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做互联网大厂编外人:外包员工的煎熬、逃离与逆袭

9月1日,爱立信南京研发中心员工收到“转岗”邮件。据凤凰科技报道,此次涉及调整的630人只有两个选择,离职,或者转外包。选择后者的员工会和TietoEVRY(叠拓)签约,根据入职年限仅获3-6个月工资作为赔偿。

多位资深猎头告诉Tech星球,“帮大厂招人时,以外包经验为主的求职者,简历能收到不少,但推上去基本没戏。能成功从外包大厂正式员工的人,通常都是30岁以内。”

但对大公司来说,岗位外包依然是高频使用的灵活用工方式之一。“灵活用工”在发达国家发展近100年,已处成熟期;而在中国市场发展仅20余年,仍处于快速成长期。据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21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预估达到8760亿,明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

艾瑞咨询《2021年中国灵活用工市场发展研究报告》:若未来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25%,2022年灵活用工市场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据研究机构计算,美团2020年净利润47.08亿人民币,若给外包公司提供的外卖骑手缴纳全额社保,人力成本将增加104亿。

从盈利模式看,外包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用工企业支付的服务费,一种基于人头数量收费,另一种基于项目来收费。用工企业对外包员工拥有使用权,但不具有归属权。使用权和归属权分离,使用工单位降低用工管理的隐性成本,降低风险,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提升,用工单位的劳动效率。但也使得很多员工得不到企业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所以行业一直有很多争议。

外包这一特殊的工种,为互联网的快速崛起降低了成本。Tech星球采访了5位曾服务科技公司的外包员工,听他们讲述关于自己的逃离,逆袭,以及转型成功的故事。

01 时时刻刻感觉低人一等,很自卑,转正机会微乎其微

讲述人:小k,外包就职公司:华为云

当时想进来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是觉得以我当时的学历和技术水平,就算是以外包的身份进来也没关系,自己是可以接受的。

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想要获得大厂的经验和光环,我也想过,只要我工作足够努力,也许可以从外包的身份转化为正式员工。

我们跟正式的员工相比,基本工资也差不多,包括福利待遇,班车、餐饮以及公司的节假日补贴,其实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和他们一样加班,却没有双倍工资或者加班费,年终奖也基本是隐形的,但最主要的,其实还是身份问题。

表面上说着不在乎,但是人有时候就是会被这些所影响。

虽然领导多次开会说,我们是和公司员工一样看待的,会一视同仁,但身为外包的我们都很清楚,我们是在大厂里最不受待见的那批人,时时刻刻感觉低人一等,所以我在那段时间常常都很自卑。

比如,大家都有可能犯了某个错误,但领导可能不太会说自己的员工,或者就开会的时候就一笔带过了,而对我们就不一样,不仅要开会点名批评,甚至会翻来覆去揪住不放,让我时长对自我产生质疑。

不仅是领导,普通员工也会质疑你,经常会和一些正式员工有业务沟通,表面上大家都是客客气气的,经常工作交代结束了会被问,“这个你可以做吧,没问题吧,我讲明白了吧,你听得懂吗?”因为外包的这层身份,笼罩住对你整个人的轻蔑。

从工作内容上,每天都是一些机械性的内容,我们是接触不到核心业务的,干的都是一些非常基础的,对正式员工来说并不想做的工作。很多业务都是时间紧项目,需求都非常急,通宵,陪着他们查bug。根本没有提升空间,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大,也不能学到太多东西。

因此,组里的人员流动也非常大,几乎每个月都有新人来,就有人离开。

当时想转正的想法渐渐破灭了,有转正机会吗?应该也是有的,但机会微乎其微,我在组里的2年一个都没看到过。

后来,我辞职了去了一家外企的科技公司,公司虽然小,但是能够接触到比较前沿的项目,而且赶上了一个风口,公司很快就上市了。我们作为在国内比较早期的员工拿到了公司的股票,公司挺大气,给了挺多的。在疫情的催生下,公司的业绩也好得不得了,股价一度飘升到一个非常魔幻的数字,成为资本市场最受关注的公司。

于我个人而言,我也因为公司的成功,累积了第一笔人生从天而降的财富,对于我这种追求不太高的人,算是实现了财富自由吧。我立马买个两套房,全款,一套给自己,一套把父母接来养老。我现在仍然在这家公司,工作不累,整个人都非常舒展。

