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已到来,然而寒冬下的互联网现状,使得互联网从业者产生了诸多焦虑,诸如对于行业发展前景的疑问,对于稀缺型人才类型的困惑、对于是否要逃离北上广的疑问等等。
面对今年产生的大量焦虑情绪,三节课(引领和陪伴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与拉勾(互联网垂直领域的招聘平台)联合举办了2019年互联网开年直播大会。本次大会共分为三场,通过共同探讨“2019年互联网行业的变化和趋势”,旨在帮助大家抓住趋势,成就自己。
今天,我们将第一场的话题的重点内容及数据悉数做了如下整理,希望与各位分享,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本场嘉宾:古典(新精英生涯创始人&CEO)、Luke(三节课创始人&CEO )、方骥(拉勾猎头业务总经理)、Ella(拉勾CMO&联合创始人)
本场主题:“互联网寒冬”中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裁员潮来袭,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2018年是就业形势极为险峻的一年,大量企业裁员收缩,以至于不少从业者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是不是互联网这个行业在收缩?如果现在再入,我应该去选择一个怎样的岗位?是做运营做市场做产品,还是说做技术?
在解答上述疑惑前,我们不妨先透过整个行业的数据对今年的招聘行业做个简单的了解。以下为拉勾提供的行业招聘数据图标: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结论:
不管职位如何变化,候选人的供应量在不断增加,面临的从业竞争在不断升级。
从行业岗位看来,技术岗位仍将是最为紧缺的职位类型,企业对优质技术人才的渴求旺盛。
互联网跟传统行业相结合的领域产生来巨大的需求。如新经济、新零售、教育、金融、房产等增长传统行业对互联网人才的需求增加。
从2018年互联网行业发布的职位数量和需求来看,电商和移动互联网仍是热门岗位,相反,O2O等生活服务需求量在骤降。
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开发等,整体薪资收入是要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
通过城市招聘需求,会发现核心职位需求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成都这几大城市。如果想在互联网行业有非常长远的历练和发展,建议一定要去这些城市接受产业的历练,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会非常有帮助。
从2017年起,杭州成为互联网产业非常有强竞争力的这样的一个城市。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流出的人才很多都是去向了杭州。
杭州的宜居性、房价与收入性价比及诞生的大量新兴互联网公司,使得其城市竞争力较其他城市而言更高。
根据上述图表数据结论,我们不妨去思考一个问题:企业HR最看中的候选人特质是什么?
拉勾对几百名HR进行采访后发现排名第一的是候选人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说在资本寒冬难找工作的状态下,对于一个3~5年甚至五年以上的职场老鸟而言,当你的专业知识过硬时,你反而不会特别敏感的感受到市场的波动。
另外,拥有五年以上经验尤其是八年以上经验的高阶职场人会面临换工作周期长,难以找到合适岗位的困扰,可以采用拉勾猎头或者拉勾夜宴这样的方式,批量在一个夜晚见到20~30+企业,会有助于你自己做比较和选择。
了解基本的行业数据后,下面我们将通过四个方向展开话题:行业、企业、城市、个人。
寒冬下的行业兴衰&个人应对策略
互联网寒冬时期,哪些行业会相对较为乐观呢?
