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楼下新开的理发店剪发,刚坐定,理发师就试着跟我聊天,“大哥,你住附近吗?”,“大哥,你在哪上班?”,“大哥,你平时都是几点回家?”
说实话,除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我都不想再张嘴了。我做什么,几点回家为什么要告诉一个第一次见面的理发师呢?
不过我特别理解他的立场。我也做过培训师,这种聊天叫话术,每一句都不是简单的嘘寒问暖,而是为下一步的推销服务的。所以这每个问题背后都是有根据的。
“你住附近吗?”这决定你是来一次还是有可能经常来。
“你在哪上班?”判断你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
“你平时几点回家?”工作有多忙决定你有多少时间花在折腾头发上。
调查用户需求没有错,我也不反对有针对性的推销,可是这样直白的“审讯式对话”是我不喜欢的,这让我特别不自在。
强子是我的好朋友,有一天喝了几杯酒,他就跟我吐槽家里那点事。
他说这女人啊,简直不可理喻,自己家太太,才20多岁,每天像火药桶一样,一点就着,如果这样,真还不如一个人。
我说为什么会这样呢?一般都因为什么事。
强子说,比如最近吧,她开车在路上跟人刮蹭了,我就跟她说,咱们开车还是得注意,新手上路,方向感也不强,就不能硬挤。
我说这没什么啊,这不是很正常的对话吗?
强子说,是啊,我也觉得。我没有埋怨她撞了车,也没有骂她,我就是告诉她下次要注意什么。就这样都不行,哇哇跟我闹,说我怎么向着别人说话。
哦,我一下子明白了。我说强子,你知道女人都是没法讲道理的吗?
强子楞了一下。
她跟你说自己那点糊涂事,并不是让你教她怎么不糊涂,她只是求安慰,求你给她报仇雪恨,求你跟她一起骂,一起吐槽,她并没有要你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的意思。
“可是我告诉她道理,她下次就不会犯了啊,那不然下次又撞了呢?”
那你更不能讲道理了。这个时候,女人需要的是一个拥抱,而不是正确答案。
好多家庭纠纷,都源于不会聊天。
看一个电视剧,妻子生完孩子正在坐月子,婆婆专程从老家过来帮忙。
丈夫下班回到家,当妈的说,你这一路上该饿了吧,咱们赶紧吃饭。媳妇在屋里不乐意了,“什么意思,自己儿子是儿子,我就是路边捡的吗?一天怎么也没问问我饿不饿呢?”
老人也很委屈,“只是为了等大家一起吃饭,没有别的意思。”
老公一巴掌打在媳妇脸上,“妈忙了一天,你还有心情找事?”
媳妇哇一下哭了,“就你们家人忙了一天是吗?我带孩子不比谁都辛苦。”
老公把东西往地上一摔,“谁不辛苦,这个家就靠我一个人养着,我在单位连个屁都不敢放,回来还受这个气。”
婆婆这边开始收拾东西,“都怨我,都怨我,我还是走算了,不在这惹你们生气了。”
你看这三个人,都很不会聊天。婆婆是好意,但表达太直白伤害了媳妇;媳妇有委屈,但不尊重老人,让婆婆和老公都不舒服;丈夫两边不讨好,打了媳妇还惹了母亲难过。
这件事复杂吗?好像不复杂。婆婆如果说“都回来了,要不咱们开饭。”媳妇估计也不会多想。老公说“妈跟媳妇在家辛苦了,给你们带了礼物。”两个女人应该都挺高兴的。吃完饭,儿子说,“你们都累了一天了,我来刷碗吧。”这时候,妈跟媳妇肯定都心疼啊,“你歇着吧,上班一天也挺辛苦,我们来。”
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矛盾,会不会聊天差别很大。
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也能让人跳,完全看会不会聊天。
很多人喜欢用这句话开头,“说句你不爱听的话”,或者是“我知道我说这些得罪人”。
既然知道我不爱听,你为什么还要说呢?这可能有两点原因:
第一,你就是想让我不高兴。因为你知道我不爱听,你故意说,你能成功的把我惹恼。
第二,你知道我不爱听,可是你还是想说,因为说出来虽然伤害了我,可是你开心了。
实际上,故意惹恼别人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大部分人说这句话,就是图个嘴上高兴,“虽然你不爱听,可是我就是想说。”
聊天是两个人的事,你第一句话就让别人不高兴了,你能指望这是个好的聊天吗?
我们说一个人情商高,一大半是赞扬他会说话。情商高的人说出的话让人觉得舒服,因此别人也更愿意跟他聊天。
会说话不是编瞎话,不是溜须拍马屁,是把本来平淡的话讲出水平,把自己的意思,不管是赞扬、愤怒、疑问还是抱怨,都以一种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
会聊天的人,做销售,能让别人更乐意买;做丈夫或者妻子,更容易弥合两个人的矛盾;作为家庭一份子,到哪都能给人带来开心;做朋友,也会更容易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