一个好笑的点是,之前的同事知道了我经历的人生转折,都纷纷求着我,想让我帮帮那个推,就觉得挺讽刺的。

但我知道我的经历时十分个人化的,小概率事件,从这职业选择上,真的不建议大家做外包,这是与长期的制度和环境抗衡,不会有好的结果。

02 抛开身份顾虑,认真做事别想太多,两年不到转正

讲述人:盈盈,外包就职公司:阿里

在阿里做招聘外包的女生非常多,他们通常是作为正式招聘HR的副手和助理,内部简称SA。这几年我见到过的SA少说也有二三十个,其中不乏学历、院校背景出色的人。不同人的职场状态真的很不一样。

有的人就只知道自扫门前雪,工作沟通要么怯怯的,要么比较生硬,给人一种很初级、做不了大事儿的感觉。这种在内部其实也“存活”不了多久就走了。

另一个极端是过度拼命、工作过于饱和的。我有见过另一个BU下的SA姑娘,一个人要支持好几个部门和招聘HR。不仅要管理猎头供应商,组织各种大小职位对焦,还要管理所有候选人流程进展,和业务Leader要需求催反馈。经常工作到凌晨1点,下班地铁里都有电话找过来。

外包既怕背锅,也怕有人说自己不愿担责。我个人不会这么畏首畏尾,而是会把Ownership(主人翁意识)看做职场向上攀登的必备意识,无论外包或正式。

之前我在一个电商部门下做过一年多的SA。当时我和招聘HR沟通确认了一套协作模式:通常简历收上来之后,我先会根据硬性要求筛选把关,一些比较不确定好坏的简历,我会直接打电话给候选人。我自己对不同职能领域的优秀院校也做了调查总结,好背景的简历我能一下识别出来。

聊的人多了,我甚至也能“闻出”每个人选的味道。我这关都过不了的,基本不会送进流程。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当时做的事情其实已经是一个招聘HR在做的事儿,我甚至觉得一正式的HR都做得不如我周到。

我自己一直信奉的是:别人没把自己当外人前,自己就别想太多。我要像块海绵一样,去吸收这里能学到的方法论、思维方式。我不会想着“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因为这种大众化的思维就像陷阱,想脱颖而出,就要反常识——我的老板就是我自己,你负责过的事情最后都会像产品一样,呈现在你的未来履历和面试回答上。

之前我也了解到,在一些转正名额有限、竞争激烈的地方,外包人员之间还要互相提防,转正的人自己偷着乐,怕其他人心里会不平衡。

而我转正的那天,请了工位附近的同事们喝下午茶,小小庆祝一下我个人的阶段性胜利,也是对他们工作的感谢。

03 疯狂刷题,广投简历,一个月拿到字节和美团offer

讲述人:志峰,外包就职公司:网易

从大学毕业至今,我做了两年的外包Java开发,中间还跳槽过一次,最后一段在网易做项目。平时工作我和正式员工甚至不在同一栋楼,接触的机会并不多。

在网易的时候,我也尝试过内部转正。和正式员工享有的“业务大饼”不同,留给外包人员的“大饼”,就只有“转正”这一件事。

的确,进大厂外包的初心是想贴大厂的边,结果这段经历并不会是简历上光彩的一段。我曾在公司园区咖啡厅里,亲耳听到有HR对着电话另一头说,“目标公司就挖正式员工,外包的简历就不要了哈”。但话说回来,内部转正的难度可能还不如外部社招。

年轻就是资本。看看身边的前辈,做了4年以上外包的,再直接从外包跳进大厂,成功率说实话不大。我意识到越早转正,才越有年龄优势。

在投出简历前的两个月,我就开始在网上搜罗题库,结合LeetCode(一个全球性的程序员刷题网站),每天雷打不动2小时刷题。甚至,我还和一些论坛认识的、同样在面大厂的小伙伴一起组了个刷题打卡交流群,每天互相监督和互助答疑。

我自己都觉得以外包的背景,简历通过率低,于是更是在投递渠道上广撒网。除了官网投递、Boss直聘、猎头,还用上了内推、脉脉、领英等。我把BAT(百度、阿里、腾讯)、TMD(字节跳动、美团、滴滴)、蚂蚁、小红书、得物这些全部投了一遍,地点也不局限江浙沪:我就不信做Java开发的找不到好公司里的正式工作。

外包出身的程序员,最怕面试怯场,实力发挥不出来。我在每场面试的时候,讲话气势上都没输,同时也观察面试官对什么信息点感兴趣,废话不讲太多。

一个月内,我拿到了美团和字节两家的offer。对比起来,两年时间能拿到毕业起薪3倍的月薪,虽然职级也就是个大厂起步,我也算觉得知足。努力带来的回报,让之前做外包时再多的不顺心都变得不重要。

