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什么是高效的管理?管不好会死

在我开始运营公众号之前,一直从事组织管理类的研究和咨询工作。看遍了案例,胸中有一个定论:通常情况下分布式管理效率好于集中式管理;自然涌现优于顶层设计。

即使是战争年代的配给制环境下,看似集中管理更有优势,但是将起于二战的美国军工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管理法和苏联的米高扬局和苏霍伊局模式的对比,洛克希德·马丁的高精尖研发能力和市场表现明显优于后者。

而苏联的军工设计院和工厂,管理和制造效率也比国营民用工厂要好得多。毕竟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武器的设计制造是需要在各个设计局之间进行方案竞争的。由于冷战的压力,苏联军方会认为如果方案不好,后果就会是失败,死亡。

就像二战中苏联坦克的发展,是在战场实压下不断提高的,苏德战场扮演了残酷大自然的角色,使得各种低效的昂贵的设计方案被淘汰。仔细研究前苏联军工产品,在设计上还是颇有独到的思路和过人之处。不过当中国全面引入苏联模式之后,在几十年里都没有办法为中国研发出优秀的武器装备。这里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引进苏式军工体系的时期是国内长期和平安定的时期,没有了二战那种实战压力,就无法构成一种进化机制。

我们不由得由此推出一个道理:有可能最高效的管理,既不是谷歌式的也不是中央集权式的,而是管不好就会死的那种——战争式的。

因为可能决定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不完全是内部的,更多的是外部的。我曾经问过一个特种兵是怎么挺过武装泅渡的。他跟我说:“不游就会淹死,救生艇上的人看起来压根不打算管你,换成你你也能游10公里……”

人类社会中除了原始求生之外,唯一能面临生死压力的就是战场。在实际战场上,连裁判都没有,大自然就是裁判,高效与低效之间,是阴阳两隔。所以有句话叫做:战场无亚军。因为即使你很强,但是只要遇到更强的对手,等待你的就是死亡,和那些不如你强的人没任何区别。死了就是死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永恒状态。

各国的特种部队选拔中都会故意设计挑战,尽量筛掉那些“差不多先生”——未来可能会成为亚军的人。在美国的特种部队选拔中,这种人叫做“灰人”,他们各方面能力都很强,体能也达标,各项军事素质也好,但是他们总是不尽全力,总是取得一个中不溜的成绩。考虑到在实战中,即使尽全力也可能亚军,那就更不能留下习惯性不尽全力的人,这是为了整个团队也是为这些人自己的生命负责。

外部压力 淘汰机制=高效,不变的大自然进化机制促成了一些高效组织的形成。而战场恰好具备了实压和筛选机制,跟大自然一模一样。每一种野生动物都是其所在生态位里最高效获取食物的。一个生态位没有两种动物可以同时长期存在。而战场其实会将大多华而不实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无情淘汰。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说,最好的管理,是管不好会死的那种。

理论与实际

很少有经济学教授或是管理学理论家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这是因为很多学问的研究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上的,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学。而很多问题,尤其是管理问题,真到了实际操作时会和理论上相去甚远。

在民间组织、公司、政府这些环境中,管理课可能永远都会进行,和实际不符的情况永远都会被谅解,但是战场就不同了。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美国陆军准将兼战争历史学家S.L.A.Marshall做过一个长期调查,战场上75-85%的士兵不会持续开火。

Marshall是一个客观冷静到极致的人,身为高级军官他摒弃了坐镇指挥部了解战争的方式,而是亲临第一线,对刚刚撤下火线的士兵进行询问。他所著的《Men against Fire: The Problem of Battle Command in Future War》是战争史上最为真实的深入一线的研究著作。这本书里粉碎了那些对于战争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直接的推动了美军突击步枪的装备。

这本书最主要的一个结论就是75%的士兵不会持续开火,如果抛开机枪手,一般步兵只有8%左右的人会持续开火。这个现象不仅出现在二战,也不仅仅出现美军,应该说是全人类整个战争史中一个被刻意忽视的铁律。

在葛底斯堡战役后清理武器的工作中,绝大多数士兵手里的枪被多次装填火药,火药堆叠在一起,堵塞了枪膛,也就是说这些步枪压根就没有发射过。另一个对战地记者所拍摄的战场照片的统计中,在这些照片中正在射击的士兵不到10%。

很多高级指挥官对Marshall的结论不屑一顾,但大量一线士兵支持他的结论。人们不得不接受一个事实:在真正的战场上超过75%的人实际上在懵逼。只有不到25%的士兵在真正作战。而真正造成杀伤的是双方中的25%的那部分士兵。也就是说步兵中75%的士兵的价值仅仅是作为炮灰以及战胜时去参加阅兵和占领地区。

研究表明军队经过训练之后会渴望战斗,在指挥官直接命令开火的情况下会略微提升开火士兵比例,但是这些作用都微乎其微。这也是为什么从越战至今各国都特别注重特种部队的建设。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把25%的精英士兵选出来给他们最好的武装,让他们长期部署在冲突地区。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猛然开窍,这不就是帕累托定理吗?是的,不仅军队如此,在整个社会中也是如此,大自然中也是如此,在公司中呢?除了少数创业公司之外,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公司里一小撮人养活了全体。

