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2016年2月16日发布公告,说从3月1日起,每个用户(用身份证号码来确认),可以有累计1000元免费提现额度,超出1000元部分,将按银行费率收取手续费,费率均为0.1%。
这个政策替换了去年10月微信首次测试支付手续费的规定。
尽管用户把钱从微信钱包转到银行卡,累计超过1000元,就将收取0.1%的费用,但转账、面对面收付款、微信红包、AA收款、理财通等其他功能,仍旧不收手续费。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大讨论。但可能很多人到现在都没有弄明白究竟怎么使用微信钱包,才能不被受手续费。
请看以下提示:
角度一:就把微信钱包当零钱包用吧
微信调整后,其实在就是鼓励普通用户在微信钱包里面“总要放一些现金”。
用户不必频繁地将微信钱包中的金额提现到银行卡,而是花微信钱包里钱就行。微信钱包可以拿来进行O2O消费,当然也可以进行小额高频的社交转账,你只要不把钱从微信钱包存回到银行卡,都不用交费。额……另外理财通出来澄清,你从理财通里拿钱出来也不用交费。
按照新的收费模式,微信钱包可能还更多用法有待用户自己发现(反正社交产品的属性就是靠大家开发的):反正从银行卡取钱到微信钱包,再支付给其他用户打钱,或者发红包,这些都不交手续费。另外,如果用户用自己的银行卡通过微信钱包在网店或者实体店买商品,也不用交手续费。
这些安排,当然是因为微信想继续激活用户的社交支付,推动前景非常广阔的O2O消费,而且慢慢提升微信支付的金融属性。但前提是,微信的支付安全得做得非常到位,用户才敢在微信钱包里放大额的钱。
角度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免费”这事本身就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思维误区——免费本身是开拓市场和竞争压力的产物,是不可持续的。
作为用户,需要头脑清醒地意识到,互联网公司在前期培育市场时,都用“免费”甚至“送钱”的方式,但是长久以往被免费“砸”习惯了,拖累的是整个商业环境——实际上,成本最后都要转嫁给消费者的。
各个互联网公司向用户收费是合理和迟早的事情,只是策略不同——早在2013年12月,支付宝通过电脑转账就开始收费了。
原因也很简单,中国金融行业的游戏规则,并没有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改变。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上发生的每一笔转账交易,不论金额大小,都要必须向银行缴纳手续费交易。当然也有例外,假设微信支付用户恰好绑定的是腾讯微众银行,支付宝用户刚好绑定的是阿里网商银行的账户,那还真有可能不用交手续费了。
用户每天在手机上使用这些应用支付、转账……都是互联网公司在后面给用户补贴向银行缴手续费,用户量越大,交易越活跃,互联网公司补贴的规模就越大。只看一组数据就够了:猴年春节6天,微信红包一共收发了321亿个,有5.16亿人参与——做这些动作都需要通过银行转账,就这6天,微信需要负担的成本已经是难以想象了。
只要中国金融行业游戏规则不变,随着业务量的扩大,成熟的互联网企业都得在用户体验和成本压力之间寻找平衡点。因此微信在调整支付策略的公告最后还是有一个呼吁,“希望和各大银行密切沟通,争取早日实现转账、提现的完全免费”。
如果还是不能理解,那就看看其他成熟市场的例子吧——有价值的应用和信息都是要掏腰包的。比如,香港和美国的几大证券交易所只提供免费的延时行情给普通用户,即时股票行情都是收费的。国外的几款覆盖率高的支付工具,比如Square、GoPayment、Paypal都收支付手续费或月费。
角度三:微信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除去急需减负之外,各家互联网公司在制定这些策略的时候,还是会从长期战略出发。
比如支付宝通过电脑转账收费,是因为它认为移动端用户更加需要这种免费的便利性,因此将用户在PC网页端转账时发生的收费补贴给了移动端用户。
微信的做法其实也是一样,这是在鼓励用户长期使用微信钱包。
现在的微信支付还相当于一个小额零钱袋,但逐渐养成习惯以后,用户可能就不会再急匆匆地将微信支付的余额提现存回到银行,他们也可能会进而使用微信理财通等等产品,就像支付宝和余额宝的关系一样。
当然,这就给微信提出一个新的挑战,作为一个社交产品,它能不能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和更丰富的购物模式,让用户在其中方便、安全地将大笔钱花掉?
版权:本作品由作者首发于经理人分享(managershare.com)。若非授权,转发时切勿删除版权信息,否则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