Luke表示,从行业角度来看,教育行业是相对人才稀缺行业。通过拉勾的数据显示,从电商新零售到教育到金融极其缺人,所以在垂直行业和互联网结合的这个领域中,依旧面临大量缺人的状况,且缺得是既对传统业务熟悉,又对互联网的经验和方法很擅长的人。
拉勾猎头业务总经理方骥表示,to B行业在寒冬下受影响较小。在2013~2017年的时间段中,出现了大量to C业务公司,类似美团、滴滴等,而今天被曝出大量裁员的基本也是to C行业。但如果将视角投放在to B行业,在这个寒冬节点上,to B业务的公司基本没受到太多影响,且存在大量招聘需求。
当然古典、Luke和方骥在谈及行业乐观程度后,也提出了几点关于个人能力的重要看法。
事实上,如果从行业视角去看,没有所谓的好或者坏的行业区分。
对一个相对好的行业而言,实际上涌入这个行业的人会越来越多,人才也会增多,其竞争力反而会变大。如果说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难在这个行业中凸显出来,也就导致“人多钱难赚”的局面出现;对于一个看似冰冷的行业而言,当你入局后,或许你会成为边缘行业的一个佼佼者,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今天的互联网行业下就是在这个浪潮中,不断变化。十年前与十年后的职场人在发展过程中是浑然不同的,或许十年前的职场人只需要根据上层指示,指哪打哪即可,而今职场人更多的是需要面对互联网一层接着一层的浪潮,不断调整自己的能力适应变化,适应浪潮。
因此,虽然行业是随时在发生变化的,但每个人在每个行业里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行业有风口有低谷,而个人能力是需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点进行调整的。在低谷期更容易锻造,在高位的时候更可能绽放。如果你需要绽放的时候,一定要去找自身亮点,如果你需要锻炼的时候,千万不要在浪潮上,因为很可能会将你甩出去。当然,如果你是一个高手的时候,那么不妨去抓住那个浪潮,所以因人而异。
对于中层以上年龄段从业者而言,会面临着“中年危机”的职业困境,新兴产业的冲击导致个人的工作方式和公司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于个人而言,当你在某个行业拥有相应的经验,人脉和资源,实际上在整个行业的职业发展中,会具备很强的抗风险性。只要不沦为一个单纯的操作工,那么互联网在你手里会成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工具,能够帮助你抵御外来的行业变迁。
对于资深行业从业者而言,在35岁之前尽可让自己从技术体力升到核心管理层面,掌握资源整合能力。当面临职场困境时,你需要去正确看待这个行业的全貌,结合你的行业经验,去找到趋同感极强的东西,不要被所谓的新兴名词蒙蔽,当互联网浪潮来临,学会调整自己,拥抱变化即可。
基于上述,古典给出了自己的视角。
他表示,一个人在职业中的身价是由两样东西决定的,一个是需求,一个是稀缺。
热门行业的好处是需求量很大,但问题是竞争也很大,所以很有可能你不稀缺。但是冷门行业的好处是你可能很稀缺,但是可能没什么需求,因此,一个人可能需要不断的在热门和稀缺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一个好的策略是当你在稀缺的时候赶紧寻找需求,当你没有稀缺竞争力的时候,就尽快去培养自己的竞争力。
企业所青睐的人才类型
假如互联网需要留人,那么怎样的人才会成为互联网的竞争对象?
拉勾猎头业务总经理方骥表示,从业务的角度上来讲,企业会更希望留住那些能够去解决问题,目标感十足的人才。
今天的互联网,提供的其实是工作协作。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下,从业者已经不像是十年之前的工作,凭借自己的个人能力,独立生存;今天的互联网需要大量的协作,比如从这个公司的架构上来看,会需要产品和技术,但这两者会产生大量工作互动,因此在互联网领域首重就是协作。
此外,今天互联网的业务在不断改变,因此许多岗位职责无法界定清楚。那么企业要留住的人才反而是无法清晰界定自己岗位指责的人,但这样的人往往有几个特点。他对业务的理解很深刻清晰,他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了解如何协调各方资源,而这类人才往往更受企业青睐。
