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爸爸去哪儿》看父亲的进化:爸爸从哪儿来

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篇名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文章。文中,鲁迅对传统的专制父权进行了批判。他引用西方自然法中常提到的人性论观点,说:“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他以这种“生物界的现象”作为父子道德的基础,呼吁父亲们不要过于强调自己对子女的恩,忙着构建自己无上的权威,而要自然地去爱。鲁迅的文章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在根深蒂固的父权社会面前,他的发问最多能吹动几片树叶,而无法撼动大树。在他之后的很多年里,专制、粗暴、主导一切,仍然是中国的父亲们无法割舍的旗帜。

直到近年,随着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出现和人们家庭观念的转变,父亲们的绝对权威才有所淡化。如今,父亲们似乎正在向另外一个方向滑行,即忙于事业和工作,而疏忽了作为父亲应有的责任。这在无数留守儿童家庭以及排满了日程的明星艺人身上,表现最为明显。

几个爸爸中,张亮被公认为是陪伴小孩时间最多的一个,但也不过是“一星期一天”——接受采访时,他说。

难得的是张亮的教子经验高效而立竿见影。少年时猝兴猝衰的家境,让张亮学会了与家庭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他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主动承担还在上学的姐姐的生活费。

天天出生后,他把这种思想又灌输给了天天,告诉他:“咱们两个在一起的时候,无论出现任何问题,都要共动去承担责任;如果做了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奖励也是咱们两个一起的。”

有此为前提,节目中天天在其他小朋友都在玩沙子时帮着爸爸一起扎帐篷、在爸爸受罚时主动与他一起推磨……这些行为就不难理解。

性格上,张亮自认为和父亲相似,通常都把感受放在心里,而羞于表达。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是,节目中天天冲着他喊:“爸爸,大声说‘你爱我’。”面对镜头,张亮始终没有喊出口,“他给我弄得不好意思了”。

不过,有这样的一个儿子后,张亮说他已经开朗了很多。在天天的启发和示范下,他遇到花店时通常都会去买束花送给妻子。“我现在都得向天天靠近,要不然我在家里的地位越来越低。”张亮说。

小时候受到父亲严厉约束的郭涛也形成了一套与父辈完全不同的教子经验:“我结婚生孩子比较晚,想的问题更多一些,比如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能力,给他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等,让他将来有能力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针对曾经被父亲要求称呼他为“您”这一观念,郭涛看得很淡:“现在郭子睿叫我大名都行,不过是个称呼而已。我在他心目中永远是他爸,想改都改不了,所以那不重要。”

在湖南卫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里,5个在各自领域都有不俗成绩的男人被迫向外界展现了自己在作为全职父亲时的笨拙与尴尬。

他们曾经也是父亲的儿子,如今他们当上父亲的时候,这成了他们最不擅长的角色。

当年他们是如何做儿子的,又如何被自己的父亲调教,他们今天做父亲的经验与自己的成长经历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勾连,鲜有人知。

出生于1982年的张亮是5个爸爸中最年轻的,向《博客天下》谈及父亲时,张亮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小时候爸爸背着他,去很远的煤矿澡堂里洗澡,赶过去需要翻两座山,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

“在那儿我能玩好久,因为要去一次也不容易,我就在里边泡一两个小时。”张亮回忆。

这是一件让年幼的他能明显感受到什么叫幸福的事情,不只是能伏在爸爸背上,还有在天冷的时候,“在里边泡完澡出来特别舒服”。

张亮从小在北京房山的农村长大,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个全职家庭主妇。母亲为了补贴家用,常常在孩子们熟睡的时候出去装煤,“装一车煤15块钱”。

家庭的窘迫在张亮上初中的时候得到改善,父亲当上了煤老板,家里突然变得富有了。1995年、1996年那个时候,张亮每个月的零花钱就已经有三四千块钱了。他用来给同学买吃的、买玩具,“一买就买全班的那种”。

“我也是当过富二代的人。”不过,这种出手阔绰的日子只持续了两三年就因为父亲生病而不复存在。张亮父亲生病后,关掉了煤矿,家里没有了收入来源,曾经的积蓄也基本上给了医院。

为了让姐姐有机会继续上高中、考大学,初中毕业后张亮上了一个厨师学校,“学了不到一年就出去工作了”。

比张亮大3岁的田亮虽然出生在城市,但家境一样并不宽裕,母亲做过工厂车工和商场营业员,父亲是一名沉默寡言的汽车司机,全家人挤在一个不到12平米的小房间里。他的出生并不在计划之中,因为姐姐体弱多病,“基本上每次都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父母才决定再生一个。

