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预言家、前《连线》(Wired)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
如今,你我都是“创客”(Maker)。看小孩子对画画、积木、乐高或劳作这么着迷就知道,我们是天生的“创客”,许多人长大后还维持自己动手做的热诚,当成兴趣。创客的范围不只局限在工作室、车库,或男人的个人空间。如果你喜欢下厨,你就是厨艺创客,炉子成了工作台。如果你热爱养花莳草,你就是园艺创客。编织、画图、串珠子、十字锈……无一不是创客。
这些个人活动的背后,代表着有几百万人在实践构想、在追求梦想与嗜好。但进入网络年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出现重大转变,其中一个就是:自然而然习惯上网分享。做了什么事,可以拍下来,拍完后上传发布,跟朋友宣传。别人可能受到启发,因此萌生双方合作的机会。
个体创客走上网络,促进全球大串连,掀起一场运动,以前喜欢自己动手做的人习惯唱独角戏,如今开始携手合作。“公开创客”(making in public)的小动作,也能成为创新的火车头,分享出去就如星火燎原。
如今,同样的浪潮袭向实体世界。虽然说计算机使人沉迷,但我们毕竟活在现实世界,吃的食物、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开的汽车、住的城市、工作的办公室、家中的庭院……凡此种种都非位,而是由原子所组成。
位与原子,简单来说就是软件与硬件之分;非信息科技,便属于其他万事万物。这两者的分野如今日益模糊,日常生活中的电子产品愈来愈多,彼此联机,编织出所谓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改变制造业,亦即我们所谓的全球经济引擎。
一言以蔽之,“工厂”的定义正在改写。当初,网络将个人创意位化,得以跟众人分享;同理,在3D打印机与雷射切割机等“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新技术之下,个人创意如今出现原子化,成为实体而与众人分享。各位以为过去20年的科技演变很神奇吗?好戏还在后头!
如果弗莱德·豪瑟(FredHauser)生于1998年,而非1898年,他还是会有一座车库改装的工作室,惟一不同之处在于,工作室多了能够上网的电脑。但一个改变,却有惊天动地的影响!
他不用孤芳自赏,反而有机会找到全球各地志同道合的社交群。他不用每次都从零开始发明,反而能从其他人的作品找到灵感,将几十年的工夫浓缩成几个月完成。他不用申请专利,反而会跟其他社交群成员一样,把设计图公布在网络上分享。
累积了好几个发明,准备要制造成产品时,豪瑟不用求助于制造商,把专利授权给他们。生产的事,他自己就可以来。他可以把设计文档上传给产量客制化的制造商,数量要几十个或几万个都由他,甚至还会直接帮忙出货。
由于设计文档都已数字化,自动化工具机器就能生产,省下九成以上的模具成本。他不用寻觅经销商帮他销售,自己可以成立专属的电子商务网站,顾客不再需要透过销售员,只要自己上谷歌搜寻,就会找上门来。
简单说,他的身分不再只是发明家,还是个创业家。
如此际遇,不容我们错过。欧美就业市场目前正深陷危机。企业业绩通常在经济衰退后反弹,但这一次,工作机会却没有同步回升。生产力上扬之际,失业人数却还有几百万人。探究原因,主要是制造业的问题。制造业产量仍有增加,但工厂工作占整体就业人口的比重却在历史新低,一方面是自动化生产所致,另外则是全球竞争加剧,小型工厂惨遭淘汰。
自动化生产已成常态,未来也不会改变,因为富裕国家要达到量产的惟一方式,只能靠自动化。但可以改变的是,小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新创企业是科技世界的创意推手,次文化是全新文化的摇篮;同样的道理,怀抱着热诚与创意的创业人与发明家,也能够催生出不同以往的制造业,在过程中创造出工作机会。
小生意向来是创造工作机会的大本营,但懂得创新的太少,本地化经营的太多,例如洗衣店、披萨店、杂货店等等,要扩大营运并不容易。创客运动的宝贵契机在于:事业既可以小规模又可以国际化,既追求工艺又追求创新,既达到高科技又做到低成本,既可以小资本成立却又能成就大事业。更重要的是,打造出全世界还不知道、但知道了后会想要的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另辟蹊径,不落入主流经济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