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圈子,能进能出就好呀。
中国人对圈子的认识,几乎可以写就一部厚厚的著作,主题即是“论圈子的重要性”。
圈子就是力量。你混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了你有什么样的人生高度。
大学毕业,我们初次感受到圈子的威力,工作不是唾手可得的,传说中的好工作更如唐僧肉一般,人人都垂涎三尺,若没有家人的圈子帮忙,基本上只能在圈外打转——俗称“拼爹”。
进入社会,大多数普通青年又会有一段“圈子焦虑期”——觉得自己认识的人不够多,尤其是有钱有势有能力有背景的那一种。
如此说来,人人都有一部厚厚的“暗黑血泪史”。
有一次,写闫妮的采访稿,她有一段话挺有趣:现在的小孩都是年轻时随心所欲,不看条件谈恋爱,有了经历之后又觉得物质条件也很重要。我呢,恰恰相反,“70”后观念比较守旧,又会顾及家人朋友的看法,所以年轻的时候我们是看重条件的,反而是现在,想要去追寻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想要好好谈恋爱,在感情上我是有今天没明天的那一种。
这是她的爱情观,我的生活观与之不谋而合。
年纪小一些的时候,一则受环境的影响,二则太小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会随着大多数人的想法去生活,亦步亦趋。
所以有段时间,我也会艳羡别人有那么多“厉害”的朋友,甚至会焦虑地想,我上哪儿找我的人脉圈子呢?
但我还是不爱交际,懒得去拓展所谓的人脉。甚至,后来有热心的人把我拉进各种社交圈子,也因为我的疏于打理而从未融入过,有一些圈子我干脆拒不加入或者自动退出,因为我不需要,那个圈子也恰好不需要我。
在生活中缓缓前行,渐渐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知道了自己的圈子该是什么样的,也知道了,发生任何事情,最终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力量。
平静,安宁,小富即安,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与之相对应的,我的小圈子应该是这样的——三五知心好友,偶尔凑在一起吃饭聊天喝茶发呆,想说话的时候就叽叽喳喳,不爱说话的时候就互不搭理。
我们熟悉彼此的境况,工作和生活,我们也时常凑在一起碰撞出明亮的火花,激励着彼此的成长,感受着生命的力量。
大一点的圈子是这样的——我们有着相似的生活观,我们都欣赏生活中美好的细节,会为了一点点温暖而感动,也会愿意花费一点时间来探索自己的内心,给自己营造更多的空间安放那些美好的敏感的情绪。
我们不会时时打扰到对方,但偶尔也会互相问候、关照。
我们是这个世界上的同类,像是沙子一样散落在不同的角落里,但是心里始终有一盏小灯,那是我们的暗号,知道彼此就在不远处,我们是个圈子。
就如同,偶尔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深夜时分,我疲惫地点了“发送”,即将关上电脑,却收到读者发来的那一句“晚安”。
那一刻,像是永恒那么暖。
我早就放弃了年轻时候那些幼稚的想法,不再想认识多么“厉害”的朋友,也从来没有期待过自己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更不想让自己带着功利的心思进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圈子里,那会像是一个禁锢,身心都动弹不得。
我只愿意在这个可以让我自在自如的圈子里,跟那些熟悉的陌生的同类,分享快乐,分享收获,抱团取暖。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我们甚至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可是我们最终一起追寻的,就是幸福安宁的内心。
这是我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圈子,它像个发光体,给我们每个人力量,让我们淡定勇敢地前行。
本文摘自:《最好的时光,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