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历的1月10日是“阿舒拉节”。“阿舒拉”意为“第十”,一般是指伊历的1月10日。据说,这一天是阿丹、努哈、易卜拉欣、穆萨等先知在危难中得救的日子,特别是穆萨在阿舒拉日获救的故事流传最广。据该故事讲述,穆萨及其教众被法老军队追赶至红海边时,穆萨奉真主的默示以手杖击海,海水立即分出多条道路,救助穆萨等众人脱了险,而法老的迫兵全部被海水淹没了,这一天就是阿舒拉日。穆圣原在622年(伊斯兰教历的第一年)由麦加迁往麦地那后规定了该日为斋戒日,623年定赖买丹月为斋月后,这一天就改为自愿斋戒日了。还有传说认为安拉在这一日创造了人、天园、火狱等,所以穆斯林把这一天视为神圣的门子。什叶派将这一天定为全体信徒的灾难日。
伊历的第58年(680年),穆罕默德的外孙、阿里之子侯赛因被伊拉克什叶派立为哈里发后,自麦地那去库法赴任,10月10日走到卡尔巴拉时,被伍麦叶王朝的重兵包围,侯赛因一行200多人全部殉难,这一天正是伊历61年的1月10日,即阿舒拉日。所以,这一天就又成了什叶派纪念侯赛因的哀悼日,后来又发展成了“阿舒拉节”,伊拉克和伊朗的什叶派穆斯林的纪念活动更为隆重和热烈。
清真寺、修道院以及先贤墓地是举办阿舒拉节悼念活动的中心,在回历1月10日前后近半个月之中,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正式活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开始,一位主讲者在台上席地而坐,手抚《古兰经》,口对麦克风,以悲枪哀痛的语调陈述侯赛因为维护伊斯兰教真谛,为延续圣裔家族香火,英勇顽强抵抗楼马亚大军,不惜玉石俱焚、身首两端;什叶派信士永志不忘烈士之祖、为真主报仇的自由者之父的丰功伟绩,为反抗强权、消除不公、伸张道义不惜流血牺牲。与会者均席地而坐,大多手持《古兰经》,有的将《古兰经》顶在头上。主讲人说到激动处,全场群情激动,抽泣声、拍胸声连成一片,有些四五十岁的壮汉,竟哭得不能自已。
聚会之后,老中青年聚在一起用铁链鞭抽打后背,且节奏不断加快,以致大汗淋漓、后背红肿,借此亲身体会1300年前侯赛因进受的苦难,由身到心继承先烈的殉教精神—这是纪念侯赛因伊玛目所独有的。
而在阿舒拉节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到清真寺等宗教场所,静静地读《古兰经》,默默地祈祷,低声地聊天,离开时不忘从门旁桌上的盘子里取一小块饼干,边吃边步出大门。
东乡族阿舒拉节
阿舒拉节,在每年伊历元月十日欢度这个节日。东乡族人欢度这个节日时,一般要吃一种用羊头、羊肠、羊肚、羊腿等杂碎和肉以及燕麦、小麦、包谷、青棵、扁豆等五种粮食熬成的稀饭。
伊朗阿舒拉节
伊朗每年回历1月10日都要举行规模浩大、令人震撼的阿舒拉纪念活动,以纪念1300年前在伊拉克南部卡尔巴拉壮烈牺牲的第三伊玛目侯赛因。侯赛因临危不惧、宁死不屈,成为伊朗人心目中的鲁斯塔姆(意为“英雄”)。每当阿舒拉节,伊朗把悼念演绎成凝聚民心、报仇雪恨的平台,其文化特质和宗教情感显现得淋漓尽致,令其敌人望而生畏,以至毛骨惊然。
阿舒拉节还要备好三种法器。
第一种是阿舒拉标。该标重一百公斤到三五百公斤,长三到八米,上设10到50个器物,以刀戟剑为主,间置鸟兽瓶或人面鸟身模型,两端为鸟头,由两侧向中部依次增高,中部最高的刀剑达两米左右,每个刀戟剑的顶部遍插尺许长的鸵鸟毛,多者五根,染成红色或绿色,刀戟剑之间为浇铸的羊、骆驼、鸽子、猫头鹰等模型。大型的标还要在中部最长剑下两旁置有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国徽—一对持刀的狮子。横梁或刀剑上刻有颂扬侯赛因的字句,或刻上真主安拉及什叶派五大圣人(穆罕默德、法蒂玛、阿里、哈桑、侯赛因)的名号,或刻有“得佑于安拉,黎明在即”一类词句。标架之下是彩色条形布慢,上绣图案和圣名。最下方是立方形底座,座上刻有伊玛目的名字。标的通体由铁或铜铸造,镀上锡或银,个别的镀金。游行时由几位壮汉担任“扛标手”,居于队伍中段,轮流托行。所谓托行,必先将宽厚的跨肩背皮带缚好,凹形卡口置于小腹部,众人抬标插进凹卡,便由此壮汉自行托起前行,每走几步停一次,行数十米更换一人,意在再现当年卡尔巴拉战役的壮烈。
