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单单仅有具备一种角色特质;更重要的是,透过能力磁铁,引发他人未曾被激发的学习吸引力,然后彼此增强。 那是一个创新团队应该具备的特质。 就像是永久的电磁化一样,现在就想办法插电吧。
最近身边朋友都 创业 去了,也有许多文章在探讨创新团队,有感而发,分享这一本不算太旧的好书 ,提供给网路新创的团队们参考。
作者大致上依照功能分成几个群组,看完之后做了一番解读,写下我自己的看法:
(1) 学习类角色
1. 人类学家
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解读能力,了解并且具体化人类与产品之间的情感、反应,找出合理性的脉络推演,协助产品开发者掌握使用者行为轮廓。 用新眼光探索一切,正是创新有所不同的地方。因为全新的事情需要深度的观察力,专业的直觉才能谱出合理的路径。
必经路径:询问、观察、尝试、学习。 这不就是 Design Thinking 很重要的精神? 使用者不会在当下你回答他未来的需求,如同福特经验:一匹更快的马,只有你从使用者身边的既有事实拼凑,未来才可见一斑。 不要轻忽年轻人的资讯不挑食、勇敢尝新的本能,他们也许就是改变的水源头。
2. 实验家
原型 ,就是做原型。 任何阶段都可以用随手可得的材料表现产品的某些面向,快速厘清专案发展的某些抽象点。 如同创业的精神,唯有真正经历失败的创业家才知道如何避免失败,而非寻求快速成功的方法,他们也会是不错的执行长人选。
概念型态的精神不粗糙,唯有鄙视原型的短视想法才粗糙。 如此才符合失败愈多、成功愈多的法则。 (每个企业都要向失败致敬。因为小的失败允许检讨;胜过轻率的个人决策,然后不知如何收拾。)
3. 异花授粉者
将不同产业的见闻,依照专案型态适当地散布,引领不同专业之间的思维与激荡。 虽学非所用,但却用其所学。 若是轻视不同产业的单纯眼光,慢慢地就变成一群受困于既有限制的井底之蛙。
应该给予逐渐成熟的 T型人 多一些分享的空间(打破专案的有限框架,有机会分享,才有更多教学相长的氛围!)。 背向创新(跳高选手的创新),告诉我们要有包容产业新手发言的心胸,因为纯真是很难从头来过的。
(2) 组织类角色
4. 跨栏运动员
专注在有价值的问题探究上,不断地找失败,对于成功的向往,有着坚毅的韧性。 做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并且不断地保持梦想与工作的平衡,不是走钢索,而是走在一条还未知的小径上,他们是经常跟限制奋斗的人,一旦路上的荆棘清楚了,也许是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不要只有注意到「也许」,而应该是「一旦」!)。
逆境中真正的危机,是凡事都跟着潮流走,缺乏转向的意志力。 在说「好」之前,必须更有勇气说「不」。
5. 共同合作人
跨领域的邀请者,集聚在创新的飨宴中,让所有人脑力奔驰,藉由建设性的对立形成新的解决方案。 把团体看得比自己更重要,因为他们是组织内上下的衔接者,是排除政策忧虑的按摩师。 资深的带领者,应该熟悉每个交棒过程中的细节,避免掉棒,是他们最大的贡献。
人际关系、专案经验、执行谈判通通都应该经过有效的交接管理。 特定的专案小组应该具有某些阶段的独立授权以及资源,分阶授权才是完全团队养成中最重要的养分(每个人都要有机会碰到球)。
6. 导演
创造潜能的激发者,永远比现有的人看得更远,走得更前面。 总是提早在预备专案资源的人,因为他已经在构思下场重头戏的每个镜头。 每时每刻,都在积极地向工作团队推销他闪过脑海的想法。
(3) 建造类角色
7. 体验建筑师
将产品与人类感官认知彻底结合一起,透过有系统性的方式,让人们快速感受产品语言。 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客户所有可能经历过的经验,全部演示过一遍;然后把最该死、讨人厌的部份标示出来。 试用的情绪是难以修饰且强烈的。
然后,依照顺序描绘出体验的时序、步骤,画出客户的旅程。 马上就启程到客户那里去,因为客户的经验正待他来收集。
8. 舞台设计师
转化环境,让随手可工作的预备性,以及灵感的激发,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工作模式。 我们不能快速地复制出很多牛顿,但是我们可以决定开始种起苹果树。
让空间跟创意产生连结,远比高科技的会议室来得更有效益。 创意空间内应该是包容各种想法的可现性,而非只是便利贴展示中心。
9. 看护人
客户需求 的翻译,直接以客户、消费者导向的同理心引导各种服务、产品的发展。 对于客户关系有难以形容的敏锐,可以随时贴近关系人的需求。
10. 说故事的人
以线性或非线性的多样形态,加入生动的 叙事 语言,传达文化特性或者团体共识的讯息。 借力使力,让好的经典成为你说故事的主干,创造更多产品附加的语汇、议题的主导性。
本文来源:http://buzz.tw/the-ten-faces-of-innovation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