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食盐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缺少了盐,都将失去竞争力乃至无法生存。反之在古代,一个国家有盐就意味着富有。《汉书》曰:“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食盐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军队更是尤其重要,军队缺少了食盐简直是灭顶之灾。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军队已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劲之师,所向披靡。短剑、投枪和盾牌是罗马士兵征战世界的标配,但是当时他们还随身携带者一个皮制口袋,里面装着罗马帝国配发给每一个人的特殊军饷,即食盐。就这简简单单的食盐,它可以保证罗马帝国的士兵们有足够的体力投掷投枪、挥舞短剑,摆脱死亡的阴影。食盐不仅能保证像军队这样大运动量人群的体力恢复,也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润燥、滋肾通便、杀虫消炎、催吐止泻功能的简易“药品”,比如大失血的人就需要急饮温盐水。又比如误食了有毒食物,喝点盐开水,可以解毒。除此以外,食盐更是具有杀灭病菌、保鲜防腐的功效。因此两军交战,如一方食盐供给充足,士兵们则体力恢复快,如果遇到肠胃疾病、伏天中暑、食物中毒、失血过多、伤口消炎等情况,被救活的可能性更大,那么军队减员就能得到控制。同时,士兵还能享受到经过食盐处理后的防腐食品,比如肉类。反之食盐供给不足的军队,其作战情形可谓是简直不敢想象。
盐的种类有很多,但是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主要食用池盐和海盐。《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但是根据钱穆《中国经济史》考证,当时中原人主要还是食用盐卤,即池盐。这个不难理解,作为现代人的我们也主要食用的是井矿盐而不是海盐。因为海盐中含杂质较多,要提纯成本较高,不经济。更何况在春秋战国时期要做到海盐提纯,一是技术难以达到,因此海盐质量不高;二是就像这样质量不高的海盐,成本还高得吓人。钱穆在《中国经济史》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事情,即盐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稀缺商品,并非想吃就能吃到,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产盐的地方不多。《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岭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可见中原当时盐产区主要在山东齐国,山西三晋,至于岭南地区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在秦汉以前,这个区域尚未开发。既然如此,那为何处于盐产区的三晋和齐国未能统一天下,反而是地处西陲的秦国席卷六国?
二
秦帝国的崛起离不开食盐资源的支撑与扩张。前文已经说过,先秦时期中原主要食用池盐,佐以海盐,而且这两大盐产区皆在中原。所以东方六国想对付秦国,只要禁止商人向秦国贩卖食盐,不出数载秦国必乱。但是我们发现历史上并未出现此类策略,因为东方六国知道用此策效果不大,因为关中这个地方太神奇。中原皆用池盐和海盐,而秦国人民却可以独自食用崖盐。崖盐,食盐的一种,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五·食盐》记载:“盐品甚多……阶、成、凤州所出,皆崖盐也,生於土崖之间,状如白矾。”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凡西省阶、凤等州邑,海井交穷。其岩穴自生盐,色如红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炼。”其文中所谓的“阶”乃指阶州,在今天的甘肃武都。其“凤”乃指凤州,在今天的陕西凤县。可见这两个地方都在秦国境内。文中说到虽然阶州和凤州没有池盐、井盐和海盐,但是崖盐很多,随便吃。所以上天对秦国很偏心,关中之地不仅地形地势好,还土地肥沃,更是不缺盐。不缺盐这一项可以气死东方六国,因为你无法对我采取食盐经济制裁。
后来,秦国占领蜀国后,李冰任蜀守期间,“识察水脉,穿广都(今成都双流)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李冰创造了凿井汲卤煮盐法,这也是中国史籍所载最早的凿井煮盐的记录。因为有了李冰的开创,才会有后来誉满天下的四川自贡井盐。
秦国自己有崖盐和井盐只能保证自己不被别人“食盐制裁”而亡,但离国家的崛起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秦国要崛起,不仅自己要有崖盐,还应该拥有更多的盐产区,毕竟人口的繁衍会越来越多,国家对食盐的需求也会越来大。另外,想彻底击垮对手也必须从其生理上和心理上进行打击,抢夺敌国的盐产区是摧垮其军队作战能力,瓦解其国家经济命脉的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手段。因此秦国通过三场“食盐”战争彻底让东方六国回天乏术,而让自己从秦国变成了大秦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