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被“越界”毁掉的中国孩子

  01  

没有界限感的妈妈,培养不出有界限感的孩子

最近在看杨嘉玲老师的《心理界限》,深受启发。

卷首语上,写着这样一句话:“愿你既能保有善良,又能坚定做自己。”

这句话算是高度概括了界限感的核心思想:有柔软的内心,但也有坚硬的外壳。

界限感这事,绝不是对别人”say no”这么简单。

它是一种思想意识,更是一种家庭教育。

没有界限感的妈妈,培养不出有界限感的孩子

前几天,我就亲眼见识了什么叫“没有界限感的妈妈”。

当时我陪着朋友在小区里遛娃,她女儿瑶瑶拿着刚买的吹泡泡机,一路上玩得不亦乐乎。

五彩缤纷的泡泡引来了很多孩子,其中有个稍大些的小姑娘跑过来,二话不说就要抢玩具,瑶瑶自然不肯给,于是两个小朋友争执起来。

孩子之间因为玩具有争执,是很正常的事。

站在不远处的朋友并没有立即上前,她说想看看女儿会如何应对。

但是那个小姑娘的妈妈却快步走上来,直接用力解开瑶瑶的手,把玩具递给自己孩子,还气势汹汹地对瑶瑶说:“不就是一个玩具嘛,你给她玩玩会怎样,过会还给你。”

让我吃惊的是,瑶瑶虽然才8岁,可是一点不怕,理直气壮地说:“阿姨,请把玩具还给我,你女儿想要,你可以去给她买,但是不要抢我的,要是不还给我,我就去告诉妈妈。”

说完指了指我俩站的方向。

女孩妈妈到底还是觉得不好意思,不情愿地把玩具还给了瑶瑶。

小家伙自己“抢”回了玩具特别得意,其实这本就是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应该交给孩子们自己解决。

“不越界”的妈妈给孩子更多主动权,更能助推孩子的独立成长。

  02  

有界限,并不代表关系的疏离

欣欣抱怨说,儿子晨晨从小都和自己最亲,可马上升三年级的他,最近却开始有意和妈妈“划清界限”了。

欣欣举例道,以前晨晨会赖着让她陪写作业,现在却说:

“妈妈我要做作业了,你出去吧,帮我把房门关上。

我有一种被疏离的感觉,甚至怀疑儿子是不是故意把我支开,偷玩不做作业。可是我有好几次借端水果给他,进去发现他确实是在写作业看书。”

欣欣很不理解儿子的做法。

我笑欣欣怎么反倒像个孩子一样不懂事,安慰她说:这种界限的确立是好事,说明孩子开始长大了,有自己的思想,也希望在某些方面有独处空间,这并不代表母子关系的疏离。

很多父母会觉得,自己和孩子有着天然的最亲密关系,亲到不应该有什么界限——你是我生的,我有权利知道并参与你的一切。

其实这是不对的,再亲密的两个人,都有自己不愿被对方触及的地方,如果一方势力过度延伸,必然会造成另一方的领域缩减,还会有种被侵犯的感觉。

在成人的交往中,我们都知道要尽量做到不踩线,不越界,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同样,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若是界限被破坏,我们会本能地抗议,但是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他们的抗议会因为天然的惧怕而畸形化。

比如演变成撒谎、叛逆、拒绝交流、暴躁易怒等性格特征。

界限分明,说明孩子被当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体,而不是一味依附父母的弱小婴孩。

孩子越早被当做有独立空间的个体看待,就能越快长大,逐渐成为一个有主见、有分寸、有勇气和担当的大人。

对于亲子间的界限问题,纪伯伦有一首诗形容地十分到位: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界限”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关系的松绑,先有好关系,才能有好教育。

  03  

孩子,就要跟孩子“保持距离”

很多时候,孩子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第一感觉其实是拒绝的。那为什么后来还是违背心意地做了呢?

因为他们从小接受忍让式教育,甚至形成了取悦家长老师的心态,于是便硬生生地把自己的直觉压下去,哪怕受委屈也要换来别人的满意。

武志红老师曾在《奇葩大会》上分享过一个例子:“一个女生找到了自己很喜欢的男生,但家里人却反对他们在一起。反对的点其实都是些站不住脚的小理由,什么学历不够、长相不行。妈妈最后坦言,自己之所以反对,最大的原因是女儿不再听自己的话了。”

可以想见在这个女孩从小接受的教育里,“听话”才是最重要的。

也许女孩曾经也表达过自己的意愿,试图摆脱过这样的困境,但最终都成了无力的抗争,还是屈服于妈妈的管教。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在开始逐渐独立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有“界限感”思想产生,他会有脱离母体,成就小我的欲求。

但是由于能力不足,这种小火苗的初始形态一定十分微弱,如果没有父母的呵护和鼓励,是很难维系的,倘若碰上打压,那就更是难以成型。

故事的最后,女孩无法平衡男友和父母的关系,两边都是自己爱的人,她都不想伤害,但是所有人都受到了伤害。

与男友分手后,女孩远走高飞,彻底远离了自己的原生家庭。

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悲壮”的,远离原生家庭的她,也许正是为了重建自己的“界限堡垒”,否则伤痕累累的生活无法继续。

界限缺失,会让孩子无法坚持自我,无法尊重自己的感受,也无法爱他人。

  04  

别让“界限缺失”毁掉孩子

教育类综艺节目《少年说》中有一期,七年级的学生小付,提出不想做家务的要求,被妈妈睿智回怼,笑爆全场的同时也让人不由想为这位妈妈点赞。

小付同学抱怨,妈妈借学校要求8小时社会实践的机会,“逼迫”自己包揽家里的家务活。

并正言辞地向妈妈提出:“社会实践不是家务实践,能不能不要再逼迫我做家务了?”

没想到妈妈直接回绝:“当然……不可以。”

本以为在众人面前,妈妈会碍于情面答应自己的要求,结果小付被妈妈的回答弄懵了。

妈妈接着说:

“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儿子已经长大,应该开始学习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

小付同学最后搬出了“学生应该将重心放在学习上”的理由,可妈妈却说:

“学做家务,分担家庭重任,不光不会影响学习,更会起到促进作用,还会培养他的责任感。”

付妈妈明事理的教育方式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肯定。

反观前阵子被热议的朱雨辰妈妈,她不要求自己儿子做什么,却要求未来儿媳为家庭奉献全部的自己。

为什么说界限缺失会毁掉孩子?

因为中国的很多孩子还活在父母的影子里,父母会越界去承担本该孩子做的事情,或是干涉本应由孩子自己决定的事情。

很多父母会有一套自己的系统,以此为模子,要求孩子成长为符合自己系统标准的好孩子,评价自己孩子过得是否和自己预估的那样幸福。

其实一切都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不是孩子,我们不知道他真正的想法和感受是怎样的。

可怕的界限缺失就像一个黑洞,随着岁月的风吹雨打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吸走孩子身上的很多快乐和自由。

所以,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别让界限感缺失成为孩子永远的痛。

作者简介:蒙琪琪, 走在成熟的路上,却有一颗不愿世故的心,时而热血少年,却也有安静文艺的独自时光。努力尝试,跟随内心,不断实现生命的价值与厚度,坚信用最美的心活出自己绚烂的四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被“越界”毁掉的中国孩子  越界  越界词条  毁掉  毁掉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