,更有一些小学,卫生值日由家长代劳,学生的劳动教育被削弱。
《意见》的发布将更好地指导当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考验着学校教育管理者的智慧。
一是要从思想上重视。学校要矫正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导向。长期以来,智育被放在首位,劳动教育让位于考试学科课程,户外劳动实践让位于室内课堂。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学校要以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为基点,联结家庭、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基于学校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二是积极拓展校园劳动空间。对于城市学校、校园面积小的学校而言,开展劳动教育课的条件往往不足,于是,劳动理论取代了劳动实践,形成劳动说教多余劳动行动、只知不行的局面。因此,学校要积极拓展校内劳动实践空间,除了让学生参与校园卫生,还可以在校园一角开辟菜园、植物园、厨房、花园等,由学生栽种、管理。此外,学校不仅要积极争取社区资源,让学生到社区做义工,到社区超市体验收银、配送等活动,还要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户外劳作基地,让学生定期到劳作基地参与劳动。
三是要让劳动教育课程化。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见、口号上,劳动教育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校要把劳动课放在国家课程的位置,像对待统考学科一样,同时还要培养、引进专业的劳动教育师资,建立劳动教育教师职称晋升制度。
四是要积极融入学校文化。劳动教育可融入原有的学校文化中。笔者发现,部分学校的文化理念极少涉及劳动教育,更多倾向于德育和智育。《意见》的发布会使这种现象得到修正。
五是要做好劳动教育评价。课程也好,学校文化也好,必须有合理的评价系统。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也必须有其评价体系,且评价体系要易于操作,收集的数据要客观真实。要彻底改变印象说了算、班主任说了算、升学说了算的简单、主观评价方式。
总之,学校要做好基于学校实际的、可落地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亲身实践,做力所能及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