比如头条这类公司,他们的业务初期就是一个很小的idea,但为什么这些想法能长大?其实正是那些在公司里能够吸取各方资源的人,把整个业务线独立搭建了起来,最后变成业务的负责人。
这当中会涉及到许多很细微的场景——
我们在做一个产品时,需要找后台技术,让他们帮助我们实现某些功能,如果你的资源获取能力或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那么很可能你会被要求排期,被拒绝,结果往往是等排期排了一个月或者是半年之后,你的项目才开始推进。
如果说你的资源能力很强且目标感十足,你态度强硬告诉技术这个项目下个月就要上线,排除万难也要推动这个项目。那么对老板而言,把项目交给这类人反而会更放心。
因此,目标感十足,且能够快速推动并解决问题的人会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人才。
三节课CEO Luke表示,企业会留住占据管理资源比较少且管理杠杆率较高的人才。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它的管理资源是有限的。在一个经济如果是有压力的情况下,或者竞争比较激烈情况下,他一定是要聚焦管理资源去解决一些核心问题,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发现一个团队或者一个员工,它占用特别多的管理资源,就意味着它很难去被较好的驱动,会成为企业的负担。作为一个创业者,如果这种团队是你给予少量资源,它就能快速前进,发展速度极快,反而会更受企业青睐。
另外,管理杠杆率比较高的团队也更受企业青睐。对于核心的团队或者核心的员工而言,如果创始人只需一周或者一个月聊一次,再给予少量资源,即可获得极大的发展效率,那么这种学习能力且适应力强的人才,那么无论公司如何做业务转型或业务调整,他一定是最先获得感觉以及最先去找到手感的人,这样的人才正是企业所大量需要的。
企业是否更青睐于极客类型的专才呢?
方骥表示,类似极客型人才,猎头们会喜爱追捧,但也会慎重选择。极客人才有一利必有一弊,往往这样的人偏专才,但是企业讲究的是协作。当我们碰到牛人时,也需要思考他会带来哪些负面。
比如说最近大热的A.I.行业为例,很多企业主都希望招A.I.的人才,对A.I.这个领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优质的人才,但是对于做猎头业务的我们而言,当找到这样的人才后,你会发现企业主反而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类人才。
在整个经济浪潮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经营意识会格外重要。过去,许多企业没有成本意识,而今天商业会慢慢趋于理性,整个行业市场人才对于人才的价值恒定也会趋于理性,因此是否有经营意识,有是否能用最好最小的占用资源去获得更大价值的东西,会变得格外重要。
因此,对于真正专才或者是特别顶尖的这种人才,企业反而会很慎重去选择是否需要。
Luke则表示,极客型人才能够帮助公司建立核心竞争力。在三节课的产品里,产品研发团队会特别需要专注于课程打磨教研的人才,因为这类人才必须跟老师磨上24个小时,并且需要反复将自己关起来去听课程,才能有效打磨出课程。但在服务增值团队,却极客型人才反而会弱化,因为需要与用户大量沟通。因此,拥有专业能力的人能够解决专业的事会是好的状态。
同时,他也指出极客不是只存在于互联网的研发或者产品中,极客同样存在于任何的公司和业务中。因为注定需要有一类人才去认真细致地打磨公司的核心产品,这样才有可能让公司的整个竞争力处于不败之地,那么对于公司而言,应该给予这类人更多的钱或机会。
古典则表示,在美国在21世纪初提出了一个新的能力模型叫4C模型,认为未来的人有四个C。分别是创意,信息搜索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而4C能力逐渐就取代了原来我们所认为的团队合作领导和执行力。
那么一个合理的人才身价公式基本是:身价=价值-才华-沟通成本
假如一个人沟通成本极高但有才华,用人者反而不会考虑留这类人才,因为管理成本太高,管理资源太重,那么这时候他的价值就是削减的。
城市选择
1、作为一个互联网人,该在北京坚守还是该去二三线城市?
