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阶段,门槛不高,难度也不高,只要努力,就能很快上手,但功能阶段是产品经理的海选池,严格意义上,只是“准产品经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
需求阶段,才是产品经理真正的起点,门槛极高,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机遇,这个阶段,我们开始研究需求,而不是功能。
产品圈子里,经常提到的“功能经理”,虽然是一种自嘲的称呼,但也是真实存在的。
许多产品经理会在功能阶段停留很长的时间,3年,5年,都有可能,还有的产品经理,直到离开这个行业,依然停留在功能阶段。
这是一个需要从业者重视的问题。
大多数“准产品经理”都会长时间停留在功能阶段,只有少数人,能迈过通往需求阶段的高门槛。
原因在于,在产品经理的工作中,存在一个糟糕的现象:“不认可现象”。
其表现形式也很直观,“从业者提出的需求,不被领导认可。”
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现象,非常糟糕。
产品从业者提出的需求,不被领导认可,意味着不会有资源将这些需求实现出来,从业者的想法就得不到实践,也得不到验证的结果反馈,工作中,就只能是做其他人提出来的需求,帮助其他人将需求转变成功能的设计方案。
“不认可现象”就是从功能经理转变为产品经理所需要迈过的“门槛”,只有解决“不认可现象”,能够争取到资源,做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需求,才能对需求做完整的分析,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
你是否已经和张三一样,遭遇“不认可现象”了呢?
01 不被认可的张三
2015年,图片社区是互联网的一个小风口,很多产品都有非常好的数据表现。
其中有一款创业阶段的图片社区产品,拥有300万用户,日活用户达到了60万,用户每天上传的图片超过10万张,是一款潜力较大的产品。
张三是一位图片社区领域的产品经理,偶然的机遇下,加入到这家公司,职级是高级产品经理,参与这款图片社区软件的迭代开发,面向产品总监汇报。
第一次被拒绝
入职后不久,张三提出了第一个需求,他希望增加一些可以美颜的滤镜功能,针对女性群体,满足女性爱美的需求。
产品内有大量的年轻女性用户,而女性用户爱美的需求,造就了许多成功的产品,由美图公司研发的“美颜相机”,2013年1月27日正式推出,截止2013年4月25日,仅用了88天,用户总数就突破了2000万。
遗憾的是,这个需求没有被采纳。
第二次被拒绝
入职后的第三个月,张三提出了另一个需求,他希望增加一些贴纸功能,用户在编辑图片时,可以在图片上增加一些好玩的贴纸,这些贴纸可以是当下热门的元素,可以是影视剧的卡通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一些装饰物。
“in”是一款主打贴纸的图片社区产品,2014年6月上线,到了2015年6月,仅一年时间,完成了B轮3亿元融资,累计用户总数接近6000万,日活接近200万,每日上传的图片达到了800万张。
其核心的功能,就是“贴纸”,在2015年,贴纸是许多图片社区产品纷纷拥抱的一个需求。
遗憾的是,这个需求同样没有被采纳。
第三次被拒绝
又过了一个月,张三提出了第三个需求,他希望图片的裁剪模块,能够支撑16:9的长方形图片裁剪,目前产品只支持1:1的正方形图片裁剪。
这是一个来自用户的需求,许多用户反馈,希望产品能够支撑16:9的图片,人们在生活中,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大多数都是16:9的尺寸,每一次都需要被迫拆解成1:1的正方形图片,这影响了图片的构图,也增加了用户上传照片的成本。
然而,这个需求还是被拒绝了。
并且,在不久后的评级中,张三的职级从高级产品经理降为了普通产品经理。其所提出的每一个需求,机会都会被产品总监拒绝,成了产品团队里,最不被认可的产品经理。
从一位需求的挖掘者,降低成了需求的执行者,只能实现其他人的需求,这让张三感到困惑。
“为什么,我提出了那么多的需求,但总是得不到认可?”
“为什么这些好的需求,得不到认可?那些看上去很一般,甚至很基础的需求,却能被通过?”
你知道原因吗?
02 需求的数量:没有意义
在产品新人的阶段,能够提出需求相对于提不出需求而言,要好很多,意味着需求敏感性的差距,是很突出的一种起跑优势。
但,随着产品从业时间的增加,这种优势就不再是优势了,大多数产品经理都能够提出需求,而且是很容易就能提出需求。
因为,需求实在是太多了。对于产品经理而言,需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
一方面,每个需求都有其对应的用户群体,有的人喜欢吃素,有的人则无肉不欢,基数足够大时,任何一个奇思妙想的需求,都必然存在对应的用户群体;
另一方面,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也存在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既想吃素,也想吃肉,需求与需求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互斥现象,实际上,大多数的需求都可以友好相处,并不冲突。
需求多元化理论里,不同的个体,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存在“不同”的需求;相同的个体,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存在“不同”的需求。这些“不同”,造就了需求多元化的特性。
对于互联网产品而言,需求多元化的“多”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因为用户的数量决定了需求的数量,而互联网的产品,通常会面向数十万,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用户提供服务。
庞大的用户规模,导致同时存在的需求数量也极为庞大。
微信之父张小龙,曾在2019年微信公开课里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天都有5亿人吐槽微信的不好,每天都有1亿人教我怎么做产品”
而在当时,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超过了10亿,微信成为了国内第一款月活10亿的APP。
这些“吐槽”,这些“教”,对于微信的产品经理而言,都是可以触手可得的需求,也就是说,微信的产品经理,每天要面对上亿的需求量级。
用户规模越大,需求的多元化也就越“多”,需求的数量也就越多,犹如是需求汇集而成的海洋,可以轻易的淹没任何一位产品经理。
同样的,任何一位身处需求海洋当中的产品经理,都能够从需求的海洋当中,轻易获得需求。
需求多元化的特性,让获取需求变得不那么困难,对于有经验的产品经理而言,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也就意味着,需求的数量,只是数字的增加,并不能代表产品经理的能力,与从业者是否被认可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是张三的第一个困惑:为什么,他能找到很多需求,但依然得不到认可?
