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银联本身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并不存在直接的业务竞争关系,但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银联在线则在POS收单、互联网支付等层面早与第三方支付机构酣战不已。通常一个行业不是被竞争坏的,而是被领一个行业颠覆,比如Email和邮局,比如零售和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利益格局,正在快速增长的规模中剧烈调整。打败和拯救银联的,都是新技术。
据Enfodesk易观智库数据,2013年中国非金融支付机构(即第三方支付)各类支付业务的总体交易规模达到17.9万亿元,同比增长43.2%。其中线下POS收单和互联网收单分别占比59.8%和33.5%;移动支付目前占比尚小但增长迅速,更代表了未来。
近年来在加快金融脱媒的趋势下,各国的支付体系都在发生剧烈变化,非银行使用的支付工具交易规模在迅速增加。在欧盟,前者已超过了后者。在中国支付市场,由于非现金支付工具不够发达,本世纪初依托于电商飞速发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凭借与传统金融业的深度合作,寻找到众多新的业务增长点,丰富和满足了大众对支付创新和便利的需求。
第三方支付的利益格局中,中国惟一的银行卡组织和人民币支付卡惟一交易清算供应商银联,围绕银联、银行合作的收单机构,以支付宝为首以互联网支付为特色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多年的国际银行卡组织,包括监管者央行,均在这个巨大的漩涡中,寻找自己的新定位。
国际的银行卡组织如维萨(下称VISA)、万事达在等待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来临。但是,当国际卡组织在世贸组织(WTO)提起对银联的反垄断起诉时,裁决结果却出人意料。2012年7月, WTO专家组驳回了美方关于银联在人民币计价的支付卡清算交易中存在垄断的指控。“世贸组织裁定,虽然中国银联是中国惟一的电子支付卡提供商,但并未享受垄断利润,因为价格并非银联定价,是中国政府定价。”一位央行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
与此同时,专家组认定涉案的电子支付服务属于中方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开放的“所有支付和汇划服务”。在“一些特定类型人民币计价的支付卡交易清算上,银联具有垄断地位”。为此WTO给出三年期限,到2015年8月,人民币计价的转结算市场对外开放。这意味着VISA、万事达们届时将可以进入中国开展三年外币业务,连续两年盈利之后,就可以在中国境内开展人民币卡业务,无需再通过银联转接。
然而,真正打破银联垄断的对手,却未必是国际竞争者,而是互联网。以支付宝为首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借由互联网技术,甩开了银联自成体系,中国银联的行政垄断地位已渐渐在无形中被消弥。
自2011年5月中国央行开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大量非金融机构和中小银行涌入支付市场,目前包括7月初央行下发的第五批19家支付牌照,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数量已达到269家企业,其中从事线下收单业务的企业数量达84家。
第三方支付为金融深化、服务客户创造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开始集中出现各种风险。特别是今年以来,支付行业风险事件不断升级,预售权套现风险、预售权冲证交易、跨境移机澳门套现、POS机清算代理商跑路、各种套码造假升级、商户收不到结算资金等案件频发。
对此,监管应如何发力?银联作为中国目前惟一的银行卡组织机构,应在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中发挥何种作用?银联如何解决同时身为卡组织和最大收单机构的利益冲突?银联制定行业标准并执行,究竟是垄断行为还是卡组织应尽的义务?为何同样是第三方支付的美国鼻祖PayPal却能加入VISA的网络,并遵循相关规则?iPhone6绑定了NFC技术对银联意味着什么?银联自我革命成功与否,能否自我拯救的关键,最后还是取决于银联能否立于技术进步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