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国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信贷紧缩使一些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应对资金短缺的风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思考最多的问题。
我们抽取了2007 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开财务数据。 样本总数为712 家公司,共划分为14个行业。 通过对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分析发现,多数企业受融资影响约束严重,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纺织业、零售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更是首当其冲。 研究还发现,信贷紧缩对中小企业、对资金有大量需求的行业及自主品牌影响较大,而对大企业、大规模投资已经完成的行业及外资品牌影响较小。 另外,信贷紧缩虽有抑制企业投资、抑制消费需求、使企业竞争环境恶化等负面影响,但同时在优化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等层面具有积极作用。 企业也正以各种措施,如借力资本市场、进行境外融资、民间融资、加快销售回笼资金、开源节流等,积极应对信贷紧缩带来的资金危机。
本文的最后对信贷紧缩环境下的政府政策和企业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7年以来,为抑制通货膨胀,中国将长期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逐步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6次加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已上调至7。47%;2006年至今,已1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为历史最高点。 除了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性调控手段外,央行还实行了季度信贷总量控制。 2008年,央行将继续加强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
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提高资金筹措的难度和成本,这对本身受“融资约束”的企业影响较大。 这类企业主要依靠外部融资(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公司债以及从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来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其最优投资决策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顺利通过外部融资获得所需资金。 不同企业因其自身财务状况不同,所受融资约束的程度不同,受融资约束越大的企业,其投资和经营活动对外部融资环境变化的敏感性越强。 面临从紧的货币政策,本来就受融资约束的企业在投资和经营上将愈加谨慎,由于外部融资的困难加大,可能会使这些企业暂时放弃最佳的投资,企业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
目前的信贷紧缩将使一些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较大的压力,如何应对资金短缺的风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思考最多的问题。 2008年第一季度,不少企业流动资金少于流动负债,如果现金流大幅下降,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已向央企发出有关经济2008年可能下滑的预警,并提醒企业防范因资金短缺造成正常业务运营中断的危险,准备应付至少为期两年的紧缩货币政策。
本文将在分析上市企业本身所受融资约束程度大小的基础上,讨论信贷趋紧对不同行业及企业的影响,以及其应对的策略。
企业受融资约束的情况分析
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多数企业受到融资约束的影响。 在所考察的14个行业中,受融资约束的企业数目占本行业比例超过半数的有12个行业,其中以零售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器制造业最为严重,八成左右的企业都受融资约束的影响。 上述这些行业本身具有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特征,由于技术创新活动频繁,投资规模与频率较高,因此对资金是否充裕更加敏感。 相比之下,黑金属冶炼业和房地产业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低于半数的企业受融资约束(图表1)。 由于房地产业采用的是2006年和2007年的数据,因而不能反映2007年末宏观调控后企业经营恶化的情况。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房地产行业、日用电子器具制造业等行业内各企业受融资约束的.情况分化较大(图表2),信贷紧缩有可能改变上述行业内的竞争格局:一些企业在信贷紧缩期间,投资受到抑制,影响经营,而另一些企业由于受影响较小,因此可以趁机发展,取得竞争优势。
信贷紧缩对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的影响有所不同。 其中,对中小企业影响较大。 从风险和收益角度考虑,银行不愿贷款给中小企业。 原因在于:中小企业风险控制能力普遍较差,在实际经营中也普遍不规范,有些企业甚至很难找到一份正规的财务报表;中小企业贷款额度较低,相对于大企业大批量贷款,银行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成本。 中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但获得商业银行贷款甚少。 据统计,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但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仅占全部商业银行贷款约1/4。 在信贷紧缩、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加大的背景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审批和额度控制会更加谨慎。
信贷紧缩对需求大量信贷资金的行业也有较大影响。 造船、房地产等行业对信贷需求较大,受信贷紧缩影响严重。 一般船舶制造合同签订之后只预付三成甚至更低的费用,这让手持巨额订单的造船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运转压力,而由于船舶融资同时具有回报期长、投入高、技术性强、波动性大等特点,银行为规避造船周期中的诸多风险,往往不愿为企业提供贷款。 房地产商在2007年都是超速扩张,高价囤积大量土地,因而资金链很紧张。 信贷紧缩加上国家对房地产热进行调控的一系列措施,不仅导致房地产开发商贷款难,还抑制了消费需求,多数房企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信贷紧缩对产业链中的弱势企业影响大,给财力雄厚的企业却带来机会,市场进入威胁加大。 汽车销售以及配件制造企业由于数目多、规模小,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且由于短期借款在流动负债中占比高,因而财务压力普遍很大。 银根收缩将影响汽车销售等行业,中小企业纷纷寻求突围,资金充裕且牢控汽车产业链上游的钢铁巨头却开始进入市场:攀钢进入汽车贸易代理,销售东风雪铁龙、郑州日产等汽车,打造其在西南汽车贸易领域的旗舰地位;宝钢启动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计划通过合资控股、参股和购并的形式,在未来介入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汽车底盘、车身等汽车零部件领域,该集团力争到2010年,汽车零部件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进入国内行业三甲。
信贷紧缩对自主品牌的影响要大于外资品牌。 以汽车制造行业为例,自主品牌汽车厂商因为研发占用巨额资金,不得已将资金压力传导给经销商,造成整个产业链受信贷紧缩的影响严重。 比如华晨要求所有销售店保持每月不少于200辆的库存,这相当于2000万元的资金始终被占压,而银行又不愿贷款给经营效益一般的自主品牌经销商。 另外,高门槛也使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难以通过组建汽车金融公司缓解信贷紧缩对企业的冲击。 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作用是在产业萧条时,通过放宽贷款尺度,刺激销售,扶持经销商,从而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中国现行的《汽车金融管理办法》规定,组建汽车金融公司的非金融机构出资人的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须分别达到80亿元和50亿元人民币,但多数自主品牌难以满足规定。 相比通用、大众、丰田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均已成立汽车金融公司,为下属子公司及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融资乏术。
同等条件下,银行发放贷款通常都会优先考虑那些资产良好、财务规范的大企业,所以信贷紧缩对大企业影响相对较小。 2007年,10来家主要的商业银行有60%的贷款集中在20%的大企业。 大企业一般信息比较透明,容易取得贷款方信任,融资的交易成本较低。 在可放贷额度收缩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倾向于在优质客户中选择更优者,判断标准在于贷款坏账风险大小、与银行是否有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综合回报率等因素。 比如珠江地产与建设银行有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即使是在银根紧缩的2008 年,也会得到建设银行信贷计划的支持。
产能相对不足、营利能力较强或者大规模投资已经完成的行业受信贷紧缩影响较小。 不同行业的投资增长出现分化,2008年1—5月,投入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的资金达到527亿元,同比增长47。0%,远超各行业平均增速。 钢铁企业的现金流也很充沛,加上钢材产品提价趋势不变,从紧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钢铁企业整体赢利水平。 中国的IT等高科技行业与国际接轨,更易从境外获得投资,因此受信贷紧缩影响也较小。 事实上,随着更多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海外上市,境外风险投资机构以及私募股权机构等纷纷涌入中国寻找投资机会。 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也组织开展了产业技术研发资金试行创业风险投资工作,以国家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高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投资范围为符合《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及2007年1月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共同发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中相关规定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