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生菜会

  广州的生菜会,以芳村的坑口著称;南海则以官窑、北村著称。基本内容相仿,各地规模大小略异。

  生菜会起源于明末清初,与民间的观音信仰有关。,正月二十六,是传说中的白衣观音诞。“生菜会”的会期是正月二十四至二十一七,其中以二十六日为高潮,传说为“观音开库”日,众人可向观音借钱去“生财”,故最为热闹。是日“菩萨出游”,供善男信女们顶礼膜拜,还席地而坐,大吃生菜,以求添丁发财。妇女们摸螺摸规,祈求神灵保佑早生贵子。

  生菜会的会址大都在各地观音庙附近,如官窑的凤山古庙,就是白衣观音庙。坑口有四大古庙,其中香火最盛的也是观音庙。1884年5月8日创刊的《点石斋画报》曾报道过当时生菜会的盛况,那幅画是这样的:在一座古庙前的两棵大树下,人头攒动,聚集于各种摊档之前,画的上方写有“生菜盛会”四个大字,报道文字则这样写:“生菜,本名窝芭。(注:生菜并非葛苗,广东的生菜类似葛首叶,但与葛首不同,食葛芭主要食茎块,叶略苦;食生菜主要食叶,茎块小而不能食—笔者)粤人因其菜可生食,故以名之。每届新岁,居民互相赠言,盖取发之意。不意今更有以为会者。南海县属人云纤,有观音庙焉……土人以元月二十六祝神灵涎,不知何故谓为生菜会。男、妇祈嗣者糜集该庙,虔熟办香。庙前饭馆、酒馆鳞次栉比,以备游人饮食。唯是日肴撰中,虽水陆并陈,必以生菜为主,以至老圃皆利市三倍……有会后市归以取其生机者,嫩绿柔青,盈盈满筐,亦一时佳话也。”

  广东人之所以以“生菜”为会,因粤语“生菜”与“生财”音相近,取意“生财”而已,起初也只是为了“迎生气”的、,《广州府志》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粤人因其菜可生食,故以名之。每届新岁,居民互相赠言,盖取生发之意。”(《点石斋画报》1884年5月8日)春天乃万物生发之时,生菜此时叶正旺盛,充满生机,用以“迎生气”是最适当不过了。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才附会“生财”、“添丁”上去的。

  生菜会期与送子观音诞偶合,封建社会重男轻女,以生子为“生财”,生女为“破财”。所以生菜会实则是人们祈求添丁发财的庙会。1937年出版的《歌谣》(第2卷第37期)周刊上还有一段一记载:“生菜会,郊野各乡丰J一都得举行,大家都在郊外席地大吃生菜,非常热闹。唱八音,演戏的亦有,据说这样做了,年成必好,故盛装的男女也纷纷去参加、)”

  生菜会期间,人海如潮,舞狮子、演大戏、烧花炮、杂耍、卖药、占卜看相、赌博,应有尽有。规模最大的是演连台大戏,叫做“神功戏”,连演数天,日夜不停。戏台一排几座,由几个戏班同时演出,各自拿出自己最精彩的节目,以招徕观众。醒狮表演,场面最为热烈、,鼓声动地,炮声震天,几十头狮子翻腾跳跃,十分壮观。正月二十七日按例烧“神炮”,共6枚,各有名号,第四枚称为“润三炮”,又名“财丁炮”,据说拾得此炮圈者必财丁两旺,故人们争相抢夺,甚至雇请专人,组织专门的抢炮队,争夺此炮。

  诞会期间,人们循例要做几件事:购买神符、丁财灯;食生菜包,摸取螺蛆等。,食生菜包是生菜会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二,生菜包以鲜嫩的生菜叶为包皮,以虾米、粉丝、砚肉、咸酸菜等为包馅,以酸醋酱油为佐料,在大排档内,席地而坐,饱餐为快。大食生菜,除在语言上借其谐音寓意“生财”之外,恐怕与分食圣物,求得神的福佑这一心理有关。广州人在清明扫墓时,亦喜欢把祭品就地分享,其道理是相通的。

  第二件事就是到“摸仔岩”去摸取螺规。“摸仔岩”一般设置于庙前或殿堂后,是一个深三尺左右的大石槽,灌满清水,内置螺观若干。妇女们在溪边洗涤圣洁之后,向庙祝交纳一定的银钱,即可到岩中摸取,摸得螺预示生男孩,摸得舰预示生女孩,据说多有灵验,所以慕名而来占卜者遍及省港各地,不少豪富人家还租赁紫洞画艇,专程前来与会。清末民初,生菜会盛极一时,谚云:

  “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这是广州、南海一带民间两个盛大的节日。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新中国成立初。

  “文革”后,有些地方把它作为一项春游活动加以恢复,革除了其中的迷信色彩。1986年,南海县官窑、盐步两镇还对传统生菜会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把诞期由原来的正月二十六改为正月十五,与元宵节合二为一。

  内容上完全摒弃了游神拜佛,摸螺规的陋习,以醒狮比赛为主要竞技项目,以生菜会共叙乡情,联谊八方,开展贸易洽谈和物资交流。

  改革后的首届生菜会,在官窑石市南面的空地上搭起四个醒狮台,有48个醒狮队前来参赛,除本县外还有广州、番禺、三水、花县等地的狮队,佛山市还派了一条金龙前来庆贺,龙腾狮跃,锣鼓喧天,盛况空前,参加盛会的人群达十万之众,其中不少专程前来的港澳和华侨同胞。主会场的牌楼两边,写着“群狮迎盛会,生菜贺元宵;同游生菜会,共叙故乡情”的巨幅联语,正好表达了人们的心声。

