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初源于傅佩荣先生在台湾大学的教材,打5分的哲学入门著作之一,这本书最棒的地方是把外人看来枯燥的理论,进行简洁清晰的表达,就象本书封皮上所说是最佳通识本教材,本书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荒谬之超越」等普遍的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能」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看完这本书能对东西哲学有个系统性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哲学方面的初步框架,然后再进一步进行深入。另一点我对这本书中的部分观点和理论并不认可,但里面所讲述的方式非常的好,把空洞的理论跟信念、人生联系在一起。
他的阅读推荐:
“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
一、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
二、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应该就是哲学。
活着,是一回事;但要活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
文件格式:MMAP 制作软件:MindManage
点击下面的图片,查看全书内容:
注意:这个图比较大,没办法直接导出全图,建议下载源文件,在本地上查看。
网盘下载:数据银行 微盘
书评1:读《哲学与人生》(1)我们应该如何阅读
出处:http://book.douban.com/review/2956253/
如果一个铁杆球迷说他的偶像是贝克汉姆,人们就会怀疑他是否真的热爱足球;同样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如果看于单和傅佩荣这种学术超男超女,连他自己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了。平时对这些书都不屑一顾,那时候很多人批于丹,骂她曲解孔子,其实人家只是通俗讲孔子,就像妈妈给学前的儿童讲故事一样,那些认真的人大多是在哲学的书堆里无人问津又闷得发慌,难得有个机会蜀犬吠日自然咬定青山不放松,什么《十博士批于丹》只要想想书名我就想笑,于丹老师何许人也,一百个博士也未必能批得了他一条,如果真的能批一条又何须十博士。但是这种书我是从来不读的,就像中文系的学生不看名著删减版,自己有能力吃饭,何必要别人喂饭?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就看到了这本《哲学与人生》。
狐狸的悲哀
怀特海说,一定要等到你课本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
读哲学之前,我一直都以为读完哲学我就什么都可以想明白了,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我义无反顾的转入了哲学系,从柏拉图一直读到海德格尔,从孔子一直读到王阳明。后来我被哲学系清理门户的时候当滥竽充数的赶出了校门,我发现世上依然有那么多的事情我无法理解,人生各种选择我总是犹豫不前,甚至读哲学前的勇气、冲劲也在“他人就是地狱”、“物自体”等等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判断下消磨得一干二净,只有畏首畏尾,鼠目寸光,甚至我失去了生活的激情,“那有什么爱情,压根就是生殖冲动”,“一代过去了,一代又来,唯一不变的是大地”……毕业的时候,我把所有的哲学书都锁在一个箱子里,全部封存起来,狠狠的说,你们去死,我以后都不要你们了。这一年来,虽然也杂七杂八的看了很多书,经济、文学、历史、人类学,总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也有一种“美则美矣,但不尽善”的感觉,终于我喜欢的还是哲学。然而,这个时候当我再回想自己大学学了什么的时候突然觉得以前种种信誓旦旦的东西突然像露水一样蒸发掉了,哲学史上一条条线索、一个个命题、一道道论证,一堆堆系统都那么陌生,我只剩下几个路人皆知的概念。这就是我学到的?
伯林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学者的寓言: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只知道一件。读书的时候我就一直是一只狐狸,我不停的收集各种理论,记忆在脑中,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种种的理论究竟是为何而产生这一件事。所以我什么都没学到,当课本丢掉,笔记烧掉,狐狸一无所有,只有刺猬,他学到了一件事,他收集所有资料都是为了这一件事。真正做学问的方法应当先做一只刺猬,然后进化成狐狸,最后进化为一只新的刺猬,我的悲哀在于,我一直都在做狐狸,却忘记了做狐狸的意义是什么。
以前做狐狸的时候,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弄清楚作者的意思,然后记住,所以很多时候觉得自己举步维艰,有时候简直到了邯郸学步的困境,这是因为文本的作者与自己有着文化、语言、思维、经历等等种种差异,而且文本甚至也未必能够讲清楚作者所要讲的,所谓言不达意之谓也,因此一味追求作者原意注定是失败的,读者与作者之间永远有着康德的那种绝对的隔阂。读傅先生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它未必是一本让人阅读的真理,书中很多论点我读的时候都是从鼻子里发出声音,但是它生动的讲述了学问是如何做的,它产生于一个信念,与其说信念不如说是胡塞尔笔下的本质直观——它不是产生于逻辑的推理,它不需要证据,需要证据的是知识不是信念。当你产生了这个信念之后,就要用行动甚至是生命来证明。说得有点玄,本来应该举个例子但是我还是罢了。傅先生讲西方哲学的时候我感觉基本就是以中学为体,讲的全部是知行合一;讲中国哲学的时候却又全是西哲的气味,讲的是概念、体系,但是他又头头是道。
==============================================
全书可以分为四部分,一是意义,学习哲学的意义;二是方法,哲学思考的方法;三是,人生在西方哲学中的意义,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四是,人生在中国哲学中的意义,主要讲儒家和道家;或者还可以归纳出令一部分,讲的是艺术、神话、悲剧、宗教,这些是人生完美的途径。
这本书可以讲的东西太多了,今晚先写方法,我们如何阅读。
一部哲学史就是一部杯具史,讲的就是哲学如何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丧地割城,从开始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学科一直发展到只能讲方法论的,关于思的思的学科当然还有一点伦理学。这个道理我早就知道,但是也是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才真正明晰起来,现代哲学的现象学、诠释学它们的目标很重要是建立一种思考的规则,我以前一直把它们当做知识来阅读,不曾想过它们居然可以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武器-。-
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傅先生在书中提出了几个what。
1.what did it say?
