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终于有了答案!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还手?一直是让父母困惑的问题。然而并没有一个统一并且斩钉截铁的答案。因为不同情境下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不尽相同,每一个人的个性也不一样,我们没有办法教会孩子用一个标准答案去对待所有的事情。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打回去”。大部分被打孩子的父母都会有下面两个担忧:1. 被打的孩子会一直被欺负  2. 孩子胆子太小,懦弱

那么,作为父母,当孩子一脸委屈的向你倾诉他被欺负的经历时,你该如何帮助孩子呢?以下四点都是父母们需要关注到的:

1 表达重视,给到孩子情感支持与关注

孩子向你诉说他被欺负的经历时,请给到重视。停下正在做的事,选择一个相对舒服封闭的空间(比如孩子的房间,和他坐在一起),看着他。

切忌的回应方式:也许他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你下次就别理他了/你长大了,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应该自己处理!

2  帮助他回顾事情的经过与感受

孩子在向你描述事情经过时,可能会因为堆积着一些负面情绪而显得不太理智。

父母可以简短回应或重复孩子的语言(哦,他骂了你)

说出孩子的感受(用那样的话骂你,真过分,真让人生气)

并用简单的问题引导他更详细的回顾经过(然后呢?他又说了什么?当时还有谁在?)

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平复情绪,只有情绪渐渐平复,孩子才能恢复理性的思考。通过描述,如果确定孩子没有错,是对方故意挑事,一定要告诉孩子:你没有错!

切忌的反应:回避孩子的情绪(别哭了、别生气了、哭有什么用)/ 自己的情绪失去控制(怒其不争)

3 明确告诉孩子遇到欺负时应该如何应对——“1+3”定律

说明:这个时候可以先不用着急去激发孩子的主动思考,让他想办法去解决,因为此刻他内心的需要是得到有效实际的支持,当这份需要被满足后,他才会愿意有后续的思考。

“1+3”定律(一条原则、三个步骤)

原则:安全第一

不论因为什么,如果欺负的方式是肢体行为,一定要率先保证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可以躲、跑、还手、求助身边的人。其次,是尽力使得对方的身体也不受伤害。

步骤一:勇敢说不

被欺负时,要敢于大声说不,说出自己的态度(不要叫我外号/你不能故意推我)。因为没有态度,就等于默许与纵容。

步骤二:提出警告

如果说出态度后,对方没有停止,需要给到一次警告,比如:你再……,我就告诉老师、告诉父母。

步骤三:采取措施

如果警告无效,就可以采取措施。对小孩子来说,当他无法处理这种冲突时,只能寻求权威的帮助,权威无非是老师或父母,所以不要传递给孩子“无助时刻去求助大人是无能的表现”。

以上三个步骤,建议父母能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提前演练,这样孩子在真正遇到事情才不至于乱了方寸,再次束手无策。

孩子面临冲突时,父母可以采取的3个方法

1、孩子自身行为习惯

对于孩子自身能力问题导致的被欺负,父母可以明确的告诉孩子他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丢三落后、个人卫生差,并和孩子探讨可以如何去改善,孩子如何做,父母如何提供帮助。

2、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

对于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因素导致的被欺负,比如长相、身高、体形、动作不协调、结巴、口齿不清等,父母也需要坦诚地让孩子去接受现状,并注意在平时能多元地去评价孩子,并引导孩子思考“自己的优点是什么,在哪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有哪些特长,等等”。

3、引导孩子主动思考

引导孩子思考:你觉得还有哪些方式可能避免冲突的继续发生?

如果孩子没有想法,父母可以给到一些提示,比如单独找欺负自己的孩子,跟他进行一次谈话或给到一张字条,告诉他你的态度和感受以及希望对方如何做。

之后让孩子思考哪个方式可能会有效,结果会怎样。

现在,当孩子向您倾述发生冲突时,您心里有底吗?其实,了解系统的方法之后,更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毕竟实际情况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复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回去  回去词条  要不  要不词条  答案  答案词条  终于  终于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