方骥表示,在这个问题上他会分为两个观点。
首先,你需要明确,回到二三线城市,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那么二三线城市会很适合你。为什么?因为当你拥有了一线城市相应的经验,一线城市的玩法,甚至是一线城市中很多成功案例给予的帮助,那么你可以在二三线城市,迅猛发展,因为面对一片蓝海,没有竞争对手,这时候就是创业者的天堂。
如果你是一个应届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小白,那么一线的城市对于职场的初级者来讲,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试炼地,可以帮你锻炼如何成为一个职业化或者职场人。比如如何去思考和管理业务流程,如何解决一个项目我,如何去协同,如何将资源利用最大化等,这种能力实际上是离不开一个大城市的渲染和培养的。
如果你是经验丰富的资深职场从业者能已经有很强的一种经验了,比如你在大厂里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而你拥有相应的经验,大量的人脉资源,这时候回到二三线城市,反而能给你一个机会去较好的创业。在一线里是打工者的身份,那么到了二三线城市,有可能你会切换成一个创业者,这就看你的人生选择和你所处的阶段是否能够支持你做这样的一个选择。
因此,到底是该去一线工这个城市还是去二三线城市,最终还是取决于你到底想要什么。如果你希望能在短期内迅速积累经验,那么更建议你在一线城市大公司或者创业型公司去打磨、培养你的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Luke则表示,他当年毕业的第一个选择是去大厂锻炼。他的目标很简单,要去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去了解阿里的产品和运营是如何开展的,研发和管理又是怎样的流程。当经历过这些后,他再次回到北京加入一家创业公司,直到跟着创业公司一起上市。
关于是否选择去一线城市,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你是否是被迫决定去一线城市。无论是去一线还是二线城市,你需要明确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无论你进或退,都有自己一系列明确的规划。
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Luke更建议选择大城市。因为选择大城市意味着在他的职业生涯周期里,能够接触到最好的东西,最优秀的人才。最大限度的打开自己人生或者职业生涯的视野。至于未来是否要在这个城市生活或在这个行业发展,可以根据自己的生存状况发展阶段选择,但是如果没有见过最好的东西,让自己去安分守己地做一份工作,那么至少对他而言,这辈子有可能会多少存在些遗憾,所以Luke觉得年轻时该选择去大城市。
当然,从客观层面看,比起十年前,如今的一线城市对于年轻人并不是很友好。如果你真的想在大城市里面锻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或者想去大浪里拼搏,也许大城市于你而言是个好的选择,因为它会给你更多机会。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如果你有机会去尝试一些最前沿的东西的话,一定要去尝试,然后找到你适合生存的土壤去发育出来。
2、选择硅谷,还是选择北京?
方骥早年拥有留学经验,因此他在这个问题上给予了自己的见解。
他表示,建议应届生选择北京。虽然他拥有留学生背景,但是在招聘时从来不会用留学生。因为今天北上广的工作强度远高于国外。如果从业者不明确到底是为老板打工还是为自己打工,那么不管是在硅谷还是北京,都没有办法长期的生存下去。
他以自身为例,讲述自己在国外工作的时候,因为工作结算以小时为单位,一旦到点,老板会要求他立刻下班,理由是超过一分钟的话,老板需要支付额外的工资。但在今天的互联网环境下,许多公司都要求996工作制。在他回国后,他会呼吁身边朋友回到北上广去这些地方去工作,去一线大厂见识和拓展视野。
他提到,并不是说在小城市或者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一个坏的选择,而是说选择需要建立在你有足够的见识的基础之上。如果说你没有见到过或者感受过,那又如何判断你的选择是正确或是错误的?
因此,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方骥更建议去提高自己的见识和视野,尽可能与优秀的人对话,让自己的事业足够开阔,这样才能有非常清楚的认知,知道自己未来三年到底想要什么。比如当跟一个大V沟通后,希望自己三年之后变成他的样子,那么从今天开始,就会有意识去累计他所拥有的资源、人脉和掌握的技能。当了解这些后,实际上才能意味着你真正了解了所谓的职业发展和规划。
最后,古典也给出了自己的总结观点,他认同去大城市发展。第一,因为当你有见解时,你才能有选择。第二,大城市会带给你竞争力。第三,你要有进退。如果你一毕业就去相对安逸的地方生存,坦诚说是没有进退的,因为你不可能在35岁时再干一轮。但是在大城市当你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后,还可以回到二三线城市进行降维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