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公开地表示愿意听取批评的意见,那么,就要勇于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有时甚至是很不客气的批评,否则,就要遭受信用的质疑,而这个对于新一代君主来说是致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信用就是他作为皇帝的合法依据。而且,并不一定要他犯了大错才会招致批评,其实,许多时候,是他的生活方式所引起来的。可是,这些批评也是他自找来的,因为他设立了专门批评他的谏官。其中,曾经被贬到巂州的王珪就是太宗重新起用谏议大夫的批评家,而且,还给王珪在谏议大夫之上,追加了一道命令,要他随中书、门下及其三品官入阁议事,也就是直接参与最高决策。太宗在起用他的时候,对他说:
“如果正直的君主御使了不正直的臣子,不可能达到天下大治;如果正直的臣子侍奉不正直的君主,也不可能达到天下大治。惟独君臣同心同德,海内才能安宁。朕虽然不够明智,幸而有诸位的规劝、批评,才可能使天下安宁太平。”
这无疑是对王珪的信任和支持,而王珪也立即表示了个自己的竭诚态度:
“古代的时候,天下有七个谏官,然而,谏言不被采纳,结果这七个谏官一个一个、前赴后继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死了。如今陛下广开圣德,收采批评意见,臣愿意竭尽狂瞽之言,但望能够辅佐陛下圣德的万分之一。”
太宗肯定说:
“照你的本能和责任去做吧。”
话虽这么说了,却没想到立竿见影,他马上就要见识到这位批评家的厉害了。
一日,太宗请王珪到宫里私宴,却看到在太宗的身旁有一位美人在侍奉。太宗指着这位美人说:
“庐江王无道,他把人家的丈夫杀了,娶了人家的妇人,你说如何能够不灭亡?”
王珪没有立即回答皇上的设问,却低声地反问太宗:
“那她怎么到了这里来了?”
“庐江王被灭之后,他的家人都被朝廷籍没。是朕把她从籍没的人群中选出来,留在宫里了。”
“陛下认为庐江王做的是对,还是错?”
“杀人而取了人家的妻子,你却要问是对还是错,你这是什么意思?”太宗不假思索地回答。
王珪又说:
“臣听说过齐桓公到当时的郭国这个地方去,问当地的父老:‘郭国为什么灭亡了?父老们回答:‘因为他喜欢好的,厌恶不好的。’齐桓公再问:‘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那么郭国的君主乃是贤明的君主啊,如何可能亡国了呢?’父老们回答:‘不是的,郭国君主虽然喜欢好的,但他不能采用好的;他厌恶不好的,却不能远离它们。所以,他才因此亡了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