田亮自称从小就爱哭,“主要是受不得委屈,接受训练之后我变得更爱哭了”。能一口气哭上数小时的女儿田雨橙很可能得了他的真传。

44岁的郭涛和儿子石头在小朋友中的地位一样,是5人中的“大哥”。“过去的回忆肯定是痛苦、不快乐要多一些。”他这样告诉《博客天下》。

出生于文艺家庭的他,小时候领教更多的是父亲的威严和“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父与子、长辈和晚辈,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是约束性特别强,好像也不会太多地去考虑到孩子的感受。”

他提及父亲要求他要用“您”而不是“你”来称呼自己。“我是你老子、我是你爸,你对你爸就得说‘您’,怎么说了这么多次就记不住呢?”郭涛还原父亲当时的话。

郭涛谈到了记忆里的父亲形象:“几乎没冲我笑过,也从来没表扬过我。在我的印象当中,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呀,还不懂事儿,还不成熟。我想可能他是反着说我,他是希望我能够长大一点儿,能够更懂事儿一点儿。”

相对而言,王岳伦的父亲可能是脾气较好的一个——这一点,他和父亲很像。

“我小时候比较调皮、好动,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老师就会找家长来开会。一般这种会都是爸爸去。只要我爸不告诉我妈,就会好一点。”接受《博客天下》采访时,王岳伦说。

在王岳伦眼里,父亲“严格中带着关怀”。小时候他在少年宫学画画,旁边有一个录像厅,总是连轴播放《猫和老鼠》。经不起诱惑,王岳伦就经常旷课跑去看。后来这件事被他父亲知道了。有一天,王岳伦在录像厅突然看到了父亲,他竟然在和自己一起看。

“那时候我就很害怕,怕受批评。然后我爸就问我: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个动画片啊?你知道这个动画片是怎么形成的吗?我说不知道。他说这都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你要是想画成这样,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王岳伦说,自那以后,他开始一点点“自发地去画画”。

除却画画,王岳伦记得小时候和父亲在一起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周末去看电影。他坐在父亲二八式自行车前面的单杠上,母亲坐在后面,“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看”。

虽然时隔多年,他仍清晰记得极大填充了他童年精神生活的那些电影名字——《星球大战》、《超人》、《末代皇帝》……他觉得那是父亲有意识要培养他对影像的兴趣。

5人中,林志颖是唯一一个从小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爸爸。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离异,之后他跟哥哥和弟弟一起随父亲生活。

2006年,林志颖和父亲林德雄一起做客《桃色蛋白质》。节目中,林德雄忆及小时候的林志颖,说他是家里几兄弟中最调皮的一个,吃一顿饭差不多要花两个小时,每次都是吃一口就跑,保姆只好拿着饭勺在后面追着喂。有时候人都泡到浴缸里了,一顿饭还没吃完。

几个兄弟里面,林志颖的牛仔裤也是最容易破的一个,因为他喜欢跪在地上“滑”。买新裤子时,哥哥、弟弟一般在家门口的地下商店就能搞定,唯独他非名牌不穿。有一次,林爸爸生气了,说“你不要那就算了,就穿个破的”。林志颖索性对抗到底,每天都穿着那条破裤子在家人面前晃荡来晃荡去。

“我翻脸他也翻脸,他这样子一个月,我忍了一个月,到时候还是我带他去买名牌。”微笑着讲述往事的林德雄当年的怒意已完全被岁月过滤。

2011年4月,林志颖父亲林德雄因心肌梗塞逝世。这给林志颖带来很大打击,他在微博上写道:“总有个错觉,以为他只是去旅行,直到手机再也不会响起他的来电显示,听不到熟悉的声音,才知道这一切是真的。”

父亲周年祭时,林志颖在微博上晒了一张父亲生前写给他的字条:“成功是给坚持到底的人,希望是给时刻积极的人,机会是给准备完全的人,使命是给愿意承担的人。”林志颖说他把字条贴在自己的电脑上,以时时刻刻督促自己。

全文刊发于2013年11月5日《博客天下》第142期。

文 | 卜昌炯 高诗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哪儿  哪儿词条  爸爸  爸爸词条  进化  进化词条  父亲  父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