进一步你会得到一个结论,所有团队建设的培训,提高员工积极性的努力,可能都是白费的。人群中永远是大多数人不耐压,而少数人超常耐压。很有可能在很远古的时候,75%的人类每天在村里照顾牲畜和庄稼,而25%的人会拿着武器去狩猎或者与相邻的部落交战。

也就是说在常规军队里75%的人其实理所当然的不承担风险,安然退役。如果将他们投入战场,根据Marshall的观察很多人在实战压力下,哪怕敌人已经到了能够射杀他们的距离,他们都会呆在原地,而不是还击。

现实社会中也是一样,大多数人需要的仅仅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事业。只要工作压力稍微提高,大批的人会进入消极状态。

解决方法1----筛选

上图为美国海豹突击队的基础水下爆破考试中最基础的一关。自愿报名学习水下爆破科目的海军,会被绑住手脚扔进三米深的游泳池,然后需要他们能够从容的上浮呼吸,然后在泳池里游几个往返,接下来要用嘴咬住丢在池底的潜水镜,并上浮。这个考核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恐怖,可以说丝毫没有危险,但是淘汰率却很高。

高淘汰率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捆绑本身,而在于捆绑绳非常的脆弱,以至于稍微一紧张就能挣脱,而只要挣脱就会被淘汰。这就要求受试者在被捆绑的同时保持放松和冷静,让身体利用水的浮力自然上浮。然而就是这个考验的压力通常能淘汰掉1/3的受试者。美国军方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关卡,筛选出那些最有可能在实战压力下成为那25%的人。

如果看看全世界的特种部队选拔,会发现其实方式大同小异,考的并不是那些科目本身,而是要通过不断提高的压力筛选出最后25%-20%的人。可以说全世界的特种部队都有一个通行的的法则,就是八分靠选,二分靠练。

很多时候基本的二八法则筛选还是不够。通过美国海军SEAL(海豹)地狱周选拔的人员,正式成为SEAL中的一员,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因为SEAL里面也有各种分工,包括情报、医疗等等。资质一般的人员会去这些分队。而美国武装力量这把尖刀刀尖的部分---一级战斗人员(全年保持一级战备,24小时部署全球)还要从SEAL里那些有过两次以上海外实战任务的报名者中再进行一次二八法则(长达九个月的集训淘汰),剩下的人被编入DEVGRU,海军特种作战研究组,也就是坊間俗称的“海豹六队”。2011年五月一日,DEVGRU下的绿队和橙对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郊外一所宅院进行了机降突袭击毙了奥萨玛.本.拉登。

我们寻常人不可能知道DEVGRU那天晚上实际的行动情况,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Marshall笔下普遍蒙逼的士兵在DEVGRU里是绝对不存在的。这是因为严苛的考核程序反复对受试者进行晒选,将所有不能承受高压的人群全部筛掉。而被筛选出来的人,很可能就像那些黑人田径运动员有着先天的肌肉比例一样,心理素质天生高于常人。

我曾经有幸接触过一些创业明星团队的人员,很多时候会给我一种感觉,就是这些人的一些素质可能就是天生的,并且以非常小的概率聚集在了一起。而那些80%的失败的创业团队,往往只是看了很多乔布斯的传说,出于崇拜而来的“创业发烧友”。

他们和优质团队的区别,就像军迷和真正特种部队一样大。 一个普通军迷也可以从网上买一套特种部队的装备穿上拍照,甚至可能射击水平也不俗,但是面对实压人们内心深处的保险箱里是金子还是花瓶就会显现出来。

解决方法2:高强度训练

美国海军陆战队UCMC是一支师级两栖作战单位,并不需要SEAL那种小分队敌后渗透、侦查所需的超强耐压能力。说白了就是还能允许一些士兵懵逼,或者说有一定能力保护懵逼士兵的能力。毕竟从全美国的士兵中选出四万个心理素质极佳的人不是那么容易。

海军陆战队以模拟实战压力的高强度训练来提升士兵的耐压力。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考核和训练环节是“死亡行军”。海军陆战队员会被要求全副武装抬着重达70多公斤的“伤员”穿越三英里山路,当他们距离终点还有不到一英里时,教员会在沿途投放催泪瓦斯。催泪瓦斯能够很好的摧毁人的心智,在辛辣的刺激,呼吸困难的情况下,士兵还要将假人运送到终点。这种训练是美军想出来的一种尽可能模拟实战压力的方法,但是比起真正的实战还是很小儿科。每年还是有很多海军陆战队因为战后应激综合症而接受治疗。

服从与精锐难以兼得

在军事上,尤其是战时,那些华而不实的管理都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华而不实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排枪时代的密集方阵,让士兵跟着鼓点走正步,可以最好的约束士兵防止逃跑和懵逼。但是在自动武器的时代,这种密集方阵无异于自杀。于是步兵不得不使用很分散的散兵线前进,这就失去了密集方阵的约束力,懵逼的士兵就变多了。所以无论哪个国家也好,仪仗队是不能打仗的,而实战部队永远踢不好正步 。

