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净化系统选购的五大标准
新风净化系统分为管道式和壁挂式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是用风管把新风输送到房间的各个角落,但施工量大,要穿墙走管,需要和装修同步进行;壁挂式新风系统只需在墙上或窗上开一个孔,在房间里添置一台类似壁挂空调的室内机即可,净化效果与管道式没有差别。所以,壁挂式新风系统更适合装修后的家庭。下面我们就以壁挂式新风净化系统为准,讲解一下选购的五大标准。
一、风量
最重要的当然是风量。新风的原理就是吸入室外新鲜空气注入室内,把室内原来的空气赶走,以此保证室内的空气新鲜有氧。风量大,换气快,室内污染物不易堆积;风量小,换气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住宅层高宜为2.80米。但从实际来看,我国楼房室内高度平均在2.7米左右。根据这个标准,一个使用面积80平米的室内空间大概为216立方米。也就是说对于80平方米的房屋来说,当新风净化系统的风量达到216立方米/小时才能保证每小时换气一次。所以想选购新风的朋友可以根据使用面积来粗略计算一下室内空间大小,如果新风净化系统的风量只有几十,可能需要配备多台才能满足空气需求。但安装壁挂式新风需要在墙壁或窗户打孔,如果安装台数太多的话会对房屋固有结构造成破坏,所以对于市面上包括一些售价上万风量却不到100的新风机,我们只能呵呵了。
风量越大换气就越快,换气越快室内空气就越新鲜,所以建议根据室内空间大小,选择风量足够大且能保证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新风系统。如室内面积80平米的用户建议选购风量不小于300立方米/小时的新风净化系统。
二、过滤效果
想要干净的空气,当然要看新风净化系统的过滤效果。新风净化系统的过滤功能依赖于机器内部的滤网,机器从室外吸入的空气通过机器内部滤网过滤,保证送入室内的空气全部干净。所以判断一个新风净化系统的过滤效果,其实就是看新风净化系统的滤网等级。
对新风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经常听说HEPA这个词,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中文意思为高效空气过滤器,达到HEPA标准的过滤网,对于0.3微米的过滤效率达到99.9%。滤网等级越高过滤效果越强。但HEPA滤网虽然过滤效果非凡,但容尘量不足,只依靠HEPA滤网过滤,它的使用寿命会非常短。建议选择滤网组合丰富,HEPA等级高于H12的新风净化系统为佳。
三、噪音
安装新风净化系统的目的是希望呼吸到真正干净新鲜的好空气,每天都能睡个安稳觉。所以噪音成为我们必须要考量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新风净化系统的噪音是跟风量成正比的,风量越大噪音越大,所以选购新风的时候我们需要在风量和噪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你为了一味追求风量选择了在轰鸣的`噪音中度日,相信我,你会后悔的。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45分贝之间可以算作还算安静的范围,超过45分贝的声音我们已经觉得有些吵了。在中国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可能需要新风净化系统长时间以大风量运行,所以在选购新风净化系统的时候我们需要看最大噪音会达到多少,如果最大噪音超过45分贝,您就需要好好考虑考虑了。
四、维护标准
新风产品的售后和维护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一方面,新风净化系统最大的维护成本在于滤网的更换。
那么就涉及到三个问题:1、多久换? 2、更换成本多少? 3、谁来换?
说到更换标准,我们不得不先问更换频率。什么时候换滤网?以北京为例,在保障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情况下,粗效滤网差不多3个月左右更换一次,高效滤网差不多半年更换1次。如果滤网寿命已尽却没有更换,新风净化系统不但无法再提供净化功能,反而可能因为污染物的堆积成为新的空气污染源。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一般有2种,一是购买空气检测仪器,定期测出风口的空气数据,数据不好说明滤网该换了,换完滤网数据还不好说明机器该换了;二是选购可以主动给出更换滤网信息的新风净化系统,这就要求新风有一定智能属性了。
了解了什么时候更换滤网,再计算更换成本,粗效滤网往往价格比较低廉,几十块就能搞定,HEPA滤网的成本相对高昂,一张H13级别的HEPA滤网市场售价至少在500-800元左右。如果标榜了自己是HEPA滤网而更换费用却低的出奇,我们就需要谨慎了。
第三个问题,谁来换?很多用户经常在使用初期兴致满满地清洗滤网,第一次刷下厚厚的黑色物质,那感觉就一个字爽!但是清洗了几次之后就越来越懒,甚至连机器都不想打开。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在选购的时候问清楚有没有上门更换滤网的服务,如果没有,没办法,自己选的新风,懒死也得换滤网。
五、硬件素质
新风净化系统是需要连续使用510年的大件,使用寿命十分重要。一台机器的硬件素质决定了机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稳定性。之所以很多人在选购新风的时候盲目迷信国外品牌也正是因为这点。但事实上很多国内的品牌也有着过硬的硬件素质。那么如何判断一台新风的硬件素质是否给力呢?最直观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查看品牌的硬件供应商,如果是较真和不怕麻烦的用户可以拆机看看内部元件来自什么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