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奈良助选时遭到枪击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
日本首相可能是世界政坛最危险的职务。算上安倍晋三,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历史上死于刺杀的首相、前首相、相当于首相的政府首脑已经有9位之多。
最早的被刺者:大久保利通与伊藤博文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刺杀的阴影就开始笼罩在日本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头上。第一位受害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久保利通。
大久保利通作为明治维新时期赫赫有名的“维新三杰”之一,在维新成功后的日本政府担任内务卿。当时的日本政府尚未设立首相一职,内务卿的权力和管辖范围实际上相当于实际的首相。
大久保利通在明治政府,利用铁腕手段推动改革。为此,他在政坛上亲手击败了自己曾经的战友,同为“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逼迫对方发动叛乱。随着1877年镇压西乡隆盛叛乱的“西南战争”胜利,日本政界已无人能与大久保利通分庭抗礼。这个时期的日本政府,被称为大久保政府,大久保利通完全做到了一手遮天。
因为强硬地政治作风以及坚决地推行改革政策,大久保利通得到了“东方俾斯麦”的称号。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强硬,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明治维新以来,明治政府的改革措施使幕府时代的统治阶级武士阶级丧失了一切特权。于是,许多下级武士对明治政府,尤其是对改革的操盘手大久保利通心怀怨恨。1878年5月14日,下级武士岛田一郎等六人,在大久保利通乘坐马车去太政宫处理政务的路上埋伏。8时30分,当马车经过纪尾井町清水谷时,早已经埋伏在此的岛田一郎等人冲了出来,截停马车,实施刺杀。大久保利通身中数刀,倒地身亡,时年49岁。
大久保利通被刺,开近代以来日本政府最高领导人被刺的先河。
1885年,日本城府废除太政官制度,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实行内阁制,设立内阁总理大臣一职。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日本首相。当时出任第一任日本首相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伊藤博文。
然而,伊藤博文也没能逃脱被刺杀的命运。
伊藤博文也是参加了倒幕运动的维新志士,在明治时代,在“维新三杰”去世后,伊藤博文更是成为日本政界最有权势的政治家。他一生曾四次组阁,出任日本政府第1任、第5任、第7任、第10任首相。
伊藤博文为中国人熟知,则是因为在他第二次出任首相期间,发动了甲午战争,逼迫清朝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出人意料的是,伊藤博文之死,也是因为甲午战争埋下的导火索。
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占了朝鲜,将朝鲜变为日本的“保护国”。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击败俄国,将沙俄势力完全排挤出朝鲜。
1906年3月,已经结束了第四次首相任期的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朝鲜统监,统管朝鲜外交,指挥在朝鲜的日本官吏活动,制定和颁布“统监府令”。伊藤博文成了朝鲜的“太上皇”。1907年7月,伊藤博文又一手操纵逼朝鲜高宗退位,强迫朝鲜签订新的《日韩条约》。剥夺朝鲜政府的政权,解散朝鲜的军队,使朝鲜成了不折不扣的日本殖民地。
随着朝鲜彻底成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国内要求将朝鲜彻底吞并的声音甚嚣尘上。有意思的是,伊藤博文本人,却是反对日本正式吞并朝鲜的。但这并不妨碍广大朝鲜人民将之视为国家的仇敌。
1909年10月,为解决日俄争端,伊藤博文到哈尔滨与俄国财政大臣谈判。26日,伊藤博文乘坐的列车抵达哈尔滨车站。在站台上检阅俄国仪仗队完毕之后,伊藤博文走向日本人欢迎队伍,此时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从欢迎人群中冲出,举起手枪向伊藤博文射击。伊藤博文身中三弹。由于三颗子弹全射入内脏部位,十几分钟后伊藤博文便不治身亡,时年68岁。、
军国主义道路上的刺杀首相狂潮
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都死于刺杀,日本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在一开始就与被刺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是随着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势力日渐膨胀的军队、军国主义熏陶下的日本右翼分子更是把刺杀作为日常手段。作为政府首脑的首相往往首当其冲,成为屡屡遭遇刺杀的高位职位。
