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大半年时间,猫眼和微影的合并案终于尘埃落定,这场在线票务行业的“三进二”,被业内看来是面对淘票票崛起的联手反击。
年中,阿里大文娱总裁俞永福对外宣布阿里影业的新定位为电影产业的“基础设施公司”,不再参与上游的内容竞争,战略重心转向电影宣发、衍生授权等业务。今年暑期档,淘票票顺势拿下了互联网宣发冠军,作为《战狼2》的独家在线票务合作平台,出票量一举超越猫眼、微影,跃升行业第一。根据比达咨询发布的《2017第2季度中国在线电影票市场研究报告》,从春节档开始,淘票票的市场占有量便不断提高,目前以22.9%的市场份额拔得头筹,猫眼电影和微影时代市场份额被挤压,分别为22.5%和18.8%。
不久前,在大麦网升级为阿里大文娱现场娱乐事业群的发布会上,俞永福宣布淘票票已经成为市场第一,对手很难超越,随后又调侃了一句,“当然也有快捷的办法,比如合并之类的。”
正如俞永福所言,此次合并后,猫眼加微影的市场份额超过了40%,远高于淘票票的市场头名占有率。不少人认为,随着猫眼与微影的业务整合,淘票票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短期内很难追上前者的市占率。
真正的赢家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猫眼和微影的合并反而会刺激阿里对淘票票的投入,淘票票原有的优势不会滑落,还能继续得到阿里大文娱“不设上限”的支持。
去年,阿里为淘票票在市场推广和票补上花了将近10亿。据阿里影业公告,其2016年度净亏损约9.5-10亿元,主要是因为阿里影业线上售票平台淘票票为获取更多市场份额而投入的市场推广支出。对于财大气粗的阿里来说,10亿的亏损不过是毛毛雨。
最近,俞永福公开表示阿里已备足弹药,对淘票票的投入未来依然不设上限。此前阿里影业也发布公告称,公司将全力支持淘票票的发展,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以强化淘票票的进攻队形。阿里也确实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对淘票票的支持,今年7月,阿里影业拿出13亿元增持淘票票9%的股份。
俞永福曾用“富养女儿”的比喻形容阿里对大文娱的态度,在周期、成本、心态上不仅极具耐心,还愿意花大价钱培养。显然,面对猫眼和微影的抱团取暖,阿里不仅不会放弃淘票票,反而会加速为其输血。
根据第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淘票票的渗透率为1.2%,上升趋势明显,当期安装数量达到1157.98万,在五个平台的独立应用端中排名第一,猫眼和大麦则以0.6%和0.4%的渗透率排在第二、三位。在日新增用户数上,过去半年中,淘票票、猫眼和大麦的月均日新增用户数均处于万级水平,淘票票在今年8月份的月均日新增用户数为9.4万,在5款独立应用中位列第一,淘票票的优势依然强劲。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光线传媒以9.999亿元收购母公司光线控股持有的猫眼文化11.11%股权,在今年8月,光线控股从上海三快科技收购19.73%股权。猫眼、微影合并后,光线系占比将超过50%,仍为第一大股东,其绝对控股地位,也引发部分影业公司对猫眼微影的属性担忧,反而被动投向不参与上游内容制作、保持“中立”的阿里淘票票。
沦为配角的微影
如果一定要为这场合并案找个最大输家,微影无疑比淘票票更受伤。虽然新公司更名为“猫眼微影”,但就如现在的“美团点评”,真正的主导者永远是名字排在首位的一方,对于弱势的一方来说,合并往往意味着出局。
微影方面近日证实,为了优化配置提高效率,内部已裁撤300人,虽然没有此前传闻的裁员1500人的数字夸张,但相比猫眼,微影显然“下了血本”。
回想当年,微影尚有实力吞并气数将尽的格瓦拉,哪怕是在去年,猫眼和微影的合并方案也是微影在主导。转折出现在今年1月份,春节过后,淘票票迅速扩张,猫眼开始盈利,微影却因融资不顺、转型不成,吃了大亏。
如今作为“被合并的一方”,原微影时代CEO、现猫眼微影副董事长林宁的公开信中,对这次合并的形容是“从不打不相识到一笑泯恩仇,从敬畏的对手到一家人”,官方表述之下多少有些不甘心。毕竟在几个月前,被问到双方合并重组的消息时,林宁还能高冷地说出“别自作多情”,而现在就只能无奈的接受被合并的命运。
资本向来无情,商业本就妥协,林宁尚能保住一个“副董事长”的职位还算不幸中的万幸,毕竟最初版本的合并消息中,林宁一直被传将会直接出局。
时至今日,曾经的微影时代已成为过去式,在线票务行业完成了“三国杀”向“双寡头时代”的演进,未来战场上的主角只剩猫眼和淘票票,以及站在两家背后的股东们。至于那些在多进4、4进3、3进2过程中淘汰下来的选手,不会有人再关心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