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成功的O2O首席运营官应该是怎样的?

O2O的黄埔军校

美团的COO是干嘉伟。2000年,干嘉伟从中石油跳槽到阿里巴巴,工号67,从一线业务员做起,历任网站运营总监、市场总监、区域经理、大区总经理、副总裁等。在王兴6次拜访后,原本作为投资方调查人的干嘉伟最终于2011年11月16日加入美团。

大众点评的COO是吕广渝。2015年3月17日,吕广渝加入大众点评,主要负责大众点评交易平台业务及公司整体销售运营体系的建设。大众点评的CEO张涛认为吕广渝在本地生活领域的丰富经验,将会帮助大众点评成为更好的服务平台。吕广渝历任阿里大区总经理、集团副总裁等职位。

赶集的COO是陈国环。2014年8月21日,陈国环任赶集网首席运营官,统领赶集网运营体系。陈国环此前为阿里巴巴组织部高管,从政多年后转投阿里,在阿里工作12年,在业务创新、销售管理、市场运营等方面有独到认知。

看出来没有?这几家互联网O2O公司的首席运营官一职,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有过在阿里巴巴工作经验的--而且是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人。

原因呢,可能很简单。O2O的本质,其实和电商是神似的,而电商的老大,就是阿里。阿里要对接众多小商家,而美团点评赶集等一样要对接众多小商家,只不过一个是线上接,一个是线下接,都是既琐碎又复杂的流程和体系。

要搞定这样的流程和体系,核心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个,人,大量的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管理

阿里最初建立体系的时候,有赖于一帮外企的职业经理人帮它建立了流程和体系,阿里今天的成功,与在恰当的时候引入了恰当的外企高管密不可分。

这里不得不提到当年曾经一手打造阿里巴巴B2B体系的首席运营官--关明生。

关明生于2001年加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集团,任总裁兼首席营运官,2004年出任首席人力官,现为资深顾问。2005年前,中国个人网购业务仍不发达,也就是当时的淘宝还看不到什么希望。而阿里巴巴B2B为整个阿里的成长提供了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也让投资人对阿里的发展有了点信心。阿里的首次盈利,就是在2001年关明生加入后才实现的。

美团干嘉伟就自称是关明生的徒弟,也多次提到马云帮他打通了管理的“任督二脉”,所以说干嘉伟的管理经验得自阿里,应该非虚。

而吕广渝是在2004年加入阿里,后任职阿里巴巴大区总经理。在时间节点上看,关明生有可能会是招聘吕广渝最后的Decision Maker。

追本溯源,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中逐渐成长并一路升迁的职业经理人,他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是认可这种管理模式的有效性的。当他们跳槽到新的企业后,则会将这种模式植入到新企业,这也是别人花大力气挖他们跳槽的价值所在。

快速标准化的力量

这些年,大家应该都看到一股力量,就是更早的外企的力量。BAT中,特别是百度和阿里的现在的中高管,都是一些跨国大职业经理人的旧部。他们从原来外企空降的体系里,又更接地气的发展了本土企业自己的管理能力

现在联想、百度、阿里的销售和运营团队,和外企的体系几乎一致。因为一旦当公司人员快速扩张的时候,外企的流程和体系里讲究运营能力和技能快速标准化复制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

现在美团和大众点评之类的O2O公司,早已初具规模。但是在早期,都不约而同的出现过各地人员内部管理混乱,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的问题,所以才需要引入职业经理人帮助整顿流程,搭建体系,让人才培养制度化。

如果人才的培养速度跟不上业务扩张的速度,出现人才断裂,特别是中层断裂,那结果是很可怕的。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自上而下的团队管理和建设培养,是无法继续支撑业务的高速发展的。

例如,干嘉伟到美团之后,就做了这样一些事情:

