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较受欢迎的新式茶饮品牌进行分析,提出目前行业所存在的发展问题,判断2020-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趋势。
奶茶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饭可以少吃,钱可以少花,奶茶不能不点。随着小程序的兴起,消费者购买新鲜茶饮变得更加便利,只需打开手机小程序下单,简单几步,操作方便又省去繁琐的排队,这无疑增添了新式茶饮的优势,为新式茶饮行业的壮大添砖加瓦。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新式茶饮从选料、制作、到之后的销售及配送环节,都在暴露的自然环境中,食品具有安全隐患、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消费纠纷。如:瑞幸咖啡被投诉“买了抵扣券总价更贵 且无法退款”;奈雪的茶被投诉“门店服务态度恶劣”、以及“饮品被冒领”;蜜雪冰城被投诉饮品中发现苍蝇等。
由此可见,新式茶饮行业想要做大做强,需要更加下功夫,提高质量。为此,艾媒咨询发布了《2020年H1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从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环境、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用户消费行为出发,结合当前较受欢迎的新式茶饮品牌进行分析,提出目前行业所存在的发展问题,判断2020-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趋势。
此次报告涉及到的品牌/企业/案例包括:喜茶,奈雪の茶,茶颜悦色,coco都可,一点点,益禾堂,沪上阿姨,有茶,古茗,快乐柠檬,贡茶,蜜雪冰城,伏见桃山,书亦烧仙草,瑞幸小鹿茶,卡旺卡,七分甜,微博,抖音,微信,快手等。
以下为报告核心内容节选
新式茶饮是指以上等茶叶,辅以不同萃取方式提取的浓缩液为原料,加入新鲜牛奶、奶油或各种新鲜水果调制而成的饮料。与传统饮品相比,新式茶饮在原料选择、生产流程、品牌运营上都做出了升级和创新,在产品原料和饮品外观上讲究品质与特色,在品牌运营商方面结合线上与线下。
中国茶饮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茶饮行业的发展总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粉末时代、街头时代与如今的新式茶饮时代,产品原料也从一开始的人工调味品演变到现在的天然高品质原料,本土品牌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使用场景也由一开始的实体店演变到如今的线上、线下同时运营。
艾媒咨询研究发现,新式茶饮行业融合了传统的茶饮制程和创新的食品加工技术,采用先进设备,并利用氮气技术、冷萃技术、制冰技术等方法,丰富革新了产品的口味。同时,机器自动化生产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提高制作效率,减少了顾客的排队时间,提升顾客消费体验,为茶饮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此外,新式茶饮行业对第三方平台、供应链管理和智慧点单等线上技术的运用加速了行业的扩张,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Q2中国消费者购买新式茶饮的主要方式是到店消费,占比64%,其次是第三方平台外卖和线上预点单,分别占比36%和33%;大部分消费者愿意排队等待的时长在30分钟以内,共占比92%。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针对消费者更倾向于到店消费,但愿意等待的时长较短的特性,新式茶饮品牌应积极开发线上预点单渠道,并进行相应的宣传。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Q2新式茶饮品牌中消费者认知度最高的是喜茶,占比43%,其次是CoCo都可,占比34%。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喜茶凭借出色的社交媒体营销和各类跨界联名在新式茶饮品牌中脱颖而出;而作为传统茶饮的代表品牌,CoCo都可凭借加盟模式在全国迅速扩张。
喜茶HEYTEA成立于2012年,原名皇茶ROYALTEA。2015年,喜茶入驻一线城市广州、深圳,之后品牌门店迅速扩张,用户规模迅速增长。作为芝士现泡茶的原创者,喜茶自成立以来坚持独立自主的产品研发模式,不断推出新品。
作为大陆最先将“中国风”与新式茶饮进行融合的品牌,茶颜悦色的品牌风格、包装视觉、产品创新都贯穿着传统中式风格,并以中茶西做的独特坚持,展现出品牌别具一格的个性和品质,使得茶颜悦色以其“文化属性”区别于其他茶饮品牌。在品牌logo设计上,茶颜悦色用了三个中国经典元素:仕女、团扇、八角窗,给人深刻的视觉记忆;在包装视觉上,茶颜悦色买下故宫名画的版权,在消费者心中打造了独特的的视觉观感;在产品上,茶颜悦色的口碑产品突出以“淡奶油+茶基”的方法来创新,形成口味记忆点。此外,茶颜悦色推出的文创产品也以其中国风和区域特色深受消费者欢迎,帮助品牌加深了用户认知,提高用户粘性。
细分领域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新式茶饮行业市场中,几大头部品牌已经通过跨界联名发展、社交媒体营销、场景化营销等差异化策略抢先占领一部分市场份额,巩固了龙头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寻求差异化发展,其他品牌会从各个因素考量,延展出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细分赛道,这是目前新式茶饮品牌发展的最大机会。
下沉市场发展
目前中国一二线城市的新式茶饮门店密集分布,而三四线城市的新式茶饮门店少、规模小、运营效率低。与明显不足的供给端相对应的,是三四线城市消费升级后崛起的消费需求。在一二线城市新式茶饮市场已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各品牌需转向下沉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