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小说的主人公系列里,韦小宝是压轴登场而又令人倍感亲切的人物。他来自民间,武功平平,却能靠智慧闯过无数的难关,乃至于立下千秋之功业。同时,韦小宝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文学形象,他人小鬼大,机变狡猾,为达目的有时不择手段,却能逢凶化吉,屡创佳绩,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妙用。“曲终收拨当心画”,长于谱写浪漫的金庸为什么会以《鹿鼎记》这样一部作品封笔?如何看待韦小宝及书中三教九流的不同命运?如果说《鹿鼎记》代表着武侠小说抵达了更进一层的艺术境界,它究竟高超在何处?
小说之所以让人读起来过瘾,往往是因为它映照着现实人生的复杂深邃。困惑能助人思考,且让我们共同来体味《鹿鼎记》的艺术魅力。
英雄·江湖·我是谁
《鹿鼎记》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幽默小说。尽管《鹿鼎记》主题是严肃的,但它的表现方式很轻松。细想一下,往往是人物与情节的错位令我们发笑。本来该做甲事,里面却掺杂了乙事,本来是A感情,里面却掺杂了B感情。韦小宝的可笑之处,经常就体现在这里。这样的幽默手笔,也帮助读者很顺畅地融入小说的艺术之中,增加了主人公的亲切感。
当故事展开到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时候,有一些疑问就会伴随着笑声自然而然地跳到我们的脑海里。比如,韦小宝他到底算不算一个小流氓?金庸先生说韦小宝重视义气,是好的品德。我们看韦小宝在救助沐王府的人,救助天地会的人,他讲义气。但是他这个义气跟一般人讲的不一样,不是义薄云天的那个义气,他的讲义气里包括着为一般人所不齿的手段。他为救方怡、为救沐剑屏,表现得很讲义气;但看他是怎么对待那个刘一舟的,就因为他吃刘一舟的醋,人家是方怡的男朋友,所以他就反复地让人家吃苦头。而且,随着情节层层推进,结果发现关很多所谓的英雄好汉,都做不到真正的讲义气,反而是韦小宝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正是透过小说的艺术视角,我们才发现了所谓英雄好汉身上的问题。
我们取《鹿鼎记》中典型的英雄人物,做一回分析对比。像洪安通和陈近南,这两个人都与韦小宝有密切关系,且有不少相近之处。第一,两个人都武功奇高,在小说中都是很难遇到敌手的绝顶高手,很难设想如果他们两个交手,结局将会如何。第二,这两个人都智勇双全,阅历丰富,不是一介武夫或一介莽夫,比如他们看韦小宝,一眼就看到韦小宝的骨子里去,一眼就能看到韦小宝不学无术、油滑、贪生怕死等等特点。第三,他们又都有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各自领导着庞大的武侠组织,洪教主的神龙教人才济济,陈近南更是领导着天地会。这两个人不同就在于,小说分别把他们塑造成一个正面形象和一个反面形象。洪安通这个人,武功、智慧、领导能力兼备,可惜他走的不是正路。那么陈近南呢?陈近南走的是正路,天下英雄所应该走的正路。他为了救民于水火,为了反清复明,当了天地会的首领。可是他这个大英雄,却活得那般的窝囊。他在台湾内部被奸党所排挤,在江湖上施展不开手脚,可谓左右不得力,上下无空间,简直是活在夹缝之中。纵然大家都知道陈近南武功高,有领导能力,可是他干了什么事情呢?他的功业还赶不上他徒弟韦小宝的一半!所以这样的对比就让我们深深地思索:英雄何以成为英雄?英雄如何能够建功立业?纯粹地当坏人肯定没有好下场,那么纯粹地当好人行吗?
