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今日头条的种种坏消息似乎接连不断,没有停止的迹象。最新的一条消息是,对于字节跳动公司赖以起家的内涵段子应用,广电总局下达了永久关停的处罚。
月活跃用户一度达到2000万的内涵段子,历时5年,为今日头条客户端以及抖音短视频等的流量导入,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却不得不向网民说再见。
对于内容分发以及创作的相关产业来说,最近的一系列消息也有不少人进行了解读,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可以说,监管正释放出越来越明显的信号,希望在所有公开下载的内容产品当中,不受控、不可控的东西越少越好。
针对基于算法的内容推送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就在于它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和效果,是管理者不可控的。在机器学习驱动下,某种程度上,甚至产品效果越好,跟可管可控的目标也就相差越远。
只不过,我认为内容方面的失控,并不是促成这一次监管层下定决心,要将内涵段子永久封杀的唯一原因。
常用内涵段子的人,会懂得其中的一些专门的暗语,在自己的汽车某个位置贴上内涵段子标志的贴纸,遇到同类就鸣响一长两短的喇叭,互相交换暗号,甚至举办线下活动,建立段友群。
多年来,这些内涵段子的基础用户,形成了这款产品独特的调性,也让它成为众多互联网内容产品当中不可多得的,一款可以让用户对平台本身产生忠诚度和归属感的产品。它能保持这种归属感一直到临死一刻,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要知道在最近被相提并论的众多短视频应用当中,快手、火山、秒拍等等产品上面的用户,只是因为自己喜爱的播主或者是作者在这个平台上而注册。他们追随的是作者,而不是平台。
与之相对,内涵段子就是一个可以让这个平台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以此把人聚集到一起的地方。这颇有点像是现在的虎扑、S1、NGA、Chiphell,早期的豆瓣、知乎、果壳。
有一些特别老牌的互动型网络服务,能够一直坚持到今天,甚至有十多年以上的历史,可能正是因为有一些对平台坚贞不渝的用户,依靠互相扶持,最终能够让小众平台继续存在下去。
例如在10多年前,以发掘国外互联网优秀内容为宗旨而成立的煎蛋网,在去年遭遇大型图片网站的侵权索赔,几乎要到倾家荡产的地步。但是该网站的一批忠实读者或群起声援,或提供金钱支持,或提供法律援助,最终使得双方达成和解,事件平稳收场,网站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B站,对投资人解释的时候,也是说自己拥有一群年轻的忠诚用户群体,他们在这个平台当中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不过,以我的长期使用和观察来看,在B站的用户对网站的感情并不单纯。
用户们最开始是因为追番,后来当版权资源被友商大量购买的时候,又因为上面出众的翻唱、MAD、鬼畜、舞蹈等节目的Up主,而到处寻找大师的踪迹,并且在下面发出“大师球”的跟帖。
B站在这一点上更像是微博,你说有多少用户会对微博这个平台有深厚的感情?相比之下,在二次元领域中,人们对于站方感情更深的,倒是挣扎在倒闭边缘的A站。
内涵段子就是这样的一种网站,在上面流传的消息并不完全是该站原创,而是大量借鉴自其他的原创内容来源,例如更早之前的糗事百科和贴吧。甚至在段友之间流传的暗号也是二次创作,“帝吧出征寸草不生”被改成了“段友出征寸草不生”,“天王盖地虎小鸡炖蘑菇”则来自糗事百科。
然而段友们并不会因为这些暗号和内容并非原创而有任何嫌弃。他们会说,虽然消息都来自别处,但是我转发到这个大家庭里,看到这里的评论还是觉得更舒服一点。
只是平台终究是会变的。当内涵段子随着整个头条系的产品一起,将自己的活跃用户数推到新的高度时,用户的大量涌入也让整个平台的内容和讨论质量都发生了改变。
一旦任何情况下碰触到监管的“红线”,相信不管是个人、产品还是整家公司,对内容管理的责任落实将会是一视同仁的。
包含微博、B站以及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大平台,一直以来,都是因为将责任主体明确到上传者、播主、UP主个人,而不是贸然将用户与整个平台绑定,而在众多的整治行动当中都能幸存下来,并且担当起监管主体的职责,可以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先行定点管理,有效管控风险。
而对平台本身打造忠诚度,让人与人因为这个平台的关系聚在一起的话,就要危险得多:段友们不仅在线上相聚,还要在线下聚集,所有的平台粉当中,有一个出了问题,大家都会受到牵连。
相比之下,大家不是因为平台的原因,而是追随某个个人而来到平台的时候,相对来说对平台的风险就小得多。实际上当某个平台发展到足够大的时候,也越来越没有办法一直维系住最早吸引铁杆用户的那种平台气质。它发展成一个大杂烩平台,让不同喜好的人各取所需,反而是顺理成章的。
目前,虽然抖音也采取了签大V,挖著名主播,以及名人推广的方式,但抖音的初始用户当中包含一部分从内涵段子转移过来的用户,他们从段友变成了抖友,并且到现在还在继续线下聚会。这将成为一颗埋在抖音和整个今日头条体系下的不定时炸弹。
衷心希望今日头条能够借助此次机会,如通知当中所讲,举一反三,清除掉所有对平台安全运行构成威胁的潜在因素。而这整件事情,对于未来想要运行内容或社群相关产品的创业者来说,也是一个足够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