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一个人读什么书,大抵能反映其在某个阶段里的思考与关注;一个人向别人荐书,更是能透过所荐之书折射出荐书人的所思所想。普通人如此,大国总理亦是如此。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向某地官员推荐一本书,名为《大繁荣》。该书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新华都商学院院长埃德蒙德·费尔普斯。
《大繁荣》一书有个副标题,大意是:大众(草根)创新如何带来就业、挑战与变化。据此标题可知,这本书主要谈大众(草根)的创业、创新等问题。
在作者看来,现代经济的活力之源,就在这里。尽管划时代的那些创新往往是由超出众人的、杰出的思想家所带来,但绝大多数的创新或改良则是在普通人中产生。
李克强向地方官员推荐此书,至少说明他认同作者的观点。在最近的许多演讲中,他频频提及万众创业、草根创业等说法。从一两年来推出的各种改革来看,他显然看重来自市场自身的动力。从所谓的“克强经济学”到简政放权,再到不断推出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这里边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
大众创业与创新带来“大繁荣”,其实不算新鲜。当年的温州(不是后来热衷于炒楼炒房的那个温州),便是一个例子。无数有文化、没文化的人都涌入创业的洪流中,很多人成功了。于是温州经济充满了活力。许多人的创业并不精致,草莽且粗糙,但这并不影响经济的活力。美国的硅谷是另一个例子,那里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
李克强对大众创业有期许,是今天中国经济的大背景所决定的。中国不能总是做“加工厂”,需要结构改革及发展方式转型,要走向一种“新常态”经济。国内目前流行“新常态”这个词。费尔普斯也喜欢讲“新常态”经济——在他看来,“新常态”经济超出“常态”之处,就在于有本地创新,这才算是好的经济。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创业。对于绝大多数经济体而言,不去创新、创业,注定难有前途。中国社会走到今天,同样面临着这个现实。创新问题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创新的意愿;二是创新的能力;三是创新的社会环境。
创新、创业的意愿关乎企业家精神。不要以为企业家精神只是大老板的事,每个想做点事情的人都需要这种精神。能力则跟个体相关,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能力,适合做不同的事业。比较起来,创新的社会环境问题显得更为公共一些。
我一直很乐意推销管理学家德鲁克关于“企业家社会”的理念。德鲁克眼里的“企业家社会”,是克服福利社会之弊的一种社会生态,是社会资源大量流向创业者、创富者、创新者的社会,是能够为创新力量提供自由和空间的社会。看起来,德鲁克的思考与菲尔普斯有相通之处。那些欲看《大繁荣》的人,倒也不妨再去读读德鲁克。
创新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到创新的广度与深度。说白了,一个好的创新环境需要讲规则,不能是潜规则盛行,这就得讲法治。同时,政府“有形之手”不能乱伸 ——本届政府一直在推简政放权,道理即在于此。
另外,在税收等政策方面,政府要有“放水养鱼”的胸怀,绝不能“涸泽而渔”。草根经济的活力,将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迸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