“在业务技能层面,我首先做了一个标准化的拆解和分析,然后把模型建立起来。美团要的是结果,但只有把过程管好才能拿到结果。只有把A、B、C、D都做好了,才能拿到E。管好过程其实就是把A、B、C、D拆分出来,然后告诉大家,你要怎么做才能把这几样都做好,才能拿到结果。这个叫做标准作业流程(SOP)。这个在工业企业里面,已经做得不能再熟了。

我觉得我来到美团之后,主要还是从业务和团队管理这两个方面,根据业务特点,把这些标准管理流程把它总结出来,然后再通过合适的管理手段不断去强化,去运营。让这两个方面配合的越来越默契。

业务策略其实没有什么太复杂的,无非是先抓拜访量,然后再抓有效拜访量,先有量再有质。我们每天早上拿出半个小时开晨会,然后晚上把大家叫回来,把一天碰到的问题去跟你的主管经理一个一个过,解决你第二天的问题。这些东西很多公司都在做,只不过做的质量和坚持的程度有差异。”

管理能力无法一蹴而就

另外一方面,O2O公司会重用这些有过相似体系管理经验的人,还和管理的能力无法速成有关。哪怕是阿里最初的十八罗汉,我记得大部分是马云的学生,也是在阿里体系中逐步成熟后的近几年,才居于高位。

之前有个新闻,大概是说:“饿了么公司遭员工上街控诉,疯狂扩张下管理失控。”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应该是87年的,他和康嘉等人的创始团队,全部都是大学毕业后就创业,缺乏管理经验,也缺乏社会经验,即没有被人管理过,也没有管理经验,出现这样事情,被外界认为实属常态。饿了么现在已经在全国250个城市发展了,员工中有80%都是物流外送人员,扩展速度快得令人咋舌。对于这支年轻的管理团队来说,在如此疯狂的扩张速度下,如何掌控好庞大的地推部队、调整好团队节奏,都是严峻的考验。

再比如之前,36氪爆出一个月开除30名员工的新闻,创始人刘成城在网上备受非议。具体细节我等外人不甚明了,但是刘成城的确承认了一点,就是想做业务转型,从原来单纯的媒体平台,变成一个对接投融资的平台。这就势必得让原来以编辑运营为主的团队,让路给大量的产品技术人员。在高速的扩招和急剧的转型中,88年出生的刘成城,有他自己不得不过的“管理坎”。

管理能力的成长,最需要时间的打磨。

孕峰有篇文章《且慢捧杀90后》,提到80后的早期成名人物李想和戴志康在管理上的心路历程:

“2003年的李想就是不会沟通,就是没法自如的领导这个团队”。那时的李想什么办法都没有,看书也没用。那时他认为管理人就是一种术,在他最不会管人的时候,在拼命用术、学术。在吃了大亏之后,李想意识到:原来这个不是术,而完全是个道。为什么是个道?在那之前,你觉得你自己最重要,什么事我最懂,到后来你觉得你自己不重要,管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到后来你往后退一步,你开始承认他们懂比我懂更重要,我不需要什么都懂,管理就解决了,凝聚力就有了,然后你也听得进去了。”

“我(戴志康)在培养下属的责任心的过程中,发现责任心得到培养最多的人是我自己。第一你相信,第二你做到,第三你身体力行去贯彻。首先我自己要被套牢,然后才去想,别人如何套牢。只有真正打心里认为你和大家平等,你才会有真正的气势。自己把自己搞定,才能搞定别人。不搞定自己,搞定别人就难。”

创业的能力和管理的能力,有时候并非是同一种能力,有时候甚至相互排斥。

创业者灵动,要打破规则;管理者沉稳,要遵守规则。

所以,创始人在公司做大之后,如果能自己快速学习,快速成长,快速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管理者,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的。如果引入有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帮自己打理,也无不可。在中国历代的土皇帝思想影响下,有些创始人还不太肯彻底放权。在美国,雅虎的杨致远和Google的两位创始人都曾将CEO一职拱手交给他人来做。

O2O的大战场,未来除了拼模式,拼资本,还得拼管理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首席  首席词条  运营  运营词条  应该  应该词条  怎样  怎样词条  成功  成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