陈近南临终时刻,曾与爱徒韦小宝有这样一番深情对话。韦小宝说,师傅啊,你教给我的武功,我一直没有好好练啊,对不起师傅。陈近南说,人关键是做一个好人,武功练不练倒不打紧。这个话绝对真诚,也很感人——武功练不练不太重要,关键是要做一个好人,但是我们不禁要想,人光做一个好人够吗?在这个充满了阴谋、排挤、陷阱的世界上,光做一个好人可能不仅把自己害了,可能把许许多多跟自己有关系的好人都给害了,陈近南自己不就是一个事例吗?所以正是在洪安通和陈近南,这一正一反两大英雄的衬托下,我们才觉得韦小宝的生活方式可能自有他的一番价值。
金庸先生以最现实的方式或者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生机勃勃跃动着的“江湖”,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什么是“江湖”?是“长江和洞庭湖”吗?外语中有对应的概念吗?显然我们不能把“江湖”翻译成外语,它是一个纯粹的汉语词。只有中国人才有“江湖”这种意识和思想,能够“望文生义”,看见“江湖”这两个字,并不会就想到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上。韦小宝表面上生活在一个很发达的社会体制中,可是这个体制我们怎么看怎么像“江湖”。韦小宝一面是康熙眼前的大红人,身居高位的重臣;另一面他又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里面的香主,而这两个组织是敌对的。如果把《鹿鼎记》翻译成外文的话,不知外国朋友会怎么理解这样的环境?
金庸先生不是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来写人、写事或写团体组织的,他的小说艺术高明在这里,也好在这里。读了《鹿鼎记》,我们觉得康熙好像是好人,天地会也是好人,沐王府也是好人,好人身上都有缺点;坏人呢,他也值得同情,值得可怜,甚至坏人身上也有能够打动我们的东西。这恰恰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性。这就会使我们想,人有的时候应该舍小义保大义。但哪个是大哪个是小,我们真的能分得清吗?一般读者总以为小说中的江湖离我们很遥远,好像在我们熟悉的社会组织之外另有一个江湖,其实并不是这样。江湖在哪里?我们中国人说的江湖,其实就是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如果说得更干脆一点的话,社会就是江湖。人们常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等等,都表现出了人在江湖中的无奈。自始至终都能做到分清大义与小义,是并不容易的。
韦小宝见了清朝的两任皇帝——康熙和顺治,皇族还包括建宁公主。明朝的长平公主也就是后来的九难,韦小宝也认识。金庸先生这样的艺术构思,巧就巧在,他通过一个出身扬州市井的小混混的眼睛,来看明清两大皇族人物的命运。不是通过穿越或戏说的方式来乱编故事,而是把历史还原到现实生活之中加以品味,这才凸显了小说艺术的真正功力。在韦小宝眼中一看,皇帝原来并不是什么好职业。古往今来有很多人都有帝王梦,动不动便想称帝。其实他们不知道,皇帝是一个高风险职业,当不好不但自己倒霉,整个家族都要遭殃。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并不是崇祯自己不想当好皇帝,他年轻时候就励精图治,企图治理好国家,问题是他的整个团队都不行,从里到外都烂掉了。这时候我们平民百姓反过来要同情这个皇上了。顺治决心放弃皇位出家,韦小宝陪着康熙去找他。顺治嘱咐康熙,怎样才能做一个好皇帝,他说了四个字——“永不加赋”。不给老百姓增加赋税的负担,也许放在现代社会并不那么合适。因为跟农业社会不一样,我们现在是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国家需要通过税收搞建设。我们今天应该这样理解,应该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制度。可惜在农业社会,大多数皇帝都做不到不轻易给老百姓增加税收,做不成好皇帝,所以最后往往要落到崇祯这样的下场。
