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广告法来袭,这对前景不甚明朗的传统广告行业无疑是雪上加霜,有人甚至用“这简直是广告行业的末日”来形容这次新法所带来的影响。
新广告法规定:禁止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和保健食品广告中利用代言人做推荐、证明;10岁以下儿童禁止代言;数据必须有出处;刊播广告应亮身份等等。这些法规的出台,迫使大量广告面临违法风险,也将使得传统营销的困局进一步加剧。
在传统广告和营销举步维艰之时,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做营销,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无论是BAT领衔的大型电商跨界整合,还是新兴互联网品牌异军突起,品牌营销之变如影随形,甚至大有颠覆之势;其中发挥最大作用的已经不再是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而是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介。
抓住人性的敏感神经
营销离不开消费者,没有消费者就没有购买,因此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最简单粗暴的参与,这种参与往往时间短、成效高,但很难产生客户粘性,更谈不上产生重复购买行为。
哪怕再简单的一种消费行为,在新社交媒体时代,要想留住消费者就要创新的方式和方法,更离不开激发行为,激发消费者参与,产生持续互动和购买的冲动。
小米手机学苹果玩饥饿大法,刚开始雷军说要将小米做成苹果一样的企业时,华为、联想、中兴这些国内的大佬们一定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几年后当小米后来居上在手机领域打败他们时,人们才开始研究小米是如何成功的。
小米手机没有在电视台做过广告、没有在报纸刊物上刊登过专版,甚至没有请过代言明星。因为小米利用微博、微信,甚至QQ空间等社交平台,通过饥饿营销、粉丝营销等方式进行营销,激发粉丝们的欲望和冲动,人们只津津乐道小米手机是粉丝共同出谋划策造出来的,但背后其实是良好的产品研发参与、反馈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并积极采纳和改进,进而成功激发了人们的购买欲望与冲动。
无独有偶,其他新兴的互联网品牌有样学样,无论是在传播上还是产品设计上,大打激发纵欲路线。如雕爷牛腩、黄太吉、西少爷、褚橙,卖情怀的卖情怀,卖励志的卖励志,这些无一不是抓住了人们心理需求的某根神经,激发着人们的认同感、参与感等等。
从洗脑到洗心
看电视、读报纸刊物、听收音机,这些曾经是人们茶余饭后最常见的生活状态,也是获取信息、新闻的主要途径,传统媒体的强势地位可见一斑,长久以来也主导着社会舆论的走向,自然而然成为广告的主阵地。
传统媒体时代的广告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广告轰炸,在黄金时段,如央视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之间的广告,新闻联播开始前的报时广告等等,最终产生洗脑效果,最经典的要算王老吉和脑白金。
“怕上火喝王老吉”、“送礼就送脑白金”几乎像病毒一样被刻在消费者的神经系统中。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加多宝在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放弃这句广告语的原因,于是就有了“怕上火喝加多宝”这样的衍生广告,作为传统营销方式他们无疑都是成功的。
然而随着新消费群体的崛起,传统媒体阵地难保,移动互联、万物互联、多屏时代来临,80后开始集体怀旧、90后开始卖萌、00后开始“犯贱”、熊孩子战无不胜,人们对参与感的要求越来越丰富和多样。
网络时代传播的核心是激发受众欲望
当我们在探讨《大圣归来》与《捉妖记》为何能够成功时,因为他几乎开启了几代人对儿时英雄的集体回忆,《捉妖记》则更迎合了人们卖萌的诉求,各种在朋友圈转发、晒票、影评如潮水般涌来,电影票房更是节节攀升,这种激发是传统广告很难达到的效果,因为朋友圈的强关系,出于对朋友审美和知识层次的判断很容易产生认同感,进而激发消费行为。
看完《大圣归来》散场时有人不无感慨地说,突然感觉童年完整了。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能够让同龄层的人如同触碰到最敏感的神经一般迅速发酵,并形成“自来水”现象。如果营销还停留在洗脑阶段,80后、90后都会告诉你,对不起,没兴趣,洗洗睡吧。
传统媒体时代,广告收入一向是电视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随着新媒体兴起, 电视台广告收入就出现逐年减少的状况。2013年百度的广告收入超过央视,成为广告界霸主。新广告法的实施使传统媒体的广告行情变得更加严峻。
如今互联网媒介正在将这一趋势逆袭,微博、微信逐渐成为热点事件的源头和发起点,明星微博动则拥有数以千万级别的粉丝数量,一些大V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的速度更加的迅捷,君不见“试衣间”营销事件从凌晨到早晨,短短几个小时便引爆互联网,之后激发了人们去试衣间拍照留念的冲动。自此也就有了“深夜福利”一说,虽是戏谑,却印证了新的品牌营销法则正在发生着变化,激发人们的欲望与冲动算得上营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