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北京,除了签名预售自己的新书外,在朋友的引荐下,和一些投资人吃饭喝茶。
关于自己这个公众号是否应该融资的问题,交流了很多,从定位到需求,从商业模式到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一点,戳中我。
“如果你想追求的是线性增长,今年赚个200万,明年赚300万,后年赚500万,那小日子过得也挺好的了,就没必要融资了。”
“但是如果你希望是指数增长,过两年达到1000万,甚至是上亿的盘子,那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和打法了。”
在股权投资领域,追求线性增长是没有意义的,要的是未来的想象空间。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事业和职场,是不是也不该只追求线性爬升,而更应拥抱指数增长呢?
首先,追求指数增长是野心家的游戏
在朋友的餐厅吃饭,他的餐厅半年前拿了天使轮,现在投资人要求他抓紧时间开分店,做成规模,嫌他扩张的速度太慢。他吐槽说,当初拿投资人的钱可能是个错误,自己确实也想做大,但投资人希望你做的更大,搞得现在疲于奔命。
没有太大野心的,就尽量别拿投资人的钱。
所以投资公司很少会投资一家单独的餐馆,除非是那种迅速扩张规模化准备上市的。因为一家餐厅今天翻了几张台,收了多少钱,扣除多少人工和租金,现金流是稳定的,对资金并不饥渴;然而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营餐厅,营收和成本是基本固定的,一家一个月赚100万的餐厅,你不可能指望明年赚1000万。换句话说,未来是没什么想象空间的,而资本是贪婪的,追求最大化效益。没什么想象力标的,早期股权投资不会感兴趣,又不是做个人理财——一年8%的年化保本保息就能让普通用户尖叫和高潮。
甚至你现在不挣钱也是没有关系的,只要证明未来盈利的模式和想象空间,想小富即安的,就不要和资本玩了。
当年京东融资的时候要两百万,结果今日资本的徐新直接给了一千万,说刘强东你要的太少了。
其次,追求指数增长,已开始成为职场人标配
很多人舒服地躺在稳固的线性增长曲线里,而没有看到别人在指数级增长,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后了。
张泉灵希望创业者融资时说:我知道你现金流很好,不缺钱,但是如果你不拿投资人的钱,这笔钱就会给你的竞争对手,然后你的竞争对手就会花更多的钱来挖你的团队,买你的内容,甚至拿下你的公司。
万科这十来年埋头苦干,精耕细作,追求品质,追求管理,结果被玩资本、高负债、高杠杆的的宝能和恒大欺负了,这就是资本市场上最鲜活的例子。
那么,如何实现职场上的指数型增长呢?我有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权当参考。
打造自己能力的“单品爆款”
互联网营销有个思维,叫做“单品爆款”,品类不用太多,集中全部精力做到极致,就能脱颖而出。
作为自己唯一的单品,我们也需要集中有限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爆款”。
碎片化年代,我们的注意力极容易被诱惑、被分散,而一项核心技能,需要10000小时的训练。这一万小时你要分10年才完成,就是线性增长;而你专注了,就有可能指数增长。
那如何专注呢?
前天与和菜头分享了李笑来老师那句话——
生命中浪费生命、虚掷光阴、永陷贫困的三个大坑,就是:
莫名其妙地凑热闹;
心急火燎地随大流;
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其实每天吸引我们关注的大部分内容,只有情绪价值,没有观点价值,更没有干货价值。之前王宝强离婚的消息,诞生了多少篇10万+,撩起了我们多少无用的情绪,消费了我们多少的注意力——女人裤裆里的事,我们怎么就这么感兴趣呢?
信息匮乏和信息过载的本质是一样的,同样,选择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这是一个要做甄别做减法的年代,因为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专注一件事,布好一盘棋,做好一个闭环,才是在垂直领域做自己的单品爆款。
做那些让自己更值钱的事
说白了,就是现在做的事,当下可以没那么赚钱,但必须能让自己的未来更值钱。
为什么四大、4A等公司薪水不高经常加班,还是要去——是因为有大平台或大公司浸淫过的经历,每天和牛逼的人共事或过招,思维的视角,专业度是不一样的,磨砺个几年,出来后身价自然不同。
这年头,满大街都是伯乐,千里马稀罕;就像平台太多,优质内容太少,只要你是优质内容,你就是甲方,有充分议价权。
而另一些人,仗着这几年某些行业的市场行情好,赚了些钱,便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了,牛逼哄哄的。和他们聊天,感觉审美是穿阿玛尼的郭德纲,发个朋友圈只会让人产生下一秒就屏蔽的冲动,内容连碳水化合物都不如。米饭没有营养,至少还有能量。
这类人就属于目前赚了一些钱,但自己本身不值这些钱。政策一变,行业一转,就很有可能今年天堂、明年地狱了。按照金融的话语说,就是抗风险能力太差,泡沫太大,还不能保值增值,建议尽早抛售,不宜长期持有。
所以我不会建议年轻人白天上完班后,晚上去开个专车。不是说分享经济下赚点外快不好,而是因为开专车的附加价值太低,没有太多个人增值空间(除非你是想把妹或约炮之类),你把一晚上的时间,浪费在了一个附加值很低的事上,不值得。
就好像在餐厅端菜的年轻服务生,端出来的是饭菜,端进去的是青春。
没有任何歧视,这只是现实。如今在写字楼格子间的大多数小白领们,若自己没有成长的思考和焦虑,做着上级分派的任务,盯着月底的薪水,本质上,和端菜的服务生,没什么区别——除了形式上,貌似更体面些。
大多数人,就是被这所谓的优越感弄废了。
在自我指数级成长的道路上,优秀的人会更优秀,平庸的人会更平庸。两条线,离开了交叉点,就只会距离越来越远。
经常复盘
上周和青山资本的副总裁李倩老师一起吃了饭,李老师在风投界也是颇有名气,之前的创业者,如今的投资人,她就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力”心得:
“每个月我都会复盘,自己这个月和上个月比,思考的深度,对世界、对行业的认知,有没有提升一些,如果没有,那就说明时间被浪费了,要调整自己忙碌的方向。”
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做些战略上的努力,而不是战术层面的付出。不能自我增值的辛苦,统称“假辛苦”,而假辛苦只会换来一场自摸的高潮,自己爽了,别人无感。
写了那么多,最后用一个俗套的例子收尾吧。
两个乞丐在比划说,我要是当上了皇帝,我要饭时候的那个碗,必须是纯金的。
我们何尝不在用职场上的乞丐思维。卖自己的时间换固定薪水的思路,终究是小农经济的格局。年薪没有达到百万级别的,你目前的薪水,和时间成本比起来,终究还是便宜。
所以,对于未来,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大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