我真诚建议30岁以内的外包“同胞”们都跳出舒适区,从自己出发去做一些改变。在这个人员流动大,工作强度大,难度和技术含量却有天花板的地方,过了三十岁,就有可能再也跳不出了。

04 “偷师”与积攒人脉,和正式员工打成一片的我,要出国读MBA了

讲述人:明仔,外包就职公司:腾讯

聚集五湖四海人才的深圳,是一个让人缺少归属感的地方。

这种归属感的缺失,也被我在腾讯的这段外包经验所放大:外包公司和客户两边都不指望你发挥多大价值,两边都不给到你明确的晋升制度和职业规划,想加薪的同事会通过委婉表达离职意向来实现涨薪,且搞不好就假戏真做“被离职”了。

我们工牌不同、没有权限看项目资料、不能进论坛唠嗑学习、五险一金按最低标准缴。办公室发夜宵零食和茶点的行政大哥,每次从我工位边推着小车走过都是不会停下的。

唯一相同的可能就是都要加班,甚至我们早上会来得更早,工时更长。

大厂的确会有很多学习机会,但这样的机会恐怕只给留心和主动的人。比如,办公室里有时候大家一起去参加一些内部知识分享活动,你如果不主动向周围人询问地点、日期、主题,没有人有义务和外包人员主动同步。

大概是入职一年之后,我想清楚了:我来这儿做外包的目的就是为了“偷师”腾讯的组织分工、标准化流程、专业技能,同时收获优质人脉圈的。看着持续申请两年转正都不成功的同事,我索性不再为转正而烦恼。

在办公室里,我尽力不因为是外包就那么苦大仇深。谁不喜欢活泼开朗、能做办公室“开心果”的人呢?

记得有次腾讯这边周末团建,我就一脸小委屈,问能不能跟大家一起出去玩儿,我自掏腰包——要知道,有些缺少团队意识的正式员工,都还找各种原因不想参加团建。人心都是肉长的,我和正式员工们关系不错,人家活动也不会拒绝多带一个人。

我见过几个外包同事组成的小团体,平时不和正式员工和领导交流,接活儿也不主动。这么做也许是为了安全感,但其实是让自己变成了“待宰羔羊”,削人手的时候优先筛掉这种。

当我真正打入一个更精英的圈层,见识了那么多的优秀履历,也有了升级自己的“硬件基础”的欲望。今年我刚辞掉工作,准备出国读一个MBA,已经拿到一所不错的院校录取通知。外包之间现在也很卷,多了很多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应聘,不再像以前专科生也能做。

05 打算从硅谷回国工作,我会反复确认是不是外包人员

讲述人:Lisa,外包就职公司:Facebook

我在Facebook的时候做的是业务分析相关的外包工作。这条职能线有不少人都是外包。我们会主要分为三个等级,晋升到最高一级之后有机会转正,但名额有限,从主管答应给你转正机会到实现转正,中间可能会让你等上大半年。

华人在硅谷拓展人脉圈并不占优势,很多都只是只跟华人玩,不主动参与外国员工的聚会和聊天。作为华人外包,想要真正打进大厂圈子,更需要付诸努力。

想认识大佬,光靠在工作里卖殷勤不一定最有效,有时候跳出工作之外的交集,会让你和对方产生更近距离的交情。

比如,我最早的时候会用上各种类似Tinder这样的社交软件,来认识标注在大厂工作的人,一般线下约出来喝咖啡,或者小酌一杯,下周末对方有一些活动就有可能叫上你。我爱人其实也是在这样的社交活动中相识的,他是Google里一个级别相对较高的人。

更多的人脉就是在各种聚会场合里发生的。另一个我用来发现同行聚会的软件叫Meetup,在国内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其实也有用户。即使你是外包人士,在workshop(工坊讨论)的活动场景里也依然能参与自由交流讨论,大家不会那么在意这个标签。

疫情之后,我有回国工作的打算。我在领英上写满大厂里经历过的知名项目,用高频关键词吸引目标岗位的招聘人员。但再接到猎头电话,我会反复确认这不是外包类工作。

我面试国内大厂时的经验是:国内的大厂会反复问你之前经历项目的项目细节,他们希望你能从局部看到整体,有结构化的思维,对整个项目的流程和大框架都熟悉。这一点和国外侧重场景应变题的考察不同,也是难倒很多外包员工的考察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厂  大厂词条  外包  外包词条  外人  外人词条  煎熬  煎熬词条  逃离  逃离词条  
引流推广

 网红营销怎么做?

随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与直播带货的兴起,2020年成为了网红(KOL)营销元年。很多公司在2020年都尝试了一下网红营销这个新型营销模式。从结果来看,很多人都表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