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认为马化腾最了不起的,是作为一个IT男,他允许内部某种冲突的存在。微信不是他的主流做出来的,是他的非主流,一些小孩做出来的。如果没有微信,那真的很危险,最后有了微信,让别人很危险。
做企业这么多年来,最重要的是听别人怎么说,尤其是在跟别人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东西。最近我在回想,这20多年,跟中国企业界的交流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有三次。
郭广昌VS王石:多元化与专业化
第一次大的讨论,是跟王石的专业化和多元化之争。当然这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包括万科也在投资银行。
我认为多产业运营,不见得一定不专业。当时还挤兑了一下王石,说我到时候就去请一个小王石,来打理我的地产。
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同心多元化,只有把现在这一行做到特别优秀后,再去做别的,才有可能做好。我觉得也不对,你真正把一个行业做的很强后,带有的固有的观念,恰恰会阻碍你在别的行业投资。
当然,这样的讨论对我来说很重要。复星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意识到,一个企业作多个产业的运营,其实你已经是在做投资,已经成为一个投资集团。
复星应该去学习,怎么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集团。什么是最重要的。一个是资金来源是不是够便宜,人才的来源,对项目的敏感性。针对这些的精力分配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核心团队整天还陷在某一个行业的运营中,容易忘记最重要的工作。
所以我说复星未来就非常明确,是做一个金融为核心的投资集团,一个轮子是基础是保险为核心的金融集团,另一个轮子是具有深厚产业基础的,植根于中国的全球投资集团。
点评
专业还是多元,几乎是商业世界里一个永恒的话题。郭广昌的这段梳理,有一个很好玩的背景。前几天的一个金融主题活动,他与王石同忆往昔。老王说,现在看来,企业布局最终是一个金融问题,广昌果然是学哲学的,棋高一着。
胡葆森也曾经对这段争论有个中庸的评价:专业化在全球分工背景下是主流。你别看广昌搞多元,但是他的专业能力就是投资。
以王石这些年来的江湖地位,这段对郭的恭维,自然会让后者有点如饮甘饴。王石的战略眼光一直为人所称道,他的住宅产业化思路领先业内十年。在这条路线上,王十分执着,甚至说过,"万科哪天不走住宅专业化道路了,我从棺材里也要举手反对。"直至最近,万科才向中国商业界的中枢——金融领域作出冲击。
事实上复星的金融布局,到近两年才粗具峥嵘。阿里系的互联网金融亦如此。说到底,大家都是被逼出来的,钱贵,碰上多好的项目也只能吃剩下的。投资流派和实业流派,由此殊途同归。
复星过去是个典型的PE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凭借极其敏锐的嗅觉,寻找成长性最好的产业,领域多且杂。比如从90年代的医药,到世纪之交的钢铁、房地产、矿产,再到后来的豫园商城等等。投资端机会把握得不错,可毕竟行业跨度太大,核心层的管理界面过多、又不足以都达到各个行业顶级的专业力。更重要的是,复星在融资端并未形成绝对的把控。在一段时间里,复星陷入了增势的相对放缓。
作为这个投资王国的首脑,郭的哲学思辨能力和学习力,无疑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复星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他下面的话会具体阐释这一点,当然,它也不再关乎多元还是专业了。
郭广昌VS马云:顿悟与渐悟
第二个看上去跟企业管理毫无管理的争论,是跟马云练太极拳。
我的太极老师是马云介绍给我的。他后来说,你练这么认真,可你那老师不怎么样。我这个人比较专注,认真学了,又看他学的。我就跟他争论,说他不怎么样,其实两种练气方式,客观地讲各有道理。我练的叫易太极,讲究准确性,每个动作到位,就像写毛笔字一样,从一撇一捺开始学,要把经络打开,气血畅通,练出真气。
马云的师傅,是正宗的门派传人,再加上马云天性聪明,直接就从高处着手,一开始就讲究神息相通,反正太极拳最好的词,全都用上去了。我说他往往不是用身体在练,是用思想在练。
争论让我想到了佛教里面很有名的两个词,一个叫顿悟,一个叫渐悟。有种人也许上辈子做了很多修行的,很有慧根,哪怕没有读书,也可以走顿悟的道路,一下子就成了佛。还有种人,上辈子没怎么修行,天性愚钝。像这种人目标怎么设定呢,每天去进步一点点,不断去修行,这辈子成不了佛,可能下辈子有戏。
他没有谁对谁错,还是说你自己的天性和禀赋怎么样。做企业也是一样,有的人可以顿悟,比如马云和马化腾,找到一个商业模式,十年就可以做到1000多亿的市值。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乔布斯,可以成为比尔盖茨么,我看不见得。像他们,不是所有人可以学的。但是另外一个人你们可以学,我,你们可以学。