《鹿鼎记》里的康熙和韦小宝身世迥别,其实内心都非常渴望成为对方。康熙对韦小宝说,自从你认出朕的那一天起,小玄子就死了。他多么想和韦小宝一样自由呀,可是他当了皇帝就不自由了。韦小宝也想当皇帝,可他当不上。小玄子和小桂子仿佛是一个人,他们俩每个人做的事都是在替对方做。康熙和韦小宝其实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韦小宝每做成一件事,康熙就知道这件事我也能做,要是我做会做得更好,当年打架你是打不过我的。他们俩也一直都有心灵感应,韦小宝一逃,康熙神经很敏感,马上就感觉到了,赶紧抓他回来。
最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韦小宝还是走了,正所谓曲终人散。文学作品最喜欢的两种结局,一个是死,一个是走,而金庸先生似乎偏爱后者,他的小说结局很多都是走。社会太复杂了,即使是康熙和韦小宝这样心心相通的兄弟,也不能永生永世在一起,离开了可能反而更好。离开之后,他们才在心里惦记着呼唤着,苦苦追寻起“我是谁”的问题。那么韦小宝到底是谁呢?小说的最后,韦小宝回到了丽春院,问他的母亲说,当初你都接过什么客人啊?我爹到底是谁啊?我爹有没有可能是别的民族的人啊?韦春花说,你母亲年轻的时候很漂亮,很多客人都来过,有蒙古族的、藏族的、回族的,总之很多族。韦小宝一听吓坏了,他说,啊,那有没有洋鬼子?结果韦春花很生气,她说,你当你妈妈是什么人,洋鬼子你妈妈也接吗?韦春花是有民族气节的妓女,洋鬼子是不接的,只接待中华民族的成员。这样的结尾虽然很搞笑,但是它却隐含着一个很严肃的话题——就是韦小宝他不一定是汉族人,他可能是回族、藏族、蒙古族,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各民族每一个民族的成员他都可能是。那么我们就得出一个结论:韦小宝是中华民族的小宝贝,他可能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是你,是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后代。
艳福·佛缘 ·儿女情
很多人都羡慕韦小宝艳福何其深,说起他和七位夫人的故事,的确是《鹿鼎记》非常吸引人的一个焦点。这七位夫人放在一起看挺光彩照人的,单独看这七个女子好像也还各有情趣,可是若从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中推选七个女子,估计她们就全都不能入选了,和人一比就比下去了。沐剑屏这个小姑娘,虽说她是韦小宝的太太,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小丫鬟的角色。她的师姐方怡非常美貌,曾经让韦小宝神魂颠倒了一阵子,但恰恰是她让韦小宝吃了苦头上了当,倒是有算计和深度的一个角色。曾柔更不引人注目,开始时还令读者有点兴致,越往后越没有性格,仿佛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韦小宝就只剩下跟着韦小宝了。阿珂的形象则是在韦小宝不断追她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韦小宝觉得她是天下第一美人,一见钟情就爱上她了;可掩卷深思,阿珂漂亮是漂亮,却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就好像是墙上挂着的画,摘下它并不影响整面墙的构成。
反而是建宁公主比较有性格。读者可能不怎么喜欢她,觉得她有点变态,而她的身份却很高贵。这样的建宁公主是金庸先生的虚构,历史上的建宁公主并不是这样的形象。人们想象中的公主一般都是年轻、美貌而娇柔的,仿佛一切用来形容女性的好词加起来便等于公主。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无论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公主都不见得是美貌,也不见得温柔。因为公主和大多数人是不一样的,她是在一个无竞争的环境中长大的,她的各项素质都不可能是最优秀的。公主的妈妈可能漂亮,但是她的爸爸却不一定,而且往往都是凶恶之辈,所以她的遗传密码恐怕也有问题。那么从这个角度体会,建宁公主就写得很现实。王公贵族常出变态人士,这个建宁公主就不仅是一个施虐狂,她还是一个受虐狂,而她这样的人又遇到了韦小宝,于是就演出了几场好戏。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这么一个女孩,她会不招人待见,但是作为文学形象,建宁公主却很成功地立住了。
