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建国之路最大的特点在于:孙氏家族虽然出身江东,但其寒族身份,却使得孙氏立足江东的过程颇有“出口转内销”的况味——孙坚作为一个缺乏学术背景的纯粹武人,不得不依附于儒学世家大族出身的袁术集团。其子孙策转战江东,身上仍带有袁氏部将身份的影子。尽管孙氏出身江东,但在江东世族们看来,孙策南渡仍然带有外来势力入侵的性质。袁术不受江东豪强拥护,加之孙策自身的武人身份,最终造就了双方的激烈冲突,而以孙策遇刺身亡告终。孙权嗣位之后,如何处理与江东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孙氏这一“出口转内销”型政治集团最生死攸关的问题。
[渡江创业]武人出身的孙策大肆诛戮儒学出身的江东士族
孙氏和江东世族大姓之间的恩怨纠葛最早可以追朔到孙坚时代。孙坚担任长沙太守期间,曾违背东汉的律法规定,越界出兵助时任宜春长的陆康之侄平定其境内动乱。陆康是陆逊之前吴郡陆家的代表人物、陆逊的从祖父,时任庐江太守。这是出身寒族的孙氏第一次和江东大族直接接触的记录。
孙氏和江东世族之间的实质性的接触是孙策时代。孙策曾受袁术之命,为其攻打庐江。庐江军民拼死为太守陆康固守城池,以致这场战争惨烈无比,持续了两年。最后的结局是:庐江城内的陆氏宗族百余人在战乱中死亡过半,而陆康本人也拜此战所赐,城池陷落之后一个多点月就去世了。
由于吴四姓(顾、陆、朱、张)互为婚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故此役导致孙策与江东世族们的关系完全破裂。这给他日后借兵渡江转战千里在江东开创基业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孙策在江东得不到江东世族们的支持,甚至还遭到了他们的反对与抵制,为此他不得不对江东的“英雄豪杰”们多所诛戮,而多所诛戮的后果,也就是反弹力,最终又要了孙策的命,他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刺杀了。
孙策渡江,在名义上是作为袁术的附庸南征的,其依靠的军队主要是来自江北的部曲,给人一种入侵者的形象。孙氏又出自寒微,这在门阀意识日渐增强的汉魏之际,显然不受儒学士大夫欢迎。对江东地方豪强的反抗,孙策严厉打击,《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注引《傅子》:“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仇,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同书卷五一《孙韶传》注引《会稽典录》亦载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根据有关记载和研究,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孙权统治的前期,有的江东名门旧族几被杀绝。
庐江之役使孙氏集团与江东世族彻底对立,而江东世族对孙策的抗拒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随后,孙策对江东世族的高压政策将双方的冲突推上了顶峰。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一恶性循环最终以孙策被许贡门客所刺杀而告终。
[孙权嗣位]安定江东,极力笼络江东士族人亡政息,孙策的去世给了继任的孙权一个和江东世族们和解的契机。而且,当时江东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也使得孙权必须和江东世族们达成和解,得到他们的支持是孙氏集团在江东地面站稳脚跟,转客为主的一着生死攸关的之棋。
对江东世族们而言,继续与孙氏集团对抗下去,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必须为维持自己门庭的辉煌、保持个人地位的崇高着想。当此形势,世家大族们一向引以为傲的儒学传统就显得很虚幻了,家族地位与个人权势显然更实际一些。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新仇旧恨也多少显得有点渺小。所以,在孙权当政最初的几年里,江东世族们纷纷进入幕府,双方由对抗开始转向了合作。为了获得江东世族们的全力拥护,孙权也算用心良苦。例如:为充分弥补孙陆两家的裂缝,孙权不但大量起用陆家成员,陆逊、陆瑁、陆凯、陆绩等均出仕幕府,这还不够,孙权还将孙策之女许配给了陆逊,两家结为婚姻。此外,孙氏和吴四姓中的顾、朱两家也皆有姻亲关系。
此后孙权能够在江东站稳脚跟,破曹操于赤壁,擒关羽于荆州,败刘备于夷陵,与取得了江东士族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以陆逊、顾雍、张温、朱据为代表的江东世家大族们,为孙氏集团的后方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譬如陆逊招纳平定会稽、丹杨的诸多贼帅)。陆逊、朱据等人还亲自率军参与到了孙氏集团对外扩张的许多军事行动中。
在人口流动相当迟钝、社会机体运转相当缓慢的封建农业社会,地方大族对国家机器起着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是媒体、中介,是国家由上而下实现有效统治的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