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奕䜣是清朝道光皇帝的第六个儿子,由于天资聪颖,性格果断多谋,因此颇得道光皇帝的喜爱,在选择继承人的过程中,使道光皇帝破费脑筋,很长时间难以抉择。
从长幼有序的角度来看,应立四子为嗣,然而从立贤的角度看,六子又更为合适,然而道光皇帝最终还是偏于保守。
在最后一次召对之中,虽为六子对国事朝政的对答如流而眼前一亮。
但是最终还是被四子的仁孝所感动,转而立四子为嗣。
让道光皇帝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抉择不仅关乎大清王朝之命运,更是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
咸丰皇帝即位之后,内忧外患加剧,南方太平天国起义声势浩大,不仅定都南京,与清王朝成对峙之势,而且还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打到了天津附近,此时列强也对中国虎视眈眈。
不久之后便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攻陷了北京,咸丰率文武大臣仓皇逃窜,只留恭亲王奕䜣与洋人谈判。
恭亲王奕䜣虽在皇位竞争中失败,但是仍然被道光皇帝所看重,道光皇帝临死前特意留下遗命,嘱咐咸丰皇帝要重用奕䜣,让其入军机,后来奕䜣果然不负众望。
在咸丰一朝多次扭转乾坤,当年太平天国打北京的时候,正是恭亲王奕䜣率领军队及时御敌,这才消灭了北伐军,保证了京师的安全。
而此时的咸丰皇帝除了整日面对朝臣痛苦不已,竟然拿不出一点对策,与恭亲王形成鲜明的对比。
后来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奕䜣多次与洋人周璇,这才稳定了局势,并且获得了洋人的信任,而恭亲王奕䜣也通过这次机遇积累了重要的政治资本,为后来的洋务外交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恭亲王奕䜣不仅性格果敢,而且更为难得的是思想非常开明,在晚清的政治变局中,洋务运动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这次运动首开中国自强求富之路。
虽然最后失败,但是却为后来中国人的思想启蒙和民族独立做好了铺垫,而奕䜣则是这次运动的核心人物。
正是因为奕䜣的强力支持,才使得洋务运动能够顺利开展,也使得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等人有用武之地。
恭亲王奕䜣在晚清政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威望太高,逐渐受到了慈禧的提防和排挤,后来慈禧多次想要将这个昔日的同盟伙伴排挤出局,但是最终却以失败告终。
以奕䜣的能力而言,他是当初继承皇位的最好人选,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只讲仁孝的守成之君注定无法挽救危局。
正需要奕䜣这种目光长远,思想开明,能力卓著的君主来力挽狂澜,可是当年道光皇帝一个错误的选择,最终铸成大错。
如果当年奕䜣继承皇位,或许后来就不会发生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清王朝很可能和日本明治维新一样。
开展自上而下的政治军事改革,而不会被列强所分割,慈禧太后其实也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恭亲王奕䜣晚年病重的时候,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三次前去探望,1898年奕䜣去世,慈禧和光绪非常悲痛,辍朝三日,而清王朝也在几年之后走向灭亡,被推进了历史的焚尸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