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要说秦国,可说是名将如云,白起、王翦、司马错、蒙恬、王龁、蒙骜、王贲、李信、内史腾、蒙武、章邯等各显身手。要说最能打的,当属白起、王翦,皆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跟王翦比起来,白起好象更厉害,他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绰号杀人魔、战神。但这个战神并未得善终,最终将相失和,被秦昭襄王与范雎合谋赐死。与白起相比,王翦却依靠非凡的政治才能,不但是战争统帅,而且被尊为帝师,在秦始皇如此多疑残暴的政治环境下,居然得以终老善终,可谓战神中的佼佼者。
王翦,陕西富平人。作为秦国战神级的人物,王翦可谓百战百胜。在战国七雄中,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一是赵国的战神李牧,二是楚国的战神项燕,皆败于王翦之手。先说李牧,被誉为赵国“最后的长城”,曾灭襜褴、败东胡、降林胡,杀伤匈奴十几万人马,吓得匈奴人不敢到赵国边境牧马。与秦对阵,屡破秦军,让秦始皇非常头疼。如果硬碰硬打,战神王翦也不见到是他的对手。王翦与秦始皇商议,行反间计,用重金收买曾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近臣郭开,再次诬陷李牧有投敌叛国嫌疑,结果赵王中计,斩杀李牧,自毁赵之长城。李牧死后,赵国再无王翦对手,王翦乘势急攻,俘赵王迁,赵国灭亡。
楚国是战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项羽的先祖项燕,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物。秦始皇分兵派将,李信扬言只需二十万秦兵,足可破楚,而王翦认为需秦兵六十万,缺一不可。李信也是一位秦国著名将领,“飞将军”李广的先祖,在参与攻伐赵国、燕国、齐国等战役中屡立战功,颇受秦始皇信任,是年轻有为的少壮派。在与王翦争夺“帅印”中,李信与蒙恬取得了始皇信任,率兵二十万伐楚。结果被项燕大败之,成为李信一生中的耻辱。
秦始皇不得不起用解甲归田的王翦,王翦闭门不出,始皇坚请,王翦始出,但坚持需要秦兵六十万,缺一不可。这基本上是秦朝所有的国力,压上了最大的本钱。如果此战失败,丧权辱国不说,很有可能秦国自此被从地球上抹去。残暴多疑的秦始皇相信了王翦,派兵六十万,令其挂帅出征。为了解除始皇“拥兵自重”的疑虑,王翦在出兵过程中,连续六次向秦始皇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表明他建功立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钱,为了过上美好的幸福生活。这就是“王翦请田”故事的由来。王翦请田这个故事,后来被萧何应用,自污其名,解除了汉刘邦的疑虑。此次王翦也用这个办法,解除了秦始皇的疑虑。
没有了后顾之忧的王翦全力对付楚王和项燕。项燕虽是名将,但面对战神般的王翦和六十万如狼似虎的秦国兵将,岂是对手?最终,项燕被杀,楚王负刍被俘,强大的楚国一朝灭亡。在平定六国的过程中,王翦与其子王贲参与了绝大多数的战争,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和白起比起来,战神王翦“智而不暴、勇而多谋”,故虽攻灭六国,但并未在历史上留下恶名。他打仗是为了什么?或许,是为了神州大地的统一,而大多数中国人,也渴望统一不再战乱,王翦顺应了天下大势罢。而且,完成历史使命的王翦马上解甲归田,象他在灭楚战前向秦始皇要求财产一样,回家当他的富家翁去了。一个没有野心的军事家,不用赵匡胤演义“杯酒释兵权”故事,自己回家毫无怨言,这大概便是王翦的境界吧。
王翦的军功,王翦的境界,得到了秦始皇的尊重。秦始皇尊王翦为帝师。王翦是四朝元老,他不只是伟大的军事统帅,还是一名出色的谋略家。他曾帮助丞相范睢,不费不刀一枪拿下仇人魏齐,又靠三寸不烂之舌,平定长安君与樊于期的叛乱。最大的功绩,是帮助秦始皇拿下相国吕不韦,而未起多大波澜。王翦的功劳,秦国的开国功臣们,可说是无人可比。但王翦又是一个不居功自傲的人。靠巨大的人格魅力得到了秦始皇的尊重,不起加害之心。不但秦始皇,他与多个丞相同事,史载并无记恨陷害王翦之人,据推算,王翦寿高九十而终,在那个六十还甲子、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可谓真正的寿星。寿星落在杀人百万的战神头上,也算千古奇闻了。
王翦帮秦始皇打下了万里江山,始皇以为秦朝从此要千秋万代了,没想到三世而亡。这是什么原因呢?直接的原因,在于秦朝出了个赵高,他指鹿为马,杀害忠良。更深层次的原因,司马迁推到了王翦的身上。王翦身为帝师,秦始皇那么尊重他,他只帮秦始皇打天下,却没有帮秦始皇坐天下献出一谋。太史公用求全责备的眼光评论王翦人生的败笔,说他明哲保身,只知道自己功成身退,却没有“助秦建德”,乃至秦始皇建国后施行暴政,焚书坑儒,修长城,建阿房宫,空耗国力,逼得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全民皆反。如果王翦按司马迁这样评论,那岂不是成了周公那样的圣人了,对他要求太高了。秦朝实行不实行仁德之政,固然王翦有谏议权,但更大的谏议权,在于丞相李斯。他才是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施政的一把手。王翦耄耋之年的人了,就不要太过多地责烦他老人家了吧。(作者:陆弃、孙玉良;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