复星起步就是一个三无企业,没资金、技术和人才。但是毕竟,我可以一步步去做。作为一个投资企业,我注意到巴菲特,他是可以学习的。他说的那些话,做的那些事,都没那么深奥,关键看你能不能坚持。
所以复星一直是个渐悟者,碰到瓶颈,不断去突破,一步步走出来。以前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我们说作为一个投资集团,很重要的一块就在于你的资金来源。1998年我们第一个企业上市之后(复星医药),我以为资金问题解决了,的确在2004年以前做的也很好,但是实际上碰到有两个问题。
第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是不完善的,融资一次和上市一次的成本几乎是一样的。第二,中国银行体系对投资型企业不支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银行业不支持并购。
2004年以后,我们痛定思痛,一定要打开资金渠道。3年后,复星国际2007年在香港上市,具有搭建了一个全球化的融资平台。
复星上市后我们就思考,到底后面要走什么路线。最后,我们就确定了两个。
一个在投资能力方面,我们明确了全球化的方向,所以面临的投资竞争,不仅仅是来自中国的企业,有的项目要跟凯雷、跟黑石竞争,他们具有全球整合资源的能力,而复星没有,所以复星就提出了一个战略,叫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我们的竞争优势是懂得中国,能够帮助全球化投资企业在中国发展。我们的劣势,是全球能力、全球眼光、全球整合资源能力。
我们就开始以复星优势为核心,去反向整合全球资源。比如说我们投资了FolliFollie,投资了地中海俱乐部,帮他们在中国的增长,当这种增长真正实现的时候,他们就变成我们最好的广告。现在当一个全球投资企业,需要中国投资者的时候,来找我们的就特别多,很多项目我们就可以优中选优。
第二个,我们作为投资集团有一定知名度了,就面临两种选择。一个是用自有资金,继续发展。另外一种是利用第三方的资金。因为我们既然选择全球化,需要更多战略伙伴,所以选择既管自己的钱,也管理第三方资金。
这时候,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出现了,美国保德信。他给了我们5亿美金,我们自己出了1亿美金,成立了复星保德信基金,GP100%是复星来管。很不容易,这是他的单笔对外托管最大的基金。
但是我觉得基金这种模式,是跟复星的投资战略、投资风格并不匹配。第一为什么我们喜欢用保德信的钱,因为他是10+2,够长,可以匹配我的投资战略。但是后面要更大的发展第三方资产,基金一般是5~7年,显然不可持续。另外,就我的性格,管别人钱和管自己的钱,都是用同样精力。但是管别人的钱,管得好,基本上要分给别人,管不好,别人就不要你管了。而且是规定范围规定时间做规定动作,蛮难的。
所以最好的模式是管自己的钱。但是又不够。怎么办,学习巴菲特模式,打造自己的第二个轮子,就是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集团。
大家去看,所有投资型公司里,作为一个实体的财富积累的速度和规模是最快的,一定是巴菲特模式。原因很简单。第一他的资金成本是负利率,第二他的投资是长期的,然后他个人从事投资时间长。
所以复星下定决心,一定要打造自己的保险池子。后来在香港成立了鼎睿再保,永安财险,成立了复星保德信寿险。更重要是,完成了对葡萄牙最大保险公司的收购。复星现在3000亿左右的资产上,有30%~40%的资产来自于保险。
为什么要收购这个保险公司呢。大致的一个构架,我们用10亿欧元,占他80%的股份。他的净资产大概是12.5亿欧元,现在利润比较正常1.2亿欧元。但是他130亿欧元的资产,投资基本上都在现金和国债上,在房地产、股票和战略投资比例非常低。如果我们能够对他的资产,进行一部分提升的话,我的回报率就很大了。这比我去玩第三方资产更有利。这就是一个有效的资源嫁接,完全符合复星的整体战略。
说回来,企业不管是用顿悟还是渐悟的方式,只要你不断地去改善和改进,这是非常重要的。
点评
作为浙江商帮的领袖,郭马二人近年来交从甚密。尽管两人都是结果导向型、极其精明的生意人。但要说马云比郭广昌会忽悠,应该不会有太大争议。当然马大帅可能会对郭说,谁说我不勤奋,你当年在上海滩叱咤风云时,我去搜狐面个试还被古永锵给刷下来了(日前,阿里系收购了优酷土豆18.5%的股权)。
所谓的顿悟和渐悟,可能解释了实业投资家和网络新贵的两种成功,在时空上的某种差异。不过更值得关注的是,郭广昌如何调整复星的自我定位、不断纠偏的过程。
郭的这一段独白,将其为复星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模式之前,所经历的种种困惑、纠结和苦恼,在留白间显露无疑。毕竟,从一个非金融背景,到形成一个构架逐渐清晰、模式逐渐稳定的投资集团,以至于郭本人由此被冠以"中国巴菲特"的美誉。类似路径,在中国无可借鉴。