根据Marshall的观察,那持续战斗25%的士兵,往往是平时纪律和队列较差的士兵。他们有着更多的自主意识,不容易进行机械的操练,但是在战场上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在方阵里被强行约束的士兵,往往在方阵溃散时,会不由自主的奔逃。他们既能不由自主的跟着队伍前进,也能不由自主的跟着大多数人逃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各国的特种部队里想要执行纪律都是很难的。

美军明确规定士兵不得留长发和胡须,所以美国大兵总是留着“锅盖头”。但是无论是三角洲还是Seal都酷爱留胡须和长发,这些长期进行海外部署的部队将破坏条例当作一种乐趣,进而将蓄须变成一种文化,没有经过考验和实战的新兵是被禁止像他们一样蓄须的。而在所有的特种部队里,恶作剧文化尤其突出。在中国特种部队里,也常有“不走寻常路”的士兵,从宿舍的二楼阳台攀爬进出,就是不肯走楼梯,直到被通报批评。

可以说既然选出了25%的精英士兵,就不得不接受这些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服从者的这个现实。这个规律在企业中最明显的就是硅谷,尤其是谷歌。在美国硅谷如果一个人留着标准照里那样的发型,穿着西服,就会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谷歌公司恨不得把游乐场都搬进办公区,或者干脆让员工在游乐场工作。乔布斯年轻时就一袭长发,在秃顶之后也极少能看见他穿上西装,永远是随意的长袖T恤。

难以管束的精英小组,在战争中的价值又是什么呢?

其实特种部队的价值和市场中的创业公司是完全一样的:小投入、高风险、高回报。

精英小组的人数通常都很少,即使行动失败也很难损失超过一个排的人数。而他们所执行的任务通常是高风险同时也是高价值的。

精锐小组的价值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仅仅是美国,德国也在加紧研制核武器。而核武器实验需要控制裂变速度,唯一的方法就是使用重水。由于德国全境都在盟军无差别空袭的范围内,所以德国将重水工厂设在了天寒地冻的挪威维莫克化工厂。英国情报部门的知了这个消息,于是便开始筹划组织摧毁重水的行动。

上面海报就是1948年电影《燕子行动》。这部电影与众不同之处在于片中的突击队员,全部是由摧毁纳粹重水的英雄们本人出演,他们扮演了自己。

燕子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其实是在实战中被迫分成了三个阶段。由于纳粹占领了挪威全境,不少反对纳粹的挪威人流亡到英国。英国选拔出其中一些精英进行了高强度训练,组成了一支精锐突击队。计划原定于1942年突袭莫维克化工厂。先由两名特工先期渗透到化工厂附近,对空降实施引导,然后双方会合之后进行突袭。事实证明纳粹选择莫维克化工厂是很聪明的。第一支突击队22人所乘坐的飞机在挪威冬季的大雾中迷失方向并坠毁,全军覆没(高风险)第一阶段失败。

次年经过准备英国派出了第二批突击队。为了减少损失,这次只有四个人(低投入),通过降落伞空降到莫维克化工厂附近几公里处。这一次四个人虽然成功降落,却遭遇了严重的暴风雪。四人被困在狩猎小屋中数天,直到给养耗尽面临着出去会冻死,不出去会饿死的两难处境。最终小队决定冒险穿越暴风雪突袭化工厂。幸运的是他们很快就在森林里遇到了前来寻找的两位特工获得了补给,于是一支六人小分队顶着暴风雪,前进到莫维克附近几百米的地方,遇到了两百米深的峡谷阻隔。

小分队下降的峡谷底部,再攀岩而上,摸进了化工厂。由于天气恶劣,驻守的德军也没想到这种天气也会有人来。六个勇士控制了正在检修的工程师,对重水设备进行了爆破。随后又原路撤离,消失在了峡谷。德军守军在搜索时想不到会有人在此种恶劣天气会从悬崖攀爬,所以小队得以全员安全撤离。

重水设施遭到破坏后,德军加强了工厂的守备,很快修复了设备。此时想再次潜入爆破已经不可能。但是就在德军将生产出来的重水装上货轮准备运回德国时,这艘满载重水的货轮在挪威一个深水区被炸沉了。炸毁这艘轮船的还是之前炸莫维克化工厂的特工。就这样纳粹的原子武器计划被严重拖慢,一年半后德国战败,希特勒在地堡中自杀。而他和统治世界之间的距离可能只有一支挪威六人小分队而已。

启发

75%的士兵临场懵逼到六人小组瓦解纳粹核武计划,我们其实很容易发现帕累托定理不仅人群二八分,其实管理时也应当二八分。

少数精英如果强制其按部就班的遵守考勤纪律,反而是一种浪费。而大多数听话的员工你把他们顶到有挑战的项目里,得到的结果只能是集体懵逼进而失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什么是高效的管理?管不好会死  高效  高效词条  不好  不好词条  什么  什么词条  管理  管理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