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妈妈讲起与儿子的互动:又心酸、又自责。
7岁的儿子桐桐有一天很认真地对妈妈说:“妈妈,你和爸爸当年为什么要选择生下我呢?如果没有我,你只照顾爸爸就好了,现在还得每天早起送我上学,给我做饭,还要更努力挣钱,给我交学费。”
妈妈听了儿子的话,内心一怔,她从来没有想过,在儿子的内心,他是一个多余的存在。
于是,赶紧对桐桐说:“爸爸妈妈是因为爱你才生下你的呀。”
儿子灵动的眼睛里瞬间有了泪水,他说:“可是妈妈,我觉得生了我以后,你过得一点都不好。你要每天早起,准时送我上学,一年到头都睡不了懒觉,还要送我去钢琴班,有时候为了谁送我的问题,还要和爸爸吵架,回家还得陪我写作业。要不是有我,你跟爸爸可以过得很轻松、很好呀!”
这一回,轮到妈妈哭了。儿子小小年纪竟然有了这种想法,不用说,该是做父母的失职了。
这位妈妈说:“我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喜欢唠叨两句,有时候工作压力大,孩子又不听话,难免跟儿子抱怨。本意是希望督促儿子好好学习的,没想到,他全都记在了心里,更没想到,儿子把他理解成了"你不该生我"”。
桐桐是敏感的,但好在他懂得表达,告诉妈妈自己的担心和真实的想法,但大多数的孩子把这种抱怨,默默地记在了心里。
“刚刚收拾好的房子,又弄乱了,每天收拾房间有多辛苦,你们知不知道?”
“连个袜子都洗不干净,你别动了,还是我来吧!”
“妈妈花了多少钱给你上辅导班,你知道吗?能不能珍惜一点!”
这些声音,大概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或者都给自己的孩子讲过。但是,我们有没有很认真地想过,这些抱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又会给孩子造成什么?
02
想起另一位妈妈,到了39岁,才生下第一个孩子。婆婆催了又催,她也不为所动,好在老公理解,一直站在她这一边。
问及原因,她说:“那些年,要拼事业,我是个贪心的人,又要事业又要家庭,所以,只好在时间上妥善安排。38岁之前,好好拼事业;38岁之后,生一个孩子,全心全意带她。”
因为之前就有明确的规划,女儿出生之后,她自己减少了工作量,用心陪着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她每天负责接送,从不抱怨。
别的妈妈问她:“为什么总是你来接孩子,爸爸呢?”
这话被一般妈妈听到之后,肯定又委屈又抱怨,她却回答得轻盈:“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间,是我们非常快乐的母女时光,为什么要把这么好的事情让给爸爸呢?”
但她也并非大包大揽,什么事都扛在自己身上,女儿上小学以后,所有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光,都是爸爸陪伴完成的。
每天,她接送孩子上下学,做晚饭。晚饭后,她读书,丈夫洗碗,一家人分工明确,其乐融融。
不少妈妈听说她每天有2个小时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又羡慕又嫉妒:“当妈的人了,怎么有那么多的阅读时间?”
她的回答是:“读书我是坚持十余年的习惯,它是发自内心想做的事情。”
这位妈妈讲起自己的育儿经时说:“其实,很多事情你可以选择做,也可以选择不做。如果做,一定是自己发自内心想要去做的,这样,你不会委屈也不会抱怨;如果真的不想做,就不做也罢,最怕你一边什么都做了,却一直抱怨不停,你不开心,家人、孩子也都不开心。”
03
很喜欢也很认可这位妈妈的育儿理念——如果喜欢,就欢天喜地去做,如果不喜欢,就坚决不做,既不纠结也不拧巴,却保证了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
父母的抱怨,在自己的眼中,可能像桐桐妈妈那样,只是在疲惫之下,随便“唠叨”两句,甚至只是希望督促孩子听话、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的辛苦,使出的“小伎俩”。
但孩子不会懂得这么多,他会本能地理解为爸爸妈妈不开心,而不开心,是因为他自己做得不够好。对于生性敏感的孩子,甚至会像桐桐那样,觉得自己根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
另外,父母一方,不管谁在抱怨,都一定会遭到另一半的不满,这样,一番家庭中的唇枪舌战便是不可避免的,吵架之后的父母,对于孩子,必定也会少了很多耐心。
这样,父母情绪时好时坏,对孩子忽冷忽热,会导致孩子的迷茫混乱,“为什么爸爸妈妈一会儿喜欢我,一会儿不喜欢我,是我哪里做得不够好吗?”
在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对父母情绪的变化特别敏感,也会特别地去揣度父母的心思,去努力去做能让父母开心的事儿。
本该是家庭中最该被关心、被照顾的孩子,为了维持一个家庭的良好氛围,却反过来,学会了照顾父母的情绪。
我们都知道,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模板,当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学会了体察父母的情绪,努力去做让父母开心的事儿,当他走向社会,也便本能地去体察身边人的感受,去做让别人满意的事情,易形成讨好型的性格。
04
最后,有几条建议,想送给忍不住抱怨的父母。
学会树立自己的边界
心理边界,也叫做个人边界,是我们为自己确立的,可以与外部世界相处舒适的界限。
界限之内,是对于自己来说,喜欢的、可接受的、可被允许的行为;而界限之外,就是需要说“不”,需要去坚决抵制的行为。
这条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界限,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中也同样重要。
父母要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什么是舒适的,而做什么会让自己不耐烦、会发脾气。
如果父母都不喜欢收拾房间,就可以商量一下,是不是可以请保洁阿姨来打扫;如妈妈实在不是“早起型”人,是不是可以由“爸爸”来承担早上送孩子上学的任务。
总之,父母都应该非常清楚,自己哪些方面是愿意承担的,哪些方面是不愿意承担的。有了这个界限,便可以协商,以双方都相对舒服的方式来一起承担家庭的责任。
对于都不愿意承担的部分,也可以商量着,通过外界辅助的力量来解决。
最不可取的便是:明明不愿意做,又觉得“应该为家庭多做一些、多牺牲一些”。
时间久了,难免积累怨气,一边干活一边抱怨,反而影响了家庭的氛围。
学会把家人变成自己的“同盟军”
最近一期的《女人有话说》里,胡可给奚梦瑶、谢依霖传授自己的育儿经时说:“做妈妈一定要学会示弱,不仅要跟自己的老公示弱,也要跟自己的儿子示弱,你弱下来,他就会变强,尤其是男孩子,就会变得很爷们。”
一个家,不单单是爸爸的,也不单单是妈妈的,每个人都要学会把家人变成自己的同盟军。
家人之间彼此直接互相支持,互相帮忙,反而容易成就更温暖、亲密的氛围。
学会用“表达需求”来代替“抱怨”
其实,抱怨的本质就是很多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希望对方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不妨直接表达需求。
如果,希望孩子在每次玩完玩具之后,都能自觉收好而不是散落一地,直接和儿子说:“玩完玩具要收起来哦”。
一开始如果孩子没有意识到,你可以帮他一起收,慢慢地他就会养成这样的习惯,而不是每次抱怨:"怎么又把玩具弄一地",这样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表达需求的同时,辅助一定的鼓励和赞美,对方会更愿意去做这样事,效果也会更好。
抱怨永远都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在一个家庭里,更不必拘泥于什么事情做了,什么事情没做,因为,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比保证一个家庭愉快、幸福的氛围来得重要。
作者介绍:若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作品《阅己:做自己的心理顾问》,个人公众号:若杉生活(Rosan_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