在金融布局上,如果说,阿里余额宝借助第三方理财工具相对高收益,通过提高负债端成本实现与银行竞争。复星则是通过提升自身投资端能力,辅以稳定低成本资金池,来增大投融资之间的溢利。两人的差异在于,马云以平台资源整合为核,郭以投资能力渐进。
在很多商界大佬的评价中,郭广昌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在此前他与经济观察报的一段对话中,他说到GE、李嘉诚也都曾是复星的对标企业。他还专门去拜访李嘉诚,向后者探讨多产业运营的经验。他希望复星有更多像他一样有企业家激情的成员,并告诉同事做好再创业的准备。
中国这个庞大的成长型经济体,涌现出无数机会,诱惑和催生了一大批充满野心和活力的企业,和有着年轻心态的企业家。他们拥有开放的心态、热情拥抱创新。这个时代,令他们可以输掉很多次战役,但仍然有机会赢得战争。
郭广昌VS李彦宏:人与机器
最近发生的一次争论,应该说是讨论了,已经跟我的专业相近了,比较靠近哲学。上个月我们华夏同学会,晚上吃饭的时候,李彦宏和我聊起一个严肃的话题。
他跟我说,随着网络发展、计算机发展、生物医药发展,未来机器一定比人聪明。我说机器老早就比人聪明了,取决于你怎么看。你如果做计算,机器一定比人聪明。但是机器永远不可能代替人,因为人是有自有意志的,他的选择永远是具有不确定性。
这个跟企业的管理有什么关系呢。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我建议大家要看,马化腾写的。他讨论到底怎么样的一个企业组织是好的,是应该像计算机一样准确,没有混乱?还是说,更像一个生物体,可能里面是有灰度的,是混乱的。
有人跟我说,我们要确定一套东西,管100年。怎么可能呢?我更倾向于企业要有活力,哪怕有一定混乱。最可怕的,恰恰是看上去很完美,其实已经完了。多少企业都死在最完美的时候。
我觉得马化腾最了不起的,是作为一个IT男,他拥有这种思维,如果没有,可能就没有今天的微信,因为他允许内部某种冲突的存在。微信不是他的主流做出来的,是他的非主流,一些小孩做出来的。如果没有微信,那真的很危险,最后有了微信,让别人很危险。
每个到复星来的人,都会说一句话,怎么这么乱啊?可能过了一个月,你还不知道应该向谁汇报。我现在大概1/3时间花在招人上,面试最后我会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的?有人会问,郭总,这块业务你觉得KPI应该怎么定,指标是多少?一般我会跟他说,我可以告诉你,我能提供什么,比如资金,比如平台,比如我们拥有的资源,你都可以用。但是能做多少,得你来告诉我,如果你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那就别做了。
还有很多人会说,郭总我们去谈了个项目,可复星另外一个团队也去谈了。我说,不是很好么,你们可以比较一下。当然这是讲笑话,事实也没有那么乱。总体来说,就是我倾向于多一些灰度和竞争,会让组织更有活力。
点评
正如当下一本畅销书《失控》中写的那样:由于我们自己创造的这个世界变得过于复杂,我们不得不求助于自然世界以了解管理他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是现有技术的局限性,迫使生命与机械联姻,为人们提供有益的帮助。
李彦宏掌管的百度,能与阿里、腾讯两家三分天下,正是基于其瞄准实现机械性与生物性的无缝对接这一大目标,紧紧围绕底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不断地实现创新。
互联网的冲击,很大程度改变工业时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理念和生活态度,进而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提出挑战。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对传统商业秩序的重构,令传统企业家非常震动。"如果不保持敏感心态,你甚至不会知道你的竞争对手会是谁。"郭说。
与巴菲特不同在于,复星近几年展现出了对互联网的极大兴趣,不仅郭本人的言论多以其为主题,企业实际运作也先后投资了如分众传媒、菜鸟网络等新兴企业,还成立了一只专门的移动互联网VC团队。郭广昌过去显然不是一个沉迷于产品主义、用户主义的人。今天的这种转变,显然是为了更适应迅速回归的商业本质。
在重塑企业架构上,郭也在汲取新贵们的经验。过去复星在不同的产业平台上独立开展各自业务,核心管理层各管一摊。后来调整为以大地产、大健康、大文旅等大平台为枢纽,多团队运作的模式。以地产为例,曾经的地产旗舰复地复地退市后,成立了星浩、BFC、星豫、星泓、星颐、星景、星堡、策源、浙商建业等多个地产实体。不同团队之间,在新成立的复星地产控股(大地产平台)的组织协调下,既有分工,又有一定的竞争地带,既给核心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更多的自下而上的选项,也令管理者有更多空间关注一线产品和客户感受。
很难讲这种互联网化的扁平构架和管理思想,最后能否在复星获得成功。但不可否认,变化将带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