1921年11月4日,日本第一位平民出身的首相原敬在东京车站被刺杀,这是日本自1885年内阁制建立以来首位被暗杀的当任首相。原敬的被刺拉开了这段首相被刺狂潮的序幕。
作为“大正民主”时代诞生的平民首相,原敬的政治主张一直与疯狂膨胀的军国主义思想格格不入。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军军方和民间强烈要求快速武力扩张的要求,原敬却认为日本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因此,原敬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发展出一条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这条路线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币原主义”,它的内核是: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包括以往逼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权益”),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
可想而知,持这种相对温和的主张的原敬必然成为渴望战争的军国主义者们的眼中钉。加之在牵涉日本皇室的皇太子(后来的昭和天皇)订婚问题、皇太子出国访问问题中,原敬的立场都被右翼分子视为对皇室“不敬”。一时间,刺杀原敬的传闻四起。1921年11月4日,为了出席在京都召开的所在政党政友会的全体大会,原敬到达东京站乘坐发往神户的夜行列车。正当他往检票口走去的时候,被名叫中冈艮一的右翼分子用匕首刺中胸部,不幸身亡。
原敬之后,刺杀成为军国主义分子和右翼分子定点反对派政治家的常用手段。随着大正天皇去世,“大正民主”时代结束到来的1930年代成为日本首相的黑暗时代——短短6年内,四位当任或退任首相死于刺杀。
首先是1930年,当任首相滨口雄幸遭遇刺杀,受重伤,并于次年因伤去世。
滨口雄幸同样是一位被军国主义分子视为眼中钉的政治家。他上任后,在内政上力主减少开支,压缩军费,将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振兴经济,改善民生。
在外交上,滨口雄幸主张对中国亲善,他在1930年10月指示外务省,在官方文件中不许用“支那”代称中华民国,并改正以往文件中的代称。同时,滨口雄幸主张协调与欧美的关系。在他的主持下日本与欧美列强缔结了《伦敦海军条约》。条约规定了日、美、英三国拥有主力舰的比率为5:5:3。即日本海军拥有的主力舰只占美国海军的6成。这与日本一直谋求的对美国保持主力舰7成的造舰计划目标相差极大。滨口雄幸认为,如果条约不能达成,将给日本与英美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使日本陷于国际孤立,与英美发生冲突,重新开始造舰竞赛,导致财政负担加重。
然而,在军国主义分子眼中,这个条约的签订就是“卖国”。他们认为伦敦裁军会议上日本是被英美两国逼迫签署了条约,是英美两国削弱日本实力的阴谋,而滨口雄幸就是里通英美的卖国贼。加之时值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日本国内经济萧条,政党丑闻不断,民众对政府普遍失望。
1930年11月14清晨,滨口雄幸前往冈山参观陆军演习,在东京车站被右翼分子佐乡屋留雄近距离开枪刺杀。因为滨口雄幸不喜欢带首相警卫,而是喜欢跟普通乘客一起等车,佐乡屋留雄混到了滨口雄幸身旁,在仅隔3米的近距离向滨口腹部开了一枪。虽然经过紧急抢救,滨口雄幸得以生还,但9个月后,还是因为枪伤的伤势恶化去世。
凶手佐乡屋留雄1933年被判处死刑,然而,日本国内受到军国主义熏陶的民众却为他请愿,要求法庭轻判,对于他的死刑判决,全国递交了7万多份要求减刑的请愿书。于是,这名刺杀首相的凶手一再减刑,1940年竟被假释出狱。
仅仅一年半后,时任日本首相犬养毅同样也被刺杀。不同的是,犬养毅死得更惨。
事件的导火索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侵占我国东北。因为事变是日本军部少壮派秘密谋划,使得事变发生后,被蒙在鼓里的时任首相若槻礼次郎极其内阁无力应对,只能辞职。犬养毅内阁临危受命,接手了这个烂摊子。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部的倾向日益明显——公开在中国进行侵略,侵占东北。作为文官的犬养毅首相和内阁基本丧失了回旋余地。于是犬养毅采用了明暗两手准备。在明面上,公开为军部的侵略辩护,但犬养毅反对军部在东北地区直接扶植伪“满洲国”的计划,并公开宣布日本将实行“不扩张”的政策。在暗地里,他派出密使与国民政府接洽,提出日本从东北撤兵,承认中国对东三省的“宗主权”,在“平等开发”东三省经济的基础上,日中两国联合建立新政权。同时犬养毅还私下要求日本军方元老约束部队,他提出日本侵占东三省会使日本在国际外交上陷入孤立,要求整顿日本军队。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军部的眼睛。在广大军国主义分子看来,犬养毅的行为就是赤裸裸的“卖国”。犬养毅被少壮军人视为“天皇左右的奸贼”,被民众痛骂为“非国民”(意义相当于“日奸”)。
1932年5月15日傍晚,11名身穿海军军服的年轻军官冲进东京首相官邸,将77岁的老首相犬养毅乱枪射杀。他们同时散发传单《告日本国民书》,宣称:“目前挽救国家的唯一道路就是采取‘直接行动’,杀死天皇左右的奸贼!”
