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企业的初创阶段,企业创始人都会对目标市场进行规模测算,其目的就是选择一条可以长远发展的赛道,很多时候这项工作执行层面都会落到产品经理头上,那今天我们就是来介绍下产品经理可以使用的测算方法。
还是老套路,我们在研究做法之前,还是先弄清楚它的本质。
特定产业特定时间周期内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总和,站在企业的角度去看的话就是:弄清楚这个市场规模大小之后,看其是否值得参与。
很多人认为这项工作没办法做、很难做,主要有两个原因:
精确地计算出市场规模需要耗费大量成本;
没有合适的办法或者思路去计算,或者担心计算的结果不够准确。
首先,第一点其实是一个认知误区,我们回到市场规模的使用场景,最终数值还是用来为企业选择赛道做参考的,所以初入场的企业来说其并不需要绝对精确的计算,测算结果的偏差控制30%以内基本是可用的。
然后,我们根据市场规模的本质去延伸演绎,不难发现一些测算的思路,下面就个人从业经验,给大家介绍六个常用方法。
一、行业报告借鉴法
先介绍一个最简单的拿来主义方法,产品经理可以直接搜索行业相关的分析报告或文献资料,这类内容中通常都会有对目标市场规模的测算,花费20分钟在主流搜索引擎和报告网站(例如:艾瑞网)搜索,基本就可以找到想用的数据。
正规网站和机构发布的数据基本都是可信可用的,但是考虑数据的时效性;一些小型网站或者个人发布的数据一般也建议谨慎使用。
通常来说如果没有搜到想要的结果,那就不建议继续搜索下去了,因为如果有人测算并且发布过这个数据,大概率会有人引用过,在搜索引擎就不难找到。
通常来说主流或者是受国家监管的市场,都是可以通过市场报告轻易查到行业规模数据的,比如房地产市场、电力市场。
二、消费端数据测算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最直接的方法,和市场规模的本质定义是互通的,可以直接参考公式:
市场规模=客户数量*周期平均消费频率*平均客单价。
你可能会发现,本来要算一个数据,现在变成了要算三个数据……先别急,下面依次解释。
客户数量通常还是去查市场报告,周期平均消费频率和平均客单价可以查行业报告,无果的话就需要做“抽样调查”实验了,抽样调查实验怎么做?此处@高中生物老师。
虽然需要需要测算的数据变多了,相对应的获取数据的难度其实也是降低了。
一般来说贴近生活,便于“抽样调查”的市场建议采用这种测算方法,比如“手机市场”。
三、核心企业产值累计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政府事业单位、能拿到B端企业数据时可以去使用,因为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市场中的核心流通企业的业务产值累加得到的:
市场规模=A企业业务产值+B企业业务产值+C企业业务产值+……
只要能拿到确切数据,相对来说很易计算,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拿到的企业数据不准确、未能完整的拿到核心企业,以及会有企业“滞销库存”的情况发生,“滞销库存”切记不要计算在内。
还有一种情况可以用这种方式去测算,就是核心企业会把自己的业务数据广而告之甚至是做宣传,比如电影市场。
四、生产原材料推算法
大家看完2、3种方法不难发现,从市场的产业链入手,以上两种分别介绍了消费者端、生产企业端,现在该轮到原材料供应端了。
这种方法的逻辑很好理解,市场流通商品的原材料数量和成品数量之间通常是有转化系数的,计算逻辑如下:
市场规模=原材料损耗数量÷原材料成品转化系数*成品标准零售价。
这通常适用于一些每年会披露原材料损耗数据、以及原材料成品转化系数相对稳定的市场,比如:纸张市场。
五、配件配装比测算法
以上三种是根据市场中的产品溯源的过程来进行市场测算的,市场中产品的流通还有没有可以参照测算的要素呢?
很明显是有的,比如汽车市场中ETC产品,现在新车销售过程中的配装比是比较稳定的,且ETC的发行机构全归国家路网中心管理,每年新车加装ETC的数量不难拿到,再根据配装比,不难测算出我国每年的新车销售数量,结合新车新车平均销售价格,不难测算出每年的新车销售市场规模,计算逻辑如下:
六、历史数据测算法
最后一个逻辑也很简单,就是拿到了历年市场规模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律化测算,适用场景是:历年市场数据规律明显,且当年市场稳定性比较高、无特殊市场干扰因子。
举个不可用的例子,2020年初的疫情形式其实对各大市场都产生了不可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本测算方法基本就不可用了。
讲到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以上的六种方法其实是需要相互结合去使用,口诀是:多种思路,组合使用,去伪存真,相互验证。
另外想说明的一点是:本文中列举的一些例子可能缺乏绝对的严谨性,仅为了说明思路用,大家真要对文中举例的市场进行测算时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