第二种法器为灯架。由数十上百个桅灯组成塔形或耸肩形的灯架,通常三排并列,长四至五米。每到夜晚点亮,供夜间游行使用。什叶派认为侯赛因是“指路的明灯”,灯架寓意不言自明。
第三种法器是扁鼓。直径半米到一米不等,游行时由鼓手组成方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击鼓引路,每击鼓一次,主队的男青年就要用铁链鞭或沙袋击打后背一次。儿童游行则使用直径仅20厘米的小鼓,铁链鞭也相应微缩。
有的街区还用椰枣树搭成棚房和土炉灶,展示伊斯兰初期信徒生活场景,同时给阿舒拉节烘托气氛。
阿富汗阿舒拉节
阿富汗什叶派信徒在这一天举行自我折磨的哀悼游行,他们赤裸着双脚,高举黑色和绿色旗帜,抬着殉难者的陵墓模型和棺材模型,唱着颂诗,结队游行。游行队伍中,有的人用双手捶打胸膛,高呼“呀,侯赛因!”的口号,表示悲愤。有的则以铁链系以多把双刃小刀,抽打赤裸的背脊,直至鲜血淋漓也不停止,场面充满狂热悲壮的气氛。逊尼派穆斯林对侯赛因的殉难也表示哀悼,但不采取自我折磨的方式。一般不在这个月结婚。电台、电视台停播音乐节目。
巴基斯坦阿舒拉节
巴基斯坦什叶派穆斯林的哀悼活动往往持续一个月之久。男女老少都身穿黑衣,在街上集会,发表演说,唱赞美诗。妇女则在以黑布围成的场地里举行类似的哀悼活动。街道两旁往往设有向穷人施舍食物和饮料的救济站。在伊朗这一天氛极为悲壮,不断有虔诚的信徒因自我摧残,伤重需入院治疗。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每一个游行队伍开道的都是一面铁制仪仗,在一面铁架架立着13只铁制孔雀。中间游行者手举绿旗和黑旗,不少人进行自我折磨。后面是广播车和乐队,喇叭里传出哭祭侯赛因的悼词和哀乐。
中午12时,人们将绿旗和黑旗放倒在地,因侯赛因在中午时分已经战死。在伊拉克,穆斯林关门停业,家庭厨房熄火,教徒拜谒侯赛因陵墓。
阿守拉节
“阿守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十”,即伊斯兰教教历的一月十日。它是东乡族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由于人们作恶深重,真主用洪水惩罚人类。这一天有位如哈造了方舟使部分生物乘上方舟,免遭洪水的淹没,致使人类能够繁衍延续下来。依布拉欣就在这一天出生,并且生下来就能和大人对话。依布拉欣因反对偶像而被多神教徒扔进大火中,安拉在这一天从火中救出了依布拉欣,还从鱼腹中又救出了尤努斯等人。这一传说在东乡族人民中广为流行,并被重视。在东乡族地区,阿守拉节也是妇女儿童聚会的节日。东乡族各家主妇轮流操办这一节日。在东乡族村庄里,谁家的主妇吃上了鸡头,第二年就要轮到她来操办了。其余的各家各户都要出一些小麦和菜籽油。这一天,村里的男人念过经,作过祈祷仪式之后,简单地吃些饭,就各自出门了。这时只剩下妇女和儿童,她们可以大声地说笑,大口地吃各家的饭菜。阿守拉节上,有一种特别的美味可口的肉粥,东乡语叫“罗波弱”,它是用小麦、青裸、蚕豆、扁豆、玉米粒和肉丝等混煮在肉汤里做成的,粘糊糊的,再泡上油饼,吃起来美味可口。在东乡族地区自古以来,就流传一首童谣,“阿守拉,依结之唐土啦!”意思是,在阿守拉节日时,罗波弱吃的肚子都快涨破了!“阿守拉”节还有另一层寓意,是粮食节,表示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
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是东乡族传统的阿守拉节。阿守拉节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的主妇轮流主持(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就走了)。在阿守拉节上,有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东乡语叫“罗波弱”,它是专门用各种圆圈粮食做的。如将小麦、青棵、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等混煮在肉汤里,粘糊糊的,再泡上油饼,吃起来可香啦。粮食节寓有对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