更有性格以致所有人都会喜欢的人物则是双儿,她本来是庄三奶奶的一个贴身丫鬟。韦小宝因为手刃鳌拜,得到了庄家鬼屋上下一致的拥戴,庄三奶奶就决定把双儿当作重礼送给他。单看双儿这个女孩子的确很可爱,她不仅听话温柔,而且身怀绝技,但问题就在于她太完美了,所有好处都凑在她一个人身上了,说得尖锐一点,她简直就是韦小宝的一个万能女奴。武功高强,又俯首帖耳,赴汤蹈火,且生死不惧,既是丈夫的贴身保镖也是丈夫的小保姆——倘若古代社会可能有这样的男女关系,那么作为现代人,我们对此应该如何评价?你希望你的配偶是这样的吗?双儿过于完美的形象,恐怕只是现代男性可怜的白日梦。
韦小宝不仅邂逅了很多美女,他还遍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读者跟着主人公的脚步,从南方旅游到北方,从西部旅游到东部,有如身临其境。这样的阅读是非常过瘾的,所以我们也未尝不可总结说,金庸小说的艺术魅力也来自于这种旅游小说的特点。进一步想,在不同自然背景的艺术渲染下,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发展才愈发显得有戏剧性。韦小宝被方怡骗到一个叫做神仙岛的偏远之地,到了之后才发现有大机关大奥妙,这个岛其实是神龙教的地盘。我们不妨把《射雕英雄传》中黄老邪住的桃花岛和《鹿鼎记》里这个神龙岛作个比较。桃花岛上的情形是真正的自由自在,没有人的组织,“万类霜天竞自由”。神龙岛可不是世外桃源,它上面的人都是又政治目的而高度组织起来的。洪教主和他手下的如云猛将,都在图谋那部《四十二章经》。韦小宝使出浑身解数才从这里逃脱。他靠自己的聪明博得了洪教主和教主夫人对他的喜欢,洪教主教了他英雄三招,教主夫人苏荃则教了他美人三招,都很适合韦小宝。武功强未必就是大英雄,关键看真干了什么。相比之下,洪教主这个形象就高大不起来,而苏荃倒是有几分可爱,她是成熟美妇的代表,和韦小宝之前遇到的女孩子不一样。虽说韦小宝是在风化场所长大的,但见过了洪夫人这样的女士之后,他才成为一个男人。用水果来比喻,苏荃很像是火龙果,外表看上去比较艳丽,里面又是非常温柔甜美的。所以,神龙岛也是韦小宝游历过程中的必经之岛,使他完成了成熟的蜕变。就好像电脑游戏中要过关,闯过了神龙岛上充满了阴谋、暴力与不测风云这样的关卡之后,韦小宝才和康熙一样,真正成为一条龙了。所以韦小宝才得以率领着七个夫人,建立了只有他一个男性的王国。中国不是有一个神话叫做“八仙过海”吗?神话里的八仙过海是七个男的领着一个女的,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韦小宝他是反八仙过海——一个男的领着七个女的,他是头儿,别人都围着他转。通吃岛上的悠悠岁月,只有韦小宝一个人在那里仙福永享。
金庸先生笔下的韦小宝不仅有女人缘,还很有佛缘。我们不禁要怀疑,韦小宝有佛缘吗?他也能当和尚?韦小宝不只自己去了五台山、少林寺同和尚混在一起,他还带着女保镖双儿,如果实在混不进去了就把她藏在山下,这样的情节实在有些好笑。我们可以深刻地想一想,和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们的第一感觉是韦小宝不能当和尚?说韦小宝这个家伙贪财好色,但贪财好色就不能当和尚吗?就算韦小宝有一千个、一万个缺点,可他有一个好处——他比较真诚,特别是他有一颗平常心。中国式佛教讲的不就是平常心吗?禅宗里有这样的公案:有人问,如何是佛?禅师答,吃饭睡觉便是佛。有人又追问一句,吃饭睡觉怎么是佛呢?我天天吃饭、天天睡觉,怎么也没成佛啊?答曰,因为你每天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这个回答是非常深刻的,大多数人其实是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的,并没有一个真的心去贴近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环境、空间、对象,而韦小宝恰恰是贴近他的生活对象的,他贪财是真的贪财,他好色是真的好色。