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Facebook或者微博上可以毫无顾忌的进行着交谈,可是当面对面时,我显得是那么的尴尬,而你也是那么的羞怯。当我们在Twitter上从@ 信息沟通到私信沟通时,你显得更加的稳重,而表达出我的观点更让自己觉得轻松了。让我们在Pinterest上互粉分享我们心中的图像吧。我是多么的想进入你的脑海,我想触摸你内心的感觉。事实上,我多么的想陪伴在你身边。但是在真实生活中,我可能连看都不看你一眼。因为我知道的太多了。”你是否也时常有这种感觉,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差距有时真的用光年来衡量。 如果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公开了自己的想法、观点、感觉以及需求,就给了我们进入他内心的渠道。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网络上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的诚实。虽然之前一份研究显示,人们在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中基本一致,但是这很有可能不是真实的。事实上网络上的我们可能更加的真实。 社交网络既是一个自由之岛也是一个囚禁监狱。我们可以在上面表达任何我们的所思所感。但是当我们登录页面时,这也是Facebook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当我们在社交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们不仅仅是在分享信息,更体现出我们即媒体的感觉。这就是Marshall McLuhan曾经所说的:“媒介就是信息”。而且我们还不能将我们所说的话与Facebook自身分离开。 媒介即信息 这是对媒介与信息两者关系的一种象征性说法,而且媒介会影响到信息的被感知情况。如果一个用户在Facebook上说自己刚刚结婚,那么他也就是在鼓励其朋友接受并且对他这条更新做出反映,这是一种内心的心理需求。此时,媒介Facebook将你结婚的这个事实通过信息的形式具体表现了出来。有些对话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让大家陷入一个尴尬的情景。类似这样的对话最好是发生在类似Facebook这样的媒体上。我们不能将媒介从它所传达的信息中分离开来。否则我们所有的想法就都改变了。 Wikipedia上对“媒介即信息”是这样说的:“就像社会价值、社会的形式以及人们做事情的方式随着技术的变革而改变一样,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媒介所呈现的社会意义。这包括了从文化、宗教以及历史,通过现实世界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发展到一些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在信息的载入下,媒介也具有了本来信息不具有的信息。” 别盯着我,我不会看你 当我们无需看着对方的眼睛时,我们往往显得更加的自在与真诚。这就与社交网络的效果一样。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华尔街日报的Matt Ridley曾研究了其它物种的行为方式,希望通过对其它物种互动形式的形态来演绎推导人类的行为模式。 Ridley这样说道:“在猴子与猩猩中,面对面的接触是一种敌对行为,眼睛的对视意味着一种威胁。当一只狒狒没能避开其长官凝视的眼神时,将意味着是对其长官的挑战,而这就可能导致攻击的发生。” 当你将两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或者将两个人置于一个电梯时,会发生什么呢?很显然,这两者将尽可能的避免进行眼光接触或者发生其它对抗。类似的,如果两个陌生人被困于电梯时,他们可能会讨论一些类似天气这样轻松的话题。 你是一个说谎者、恶霸以及怪物!你是真诚的、和蔼的以及慷慨的 Rider大学的John Suler曾经用“去抑效应”来说明人们在社交网络上完全自由的那种行为状态,人们非常开心的分享着自己的一切:私密感情、害怕、以及祝福。与我们想像不一样的,社交网络显示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友好和慷慨,这被称为”良性去抑“。Suler也定义了”有害去抑“:人们通过网络搜寻色情与暴力,在网络上访问现实生活中不会去的地方比如脱衣舞夜总会、澡堂以及一些犯罪现场,这让他们感觉非常的自由。他指出,这种网络上的去抑效应如何演绎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取决于彼此之间如何互动,而导致的结果可能更加的复杂。 “当人们拥有将自己从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分离出来的机会时,他们更愿意公开自己的行为同时并没有那么的感觉受到伤害。因为他们所说的将不会与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直接关联。”尽管你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似乎没有影响到你将来的生活,但是行为始终是行为,不管它发生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 那么我们在网上展示的是否真的比我们真实生活中分享的要真实呢?也许是,又或者只是我们的一种幻想,一种错觉。如果人们真觉得在虚拟空间随意分享观点更安全了话,只能说这些东西并不是那么的重要。 “在人们的想象中,总觉得可以随意做事情的虚拟空间是最安全的。此时,现实只是其幻想之一。网上聊天将人们转换到一个心理舒适区,在那里,人们自己的内心编织了那些虚幻的角色,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意识的。不过要记住一点,所有的空间都是一个舞台,我们仅仅是其中的戏子而已。” 然而,挖掘那些无意识时刻仍然很重要。可以让我们时刻准备着保护自己的想法与观点,时刻准备着在公共空间更加开放,时刻注意着自己说过什么。 Ridley说:“我们需要将网络诚信一分为二来看,博客作者们发现那些发表评论的读者们显得非常的粗暴,但是一旦面对面进行交流时,同样的批评就变得更加的有礼貌了。事实上,呆板的因特网导致的并非隐藏,而是更多的开放,这既给了我们行为的自白,也给了丑陋的直率。当媒介非个人化时,人们就得准备着更加个人化了。” via RWW
文章来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