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拖延症并不可怕

“我喜欢截止日期。我喜欢他们呼啸而过时嗡嗡作响的声音。”

── 道格拉斯·亚当

如果你想创造一个理想的培育拖延症的温床,那就试着动手做一个研究项目吧。这样的项目大多工程庞大且耗时长,比如像博士生的研究项目通常得耗上至少三年的时间。这些项目的截止日期通常模糊不清,更别提回报了:你投入很多精力,却听不到任何积极鼓励的声音,奖励更是遥不可及。更何况,每个励志成为科学家的人都有点完美主义情节,要求和期许非常高。所以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每个研讨会上拖延症都是热点话题了。很多研究人员都觉得自己不由自主的受到一种“拖延力”的影响,不停看涨的压力曲线和遥遥无期的截止日期都是命中注定的。但事实上,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让你远离拖延,回归正轨,而第一步,就是正确认识到你自己为什么拖延。

完美替身

有些拖延症状是很明显的:早上的咖啡拖到中午,刷YouTube还到处分享视频,或者在应该更新实验报告的时候更新Facebook状态。

但更多的时候你很难察觉自己在拖延,甚至还以为是在做挺有用的工作。比如说,孜孜不倦的查艰涩难懂的参考资料,虽然根本没时间读;展开新的实验,虽然还没分析旧的;分类鉴定实验室里各式玻璃器具;查邮件……所有这些都是看起来有用但实际上你不应该在做的事情。

那为什么在应该写论文的时候,大家都变成了模范主妇主男?因为这些看似琐碎的家务式活动其实是写论文的完美替身,它让我们产生错觉,以为自己真的在完成工作, 从而减少自我责备和不适:要是我们去读小说,或者打个盹,那岂不成了赤裸裸的荒废光阴吗?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通过整理文件夹以便于查询资料呢,这毕竟能能加速你的写作,又比如在每个实验柜上做好标记以便找到需要的东西,但你真的有去做么?

这些活动或者借口倒是很合你的意,但致命缺点就在于,到最后你发现你还是没读这篇文章,没做那个实验,没动笔写你的论文。这时候内疚感多半会铺天盖地的袭来,因为你做的所有事情对完成目标都无济于事:找了读了参考资料又怎样,还是不知道怎么下笔写论文;回了邮件数了玻璃杯又怎样,对搞定艰巨的项目还是提不起兴趣。没办法,动机这东西是求不来的。

我 们很多人对动机有个很深的误解:我们总觉得人们想做什么就会去做。这个理论可能适用于你喜欢做的事情,比如看个电影散个步,但当面对一个没有确切截止日期的庞大的项目时可就不管用了。真实情况可能是,在截止日期之前你都没有任何提笔写论文的愿望或动力。因此,你需要另外一个理论。

动机魔方

心理学研究发现,行动引发动机动机又激发更多的行动。因此不要等到你有动力了准备好了才开始做事儿,当你去做了,积极性就会上来,愿意做的事情也更多 了。每个人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你一直有个万年老坑不想填,有天你突然决定去填坑,当你真正开始后发现其实也没你想得那么糟糕,干嘛不趁机继续填下去呢?当然了,在没心劲的时候去做一件事情是很难的,但是的确有一些能把拖延症扼杀在摇篮中的方法。

首先,把庞大的项目分成非常小的步骤。你别直接告诉自己我得修改论文,这听起来太麻烦了,相反,你要它分解成小的步骤,比如看看评论者写了什么,或者先做一两个小的修改。其次,给每个小步骤制定截止日期,别说我待会做这个明天做那个,太模糊了,你得把时间精确到以“小时”为单位。第三,记得中途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你早上十点之前读完了评论,那就自己一点时间放松,喝点咖啡,聊会儿天,查一下邮件什么的。其实一旦你开始做事了,你多半会发现自己会赖在上面不想停下来了。

所以,当你在实验室或办公桌上感觉不到做事的积极性的时候,也许你得主动去寻找。下次你再发现自己在做一些无用功时,记得赶跑那些潜在的拖延习惯。只要你按照我们讲的三种方法去做,你一定会欣喜的找回丢失已久的动力。

译者:小书虫

校对:Keledoll

原文地址:Waiting for the motivation fairy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拖延症并不可怕  拖延  拖延词条  可怕  可怕词条  拖延症并不可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