比如阿珂对韦小宝无情无义,甚至恨之入骨,但韦小宝对阿珂不然,他真是死缠烂打、穷追不舍。比如他英雄假救美,让郑克爽出丑,还搞了一个高老庄招亲。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最后我们会很搞笑地发现,韦小宝居然成功了。与此相映成趣的是,韦小宝不喜欢建宁公主,可是建宁公主死活要追韦小宝,她对韦小宝也是死缠烂打,最后也终于成为韦小宝众多妻妾当中的一个。借用民间俗语作比,其实生活中很多“天鹅肉”都让“癞蛤蟆”给吃了。“天鹅肉”为什么会给“癞蛤蟆”吃掉呢?是“天鹅”表现不好,还是“癞蛤蟆”表现太好?那么应该吃“天鹅肉”的,为什么没有吃到?我们才会发现,这里面包含着一些男女之间感情的真正秘密。我们并不是提倡对什么事情都要不择手段,而是要从韦小宝身上获得一些人生的启迪——那就是人活着要有一些担待,有一份沉重,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韦小宝的穷追猛打里恰好有那样一种歪打正着的佛教精神。金庸是钻研佛经的,他的小说中弥漫着很多佛教的思想,《鹿鼎记》就是一本很好的佛教入门书。
有的读者也许会说,韦小宝这么有福气,是因为金庸先生虚构得好。那么我们也可以来看看,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金庸先生是如何刻画,呈现他们的风貌的。《鹿鼎记》这部作品英雄众多、豪杰成群,不知道这样一个人算得不算得英雄?这个人就是吴三桂。吴三桂本来是大明朝山海关总兵,担任国家北部边防的总司令,身兼国家重任。可是就在明朝最后的时段里,由于李自成打进北京,据说是夺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到底是李自成夺的,还是李自成部下刘宗敏,或者是另外的人夺的,也有不一样的记载——反正是吴三桂一怒之下,就投奔了山海关外的满清,然后借着满清的兵打回北京,推翻了刚刚建立不久的李自成政权。他等于是引狼入室、为虎作伥,帮助满清取得了大明的天下,一直打到云南,被封为平西王。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一个历史情境之下,他当然是当之无愧的汉奸。因为没有他的帮助,满清不可能如此顺利的入关,一个一百万人口的民族,打败了一个一亿人口的大国,做了这个一亿人口大国的主人,这里面吴三桂是起了巨大作用的。金庸笔下的吴三桂,虽然老谋深算、沉着稳重,但有也他内心的矛盾、痛苦。比如说他的儿子,明明被建宁公主和韦小宝给坑害了,但是他要忍辱负重,为了将来有一天要造反起义。以往很多人都对吴三桂有过这样那样的评价,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写他,比如清朝吴伟业的《圆圆曲》。其实对吴三桂写得最好的,就是金庸先生的这部《鹿鼎记》。在这部书中,真正写出了为什么“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从吴三桂身上我们有时候会去想,人,在个人私利和国家大义之间,究竟如何选择?吴三桂到底算忠还是算奸?用什么去衡量,用什么去评价呢?我们或许可以这样判断:一个人他造反也好,归顺也罢,关键是看他为了谁,是为了天下苍生百姓,还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哪怕只是为了个人的爱情。无论这个爱情有多么高尚,如果为了个人的爱情损害了天下苍生的利益,那么这个爱情就已经不那么纯洁了,它可能已经被玷污了。
我们再来谈谈《鹿鼎记》里的母子情。有没有人读它读哭过?《鹿鼎记》能让我们笑,这并不奇怪,读得笑说明你是一个合格的读者,不见得是一个优秀的读者。如果有谁能够为之伤心、落泪,那才是真的有文学细胞。我们知道韦小宝出身妓院,最被人看不起了,他的母亲是个妓女。韦小宝连自己父亲是谁都不知道。他母亲姓韦,他也就跟着母亲姓了韦,这样的一个孩子他有什么母子情啊?用一般的社会标准评价,这样的母亲不是个好母亲,这样的儿子可能也不是个好儿子。但是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却发现,韦小宝虽然不是忠臣,但他是孝子。韦小宝衣锦还乡之时,他和韦春花之间仍然保持着一种非常亲密的普通的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是很感人的。