  大会开始,28响礼炮轰鸣,配以各色烟花,蔚为壮观。人们在赛狮中以武会友,切磋技艺,增进了友谊和团结;在元宵佳节里探亲访友,共庆团圆,表达亲情、乡情,加上“生菜盛会”的节目,人们借此机会招徕四面八方的宾客,宣传自己的产品,介绍本地的投资环境,交流生产经验和商品信息,使生菜会真正起到了“生财致富”的作用。

  生菜会以观音信仰而产生,在珠江三角洲务实重商的社会氛围中发展,使它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开始它可能只是人们向往美好幸福的一种精神寄托,希望送子观音保佑,早生贵子,添丁发财C,这就是早期生菜会指望“生财”的涵义。故为庙会专门设置了“财丁炮”,拾到炮圈者有重赏,“大吉大利”、“财丁两旺”,参与者不少专门为此而来,把“生菜会”视为“生财会”,其功利目的显而易见。

  1986年改革后的生菜会,这一主线也十分突出,以舞狮竞技,共叙乡情为名,招徕四方一顾客,中心是开展贸易洽谈、吸引外商投资,举办商品展销。目的也是为了“生财致富”,手段一样,不过是技巧不同罢了。如果没有这一条主线,生菜会则不成其为生菜会,而成为别的什么商品展销会、贸易洽谈会。没有传统民俗的底蕴,新的“生菜会”一也很难预料会办成什么样子。

南海官窑生菜

  生菜,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种植的绿叶蔬菜,因这种菜可以生吃,故名。生菜,与“生财”谐音,民间喜用生菜作吉祥物,每年除夕,必以生菜责年;正月初一敬神祭祖,也必用生菜煮斋;长辈生日,晨早多以生菜粥作早膳;喜庆开张,重大庆典舞狮子采青庆贺,也是以生菜作“青”,因此,生菜有生财、生猛(生龙活虎)、生仔的吉祥寓意。南海区官窑、大沥、松岗一带,旧俗农历正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是“生菜会”之期,正月二十四又是观音开库日,是送子观音诞,各地男女纷纷到观音庙赴会祈福。

  生菜会以南海官窑镇最具特色。官窑原有白衣观音古庙,香火源于明代,故老口授相传,谓官窑生菜会源于明末,盛于清代,那时官窑驿市街尾有座前临河后依岗的风山古庙,庙内供奉给人送子的大慈大悲白衣观音。正月二十六是观音开库日,村民便聚集观音庙,举行隆重的祈福盛会。拜观音啖生菜生菜与生财谐音)以求子求福,是为庙会,后被人们称为生菜会,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清宣统庚戌年(1910)续修的《南海县志》记述:“官窑白衣观音庙正月二十六生菜会,游人之多,可与悦城之龙母诞,波罗之南海神诞,鼎足而三”。生菜会会期三天,家家拖男带女到凤山观音古庙祈福许愿。求子者,到庙前小水池边,伸手入水中摸螺蚬,民间流传摸得螺者可生仔,摸得蚬者可生女的说法。生菜会期,还举行抢花炮活动,花炮是一个十余厘米长的铁铳,内装火药,用香火燃烧炮铳,“隆”的一声,炮圈(俗称炮头)即冲上几十米高空,炮圈落下,围观人群蜂拥争夺炮圈,谓之“抢炮”,夺得炮头的村,据说当年必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夺得炮头的“炮手”,更是一年顺景,人财两旺,事事得心应手。此外,还搭棚演戏,唱八音。午后,家家吃生菜包。洗净新鲜生菜,剥成一片片生菜叶,以酸菜炒蚬肉(子孙显达);茨菇煮猪肉(生个胖男孩) ;粉丝虾米(长命富贵)为菜;炒香米饭,调少许海鲜酱在生菜叶内,米饭及小菜放在生菜叶内包成小包即可吃用。生菜包脆嫩爽口,味香甜润,大人小孩都爱吃。民间故老相传,生菜会之日吃生菜包,祈求一年顺畅、生生猛猛、人财两旺。

  生菜会习俗从明代始延续了数百年,1958年以后一度中断,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恢复。虽然官窑风山古庙已不复存在,摸螺蚬祈生仔的习俗亦已改变,但吃生菜包的习俗不改。为增强春节喜庆气氛,便于群众参加活动,南海各镇的生菜会期,从正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改至元宵节举行,除举行千人生菜宴外,还举办规模盛大的龙狮盛会、竞技游园、欣赏精彩的文艺表演等丰富的项目。大沥镇近10多年来,举行全镇的百狮盛会,办得十分热闹,除南海各镇的醒狮队前来赠庆外,广州市区、花都、清远、番禺等市、区、县均有醒狮队前来参加。生菜会期,远近亲朋、海内外客商云集,共聚乡情,开展贸易洽谈、交流投资信息,共商发展大计,“同游生菜会,共叙故乡情”成了新时期生菜会的主题,生菜会习俗得以继承发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生菜会  生菜  生菜词条  生菜会词条  
茶文化秋分

 秋分对联

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时间在每年9月23日前后。此时正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所以按旧历来说,“秋分”就是秋天过半的意思。正如“春分”一样,这天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