1933年,参与刺杀犬养毅的十余名凶手被提起公诉。超过100万份的民众请愿书(包括1000份以上的血书),被送到法庭,表达对刺客们的支持。法庭判决词里,则强调“忧国之至情,有可谅鉴之处”。最终,公开刺杀首相的凶手们仅仅获得了轻飘飘的几年“监禁”作为惩罚。
愈演愈烈的对首相的刺杀终于在226事变达到了顶峰。在事变中,一夜之间,两位退职首相被刺杀身亡。
在军国主义分子发动的这次事变中,以往在担任首相时对日本军部扩张表达过反对意见并着手进行控制的两位前首相高桥是清、斋藤实成为军国主义分子们必杀的目标。
作为日本最著名的经济专家,高桥是清长时间担任财政大臣(藏相),在日本面对1929年世界金融危机时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然而,高桥是清的财政政策注重从国家经济实力和长远利益出发,反对过度扩张财政支出,尤其是反对过度扩张军费。在30年代中后期,处理经济危机后半段的经济问题时,高桥是清更是力主削减军费开支。高桥的这一政策与30年代后期军部极力主张的无止境扩军备战要求形成尖锐矛盾。被军部和军国主义分子视为日本大力扩张军备的最大阻碍,成为眼中钉肉中刺。
而另一位遇害的前首相斋藤实,本身就出自军队。在犬养毅被刺遇害后,退役海军大将斋藤实出任首相。在任期间,斋藤实虽然出身海军大将,当过海军大臣,但是他的政治主张是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日本海军规模,不刺激英美等列强。在他任内,与时任财政大臣高桥是清通力协作,限制军费,于是也成为军国主义分子的杀害目标。
1936年2月26日夜,二百多名叛乱军人冲进斋藤实家中,将斋藤实乱枪射杀。77岁的斋藤实死时身中47枪。同一晚,叛乱军人也冲进高桥是清家中,对睡梦中的前首相连开数枪,82岁的高桥是清当场身亡。
226事变是日本刺杀政府首脑风潮的高潮,在此之后,日本军部已经将政府牢牢控制在手,疯狂地发动了全面侵华和太平洋战争。
二战后的首相遇刺
二战结束后,军部已不复存在。但日本右翼分子却阴魂不散。刺杀首相也没有就此从日本政坛消失。
岸信介本人在二战日本投降后曾作为甲级战犯嫌疑人被关押,是战后日本政界右翼的大佬,按说不该成为右翼的暗杀对象。然而,因为岸信介本人的政治立场亲美反共,颇受美国占领当局的青睐。1948年,岸信介获释,之后重返政坛。岸信介1957年出任首相,在他担任首相期间,推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方针。1960年6月19日,岸信介主持下,日本内阁强行修改《日美安全条约》,并于6月23日在东京与美方交换批准书。
岸信介的这一行为,将日本全面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受到了无论左翼还是右翼的日本民众普遍反对。在日本右翼分子眼中,这无异于“卖国”行为。
受到国民普遍反对,在1960年6月23日,即日美交换批准书的同一天,岸信介黯然下台。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7月14日,岸信介参加自民党新任总裁池田勇人招待会,在招待会后被右翼团体“大化会”成员,六十五岁的老右翼分子荒牧退助行刺,腿部中刀受伤。而被捕后,荒牧退助却宣称,自己是“由于在竞选总裁问题上对岸信介抱有反感才刺他的”。
本次安倍晋三遇刺,已经是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第9个被刺杀的日本政府首脑。为什么日本首相会遭遇如此频繁的刺杀?其实,以刺杀手段来解决政治问题,本来就是幕府末年以来日本政界的常用手段,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早在幕府末期,为了推翻幕府政权,维新派志士中就产生了以刺杀幕府高官为手段的想法,并付诸实施。当时最富盛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吉田松阴为推翻幕府制度就鼓吹暗杀思想。1860年3月24日,日本发生了幕末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外之变”,就是反对派志士直接当众刺杀了幕府大老井伊直弼,轰动全日本,直接改变了幕末政治走向。而井伊直弼当时的职位和权势,正相当于后世的政府首相。
幕末时期,维新志士针对幕府官员的刺杀数不胜数,甚至出现了冈田以藏等以刺杀著称的维新志士。而幕府方面也以牙还牙,著名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也是死于幕府方面的刺杀。
可以说,后来大久保利通的被刺,不过是幕末刺杀风气的余绪,刺杀作为政治手段,是幕末维新建立明治政府那一代日本政治人物的日常手段。
更有学者指出,“与武士道紧密相连的日本民族性格中的狭隘性,也是促成谋杀恐怖活动迭起的重要因素。封闭的岛国地理环境和多山多丘陵而少平原以至对外交流不畅的客观状况,为日本民族性格的培成注入了较多的强悍、狭隘、崇尚暴力、爱走极端等特征。当某一问题不能顺利解决时,搬掉绊脚石,直至从肉体上对某一人物进行彻底的消灭,就成了日本人并不需要多少顾虑的快捷选择。如果再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态势相结合,那么,就更可以经常地感受到谋杀等政治恐怖活动的真实了。”
因此,对于一直延续至今的日本政府来说,刺杀可谓从胎中带来,纠缠不休的老病,并不因为时间已经进入21世纪,而得到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