韦春花离老远看见一个身形像是她的儿子,过去揪着耳朵把他揪到房里,说小王八蛋你怎么又偷吃偷喝偷看?她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要心疼着她的儿子,惦记着偷一壶酒或偷一碟肉来给她的儿子吃,这时韦小宝山珍海味都吃过了,但这是他母亲给他的。一个粗笨女人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之间的这种关系恰恰非常感人,这就是普通劳动人民之间的母子亲情,讲起来并不那么惊天动地,像母亲捐肾给儿子或儿子捐肾给母亲那样,令人唏嘘不已。可如果需要的话,我们相信他们都是做得出来的。这样的母亲可能没有什么文化,艺术修养也不高,不能给儿子很好的教育,但是她做到了人性中最基本的那条线上母子之间应该做的。所以写韦小宝和他的母亲之间这样的母子情,能够达到如此深度,我们不能不感叹金庸先生这支笔,真是一只如椽大笔。
武·侠·人
《鹿鼎记》所写的武打场面都是非常精彩的,可是“武”这个因素在整部小说里却仿佛并不突出。从茅十八这样的三流角色写起,小说中诸多武林高手——海公公、假太后、陈近南、神龙教洪教主——个个虎虎生威,各种神奇武功又组合出对打、群打、罗汉大阵,那种目不暇接的程度,连影视作品的特效制作也不定能完全表现出来。但是单纯写“武”就容易被批评为弘扬暴力,好像武侠小说除了打架就没别的了。金庸作品都不落此窠臼,《鹿鼎记》亦然。在“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前十余部作品,无一不有“侠”胜于“武”之意,然而到了《鹿鼎记》,金庸却连“侠”也要颠覆。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小说中写武有反武,写侠有反侠,写什么就有反什么的。比如那个胖头陀,他不胖他很瘦,而瘦头陀他反而很胖。皇帝不像皇帝,皇宫不像皇宫,妓院不像妓院,皇后也是假的。每一个里边都包含着一个他的对立面,矛盾中自然有否定自己的因素,这是很符合辩证法的。这就让我们想起西方的一部著名小说——塞万提斯写的《堂吉诃德》。《堂吉诃德》在西方小说史上的伟大地位,就在于它是一部反骑士小说。它表面上写的好像是一个骑士,但是它真正地终结了西方的骑士文学。《鹿鼎记》在中国武侠小说中也具有这样的地位,它是武侠小说,同时又包含着反武侠因素。
生活中比武打更重要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倘若“武”和“侠”代表着世间充满热与光的纯阳能量,并不是非此即冰冷黑暗的荒凉极地,正是阴阳交合才有了“人”,万物流转才有了“情”。如果你只注意到小说中的武打,而忽视里面的侠义,忽视里面的人情,那才是真正的买椟还珠。写“武”写“侠”更写出现实中的“人”,这才《鹿鼎记》傲视群雄的一个原因。
后来韦小宝带着七个夫人一路风光回到丽春院,两个小儿子也像他小时候那样,一有机会就钻到热闹之处——书场和赌场里面去。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会莞尔一笑。《鹿鼎记》以说书的声音开始,也以此结尾。韦小宝就是在这样的地方长大的,在长年累月的听书听戏之间,在赌场与人的勾心斗角之中,练得了一身本事,他的智商很高。我们可以说,韦小宝没上过学、没知识、没文化,但他却有能耐、有才华、比上过学的人还能干,他上的是最为广博的社会大学。其实我们中国古代大多数劳动人民都没有很高的学历文凭,社会也不要求这个,只要求有一技之长,能够养家糊口,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就行了。韦小宝不仅能够自己游刃有余地黑白两道通吃,一直爬到高位,还能国家处理大事,甚至一路处理到俄罗斯去了,成为名垂青史的人物。所以在韦小宝身上,金庸又颠覆了所谓武林秘籍的问题。只要读了一本什么书,就能从中找到人生或专业的诀窍,直到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迷信。其实虽然有些书很重要,但人并不是只读了这些书就能够应付万事万物,像嫦娥那样一步升天。最重要的是在普普通通的人生细节中,启发自己、开悟自己、获得一种人生的“活”的源泉。韦小宝恰恰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