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agershare:一般来讲,凭常识就能识破谣言,可是“9成”都是食品人生安全的话,那么,恐怕常识在这里,是没有的了。
1月13日消息,近日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出具了一份调查报告称,位居微信朋友圈谣言榜首的主要是以下五类内容: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疾病、防骗、健康养生。据了解,研究人员通过对2014年11月3日至当年12月17日微信中被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488篇文章进行分析,发现以下五类主题谣言数量最多:人身安全(228篇)、食品安全(228篇)、疾病(169篇)、防骗(85篇)、健康养生(100篇)。
其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谣言”不但数量较多,且常常与人身安全和疾病共同出现,是最常见的谣言之一。
研究人员指出,常见的“涉谣”食品类别主要有零食小吃、肉制品、果蔬及转基因食品,其中多数食物跟人们日常饮食密切相关。食物越常见,相关的谣言越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担忧。
中大研究团队一位负责人表示。“食品安全就是与公众心理距离特别近的一类议题,再加上食品又往往和人身安全、疾病养生关联在一起,更易被关注和传播,这也是为什么食品类谣言始终’野火烧不尽’,年年月月有翻新的原因。”(阿茹汗)
食品类谣言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方法一: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的原料
肉制品的谣言常常通过描述令人作呕的加工环境、带病的牲畜源、寄生虫、添加剂等加工环节乱象来引发公众的恐惧情绪。
方法二:不当的食用习惯将引发严重疾病
水果蔬菜类谣言最常使用的造谣方法就是“食物相克”及夸大不当食用方式引发的严重疾病。
如《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错可能致命!》一文列举了10种常见蔬果不能食用的部位,其中就包括土豆皮和韭菜叶等日常食用的蔬果部位。
方法三:夸大某些食品的保健养生效果
这种造谣方式迎合人们急于寻求健康良方的心理,把普通食物包装成具有强大保健功效的食品。
如《妇女生孩子在坐月子时落下的所有病根都能根治的偏方》及《每天仅一勺!一个月打通血栓!还你干净通畅的血管!后悔知道得太晚了!》
方法四:在标题打上“死亡”“疾病”等关键词
这些食品安全类的谣言往往在标题上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镇安凉皮出大事了》《这是世界上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太可怕了,晚餐决不敢贪吃了!》
食品相关的谣言常常会与疾病相关,标题多带有“可怕”“恐怖”“致命”等唤起恐惧的词语,来激发读者的死亡恐惧情绪。
方法五:通过以成功人士为目标群体的公众号进行传播
这些食品类谣言把目标群体定为成功人士,利用他们在事业成功后更注重健康的心理,以宣扬食品安全为爆点,散布食品安全威胁谣言。
如:《××富翁俱乐部:近期的猪肉还是不要吃了【转】》《全球××富翁俱乐部:不要再买这个菜了!因为它100%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