因为,需求的数量,原本就与认可无关,也是因为,需求的数量并不能用来考核或者判断产品经理的能力。
03 需求本身没有价值
美颜滤镜,贴纸,图片裁剪规格对于图片社区产品而言,都是很好的需求,甚至,对于2015年的图片社区市场而言,这些功能能让产品具备更好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用户,以及更大的用户粘性。
这也是张三的第二个疑问,为什么这些优秀的需求,总是被拒绝,总是不被采纳。
因为,需求本身是不具备价值属性的。
需求的价值是依附性,只有依附在一个具体的对象上时,需求才会产生价值,并且,依附的对象不同,需求产生的价值也就不同,这里的对象,就是一个具体的产品。
产品的用户规模,用户属性,乃至用户对产品持有的原始需求等等,非常多的因素,都会引起需求价值的变化。
同样的需求,在有的产品里,能够产生极大的价值,而在另一些产品里,产生的价值就极小,有时候,甚至是负价值,不仅不会带来增长,还会引起用户的反弹。
美颜的需求,如果依附在女性为主的图片社区,以晒生活,晒日常的图片社区,会产生较高的需求价值,但若是在专业摄影类的图片社区产品里,价值就微乎其微了。
前者,以自拍照居多,后者则是以专业拍摄居多,图片的角度不同,图片的内容也不同。
尽管,专业摄影类的图片社区产品也有大量的女性摄影师,但在贴上性别标签之前,身份标签和原始诉求标签会更加重要,他们是来社区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而不是日常生活照片,他们想要得到的是更专业性的好评,是评价摄影技术的好评,而不是“美丽”,“漂亮”和“好看”。
需求本身没有价值,是依附的产品,让需求产生了价值,若是脱离了产品,需求就没有了价值,也就不存在好需求和坏需求之分。
有时候,我们常常会把需求的市场效应错误的等同于需求的价值,这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严重的时候,会直接导致公司倒闭。
图片社区里的贴纸功能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极大的市场效应,普通用户也可以用贴纸让图片变得更加生动,并且,扩展性也极强,这些贴纸就像是存在于图片当中的表情,可以持续的更新,每一套新的贴纸,都会唤醒用户的新鲜感。
但,这是贴纸的市场效应, 并不等同于贴纸的价值,在专业摄影类的图片社区产品里,用户更关心图片本身传达的信息,这是一种更接近于艺术形态或者技术形态的内容社区。
增加贴纸功能,只会让这些摄影作品变得不伦不类,尽管专业作品增加诙谐的贴纸,也有很大的趣味性,就像学生时代在课本上的涂鸦,但这款产品的用户是专业摄影师,而不是看搞笑图片的年轻人。
我们大概很难想象摄影师看见自己的摄影作品被放上白雪公主,小矮人的贴纸会是什么感受。
这就是张三的第二个疑惑:为什么这些好的需求,不被认可?
因为,需求本身不具备价值属性,脱离产品的情况下,需求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诉求。
04 不被认可的产品经理
初级阶段的产品经理,取得团队认可的方法在于完整的原型图以及细致的需求文档,但从功能阶段迈入需求阶段时,认可的条件就发生了变化。
新的认可条件就是“需求的正确性”。
如果经常提出正确的需求,团队对产品经理的认可度就会逐渐增加,相反,如果在工作中经常提出错误的需求,就会成为不被认可的产品经理。
就像张三一样,在团队里,一旦成为不被认可的产品经理,后续提出的需求就很难被重视了,不论是多么优秀的背景,都会被团队边缘化,对于领导而言,就成了执行性的产品经理,回到了功能阶段。
“不被认可”是一种现象,同时也是给产品经理贴上的标签,意味着“能力有限,不能独当一面”,同时也意味着“不可信任”。
这会让我们错失很多机会,甚至会失去上升空间,每一位产品从业人员都应该警惕“不被认可”的现象,它会让我们长时间停留在功能阶段,无法推动自有需求的落地和实现,无法迈入需求阶段,甚至会把我们从需求阶段逼回功能阶段。
要规避“不被认可”现象,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需求,不再以需求的数量作为产品能力的衡量标准,也不再脱离产品去谈论需求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