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安史之乱中一任县令,何以成为抵抗叛军的英雄?背后真相令人心寒

人们都道乱世出英雄,这话确实不假。虽然安史之乱的爆发,狠狠地戳破了盛世大唐的虚假浮华,但战乱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却也久久的回响在华夏神州的大地之上——就比如南宋时期,被文天祥讴歌称赞的忠臣义士张巡与许远。

张巡与许远,在睢阳这一弹丸之地,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死死拖住安史叛军十三万人近两年时间,为战乱中的大唐守护住江南地区这一财赋来源地,并对安史之乱的平定做出难以磨灭的贡献。为此,张、许二人,及睢阳全城百姓尽皆付出宝贵的生命代价。

可是细读史料就会发现一个严肃的问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张巡不过就是真源县县令。朝廷怎会弃众多名将而不用,将保护中原、屏卫江淮,甚至保存大唐国祚的重任,交到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之人的手中呢?

历史的真相往往很是残酷,张巡的为国尽忠死节,乃至战乱难以平定的中原大地,更大程度上都是唐玄宗、唐肃宗两位皇帝政治博弈之下的牺牲品!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刚刚爆发的当月,唐玄宗就下令河南节度使来总领中原地区抵抗叛乱的武装力量,第一任河南节度使正是卫尉卿张介然。万万没想到张介然上任不久就随着陈留城破,为国捐躯了。

河南是唐王朝在内地所设立的第一个藩镇,这样一个重要之地的长官,怎么可能是一位平庸之人?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张介然是王忠嗣、皇甫惟明、哥舒翰三任河陇藩帅手下的重要官佐,而这次与他名望相近,一同任命的另外两位抗敌将佐,正是平卢节度使封常清和讨贼副元帅高仙芝。

正是因为对张介然能力的肯定,唐玄宗才将当时的交战前线总指挥的职务交给了他,想凭借他的实力来拒守中原,保卫两京。

然而不幸的是,在张介然殒没之后,河西、陇右藩镇的将领,相继败于安史叛军,不仅洛阳失守,甚至连潼关也落在叛军手中,唐玄宗不得不逃往蜀地以求自保。

而在“幸蜀”启程之前,玄宗任命宗室虢王李巨为河南节度使。对李巨的任命,与两个月后《命三王制》中对永王璘、盛王琦、丰王珙委以大都督之任的意图是一样的,即通过对宗室诸王的委派,来制衡遏制太子李亨,保障自身皇位的稳固。

可是虢王李巨对于财帛却十分吝啬。在宁陵之战后,张巡为前线将士请求的封赏,全都被李巨驳回;许远在睢阳城中存储的粮食,也被李巨强迫收走,致使睢阳在强硬死撑之时,发生人吃人的惨状。

但客观来说,李巨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他随着任命带来的岭南兵却为中原注入一股新生力量。河南战场在李巨带来的岭南兵和张巡、颜真卿、鲁炅等人的顽强反击下,唐王朝的军队开始逐步占据优势。

然而,随着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插手战局,唐王朝在河南之地的局部优势开始丧失。

唐肃宗李亨为了剪除父亲玄宗在各地安插的宗室力量,便将矛头对准了河南节度使李巨。李亨作为天子,派遣因之前战败贬官的贺兰进明前往中原,接替李巨担任河南节度使

这样一来,河南现在便出现了两位节度使,一位是玄宗皇帝任命的李巨,另一位则是肃宗新任命的贺兰进明。这种两位节度使并存的局面显然正是“双悬日月照乾坤”的中央矛盾在河南的翻版。

李巨的靠山唐玄宗现在日薄西山,而贺兰进明背后的唐肃宗却蒸蒸日上,面对这纸调令,李巨只能屈服,但不甘心的李巨在移任的时候,却将自己赴任时带来的岭南兵尽数打包带走,留给贺兰进明这位新节度使的只有“赢兵数千人、劣马数百匹”而已。

新旧节度使的交替,使得河南之地的战局,再次陷入扑朔迷离之中。

一方面,新任节度使手下兵马不强,难以压服河南的地方豪强武装势力,为了保存自身力量,贺兰进明便对睢阳之围不管不顾,任凭叛军对张巡的进攻;另一方面,肃宗也未尝没有想要安史叛军攻破睢阳,南下江淮进击永王李璘的想法,毕竟永王不听肃宗征调,割据一方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就是在这样一种政治上龌龊不断的状态下,心念王室,决心死守睢阳的张巡,只得率领着不到七千人的军队,在内无资粮,外无援军的十个月的时间里,用生命耗住十几万叛军的脚步,上演安史之乱中最惨烈的睢阳保卫战,用生命谱给世人一场落寞的孤独背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任县  任县词条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词条  叛军  叛军词条  心寒  心寒词条  何以  何以词条  
唐朝

 唐朝时有人往中国贩运非洲黑奴

自先史时代,到殷商、周、秦、汉,中国境内一直有黑人存在,安阳殷墟就发现了明显带有黑人特征的头盖骨。汉简上也有关于黑人的大量记载。大约从公元九世纪开始,史籍就明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