2.what would it say?
3.what could it say?
4.what should it say?
一直觉得台湾人写书都有分类随意的毛病,高明也傅先生也逃不出这个窠臼,当然可能我是理解不了他的高明。但是前面说过,做学术先要有一个信念,然后才是论证。关于如何阅读,我的信念就是:
1.what did it say?
2.what would it say?
3.what should it say?
what did it say要求我们能够说出书里究竟讲了什么,这也是我们从小学一直接受的归纳段意的训练。这种方法曾经备受诟病,我曾经也加入讨伐队伍之中,但是事实证明我当时太年轻,目前人类还没有发明出比这个更有效的阅读方法。如果一个人读书时,你问他读了什么,这个人大概是答不上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迷失在文字的海洋之中,如果一个人能够读一段就归纳一下段意,能够观察一下作者写作的逻辑——是总分,还是分总?——那么他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觉会大大不同,更加不会产生厌读的情绪。如果能把这种段意写出来,做成一个提纲就更加完美了,因为脑中的东西大多空中楼阁,不经过写作把它构造出来很快就会倒塌。
what would it say?这个要求就更高了,你要透过字里行间阅读作者真正想讲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者都很少会直白的表现出来,他们将他们的思想小心翼翼的收藏着,仅友邻可见。如何解读作者的思想就要借用诠释学的成果。我对诠释学认识不多,这里讲的也是从傅先生牙慧里捡来的。对文本的诠释有三种路径1.传统;2。个人;3.文本。我们应尽量从文本的角度来阅读,也就是用作者的观点来解释作者,听起来很无聊的一句话,但是意思就是说,你解释孔子的时候只能从孔子其他的话来解释孔子,你不能用弗洛伊德、用xx哲学的观点来解释,这就是所谓文本路径;另外除了文本之外,还可以从传统、个人的方向来解释,于丹读孔子的时候很多情况都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讲的。是不是用文本来解释文本就一定牛x了呢?这个问题很复杂,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就是1.文本被作者创作出来,就不属于作者,文本有自己的生命,所有读者都是作者,进行第二次创作;第二,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是想做作者的忠实fans还是要用作者的观点使自己完满,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价值。
what should it say?也就是作出价值判断,中国人一直中庸,写东西各打五十大板,但是我们阅读东西的时候就要偏激一点,只有肯定或是否定。我们的思想可以中庸,但是关于某个理论要有明确的态度,赞成还是反对。
这些阅读是如何达到的呢?书中提供了很多方法:逻辑、文字表述、现象学方法……
我看来只有阅读,写读书笔记,除此别无他途。
我们要怎样的读书笔记?首先它要有严格的逻辑。如果你满篇都是由特称判断然后推出一个全称判断,这样逻辑上就有困难,结论根本不成立;文字表述,书中讲得很模糊,其实皮尔斯的实用主义就是对于文字的最恰当表达:我们要放弃那些模棱两可的表达,我们的文字必须是可感、可操作的;现象学方法,不要说什么描述法、自由想象法、地平线法,简单点就是加减法,一个东西要减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为它是另外一种东西了呢?一个元素加到什么程度才是我所要的东西?现象学的方法根本就是本质直观,克服了逻辑上的不足,使得我们有另一种方法到达真理。
总结来说,读书笔记就是要做到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体系。只有这个我们才能够充分吸收书中的养分。
===========================================
这本书要说的太多了,好困,今天到此为止
书评2:了解思想的生命科学
作者: 弓和箭
出处: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89706/
一、哲学总括
1、哲学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尼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够忍受任何生活”】
2、哲学是什么?
(1)哲学的介绍
案例1:图书馆的编号“1”;“0”代表总结,辞典、百科全书;哲学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一切知识奠基,统合所有知识;
案例2:博士学位的由来 Ph.D Doctor of Philosophy
哲学原意:希腊文philia和sophia组成philosophy,“爱智”,理解“爱好智慧”;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强调过程,不断质疑和疑问,保持“好奇”的习惯。希腊古语“哲学起源于惊讶”
【帕拉图“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减少身体控制,完成各种试炼,追求灵性;
哲不`学思维,理性反省【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哲学思考在过去、现在、未来连贯起来;
(2)哲学的基本描述:1、培养智慧;2、发现真理;3、印证价值;
(2.1)培养智慧
先谈知识,再谈智慧,是有区别的
【诗人艾略特:我们在资讯里面失去的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到哪里去了?】
知识的特色是针对专门领域做出的研究,因此造成专家。【爱因斯坦: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
智慧:“完整”和“根本”,完整:看问题要从一个整体看,例如事件的失败可以放在人生的角度看;根本:生死就是根本的大问题、报应、命运【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一般没有明确答案; 超越感性的限制,用知识奠基基础,再达成完整而根本境界,而境界需和个人主体的觉悟和体验有关。
(2.2)发现真理
【尼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文化造成各人对同事件的看法不同,例如审美;爱因斯坦不是发明相对论是“发现”。人生问题以发现为主;
(2.3)印证价值
明白自然界的规律。人生问题需要自己去印证,例如价值观的社会问题,让座;有体验去印证,随着成长,越丰富深刻准确;【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的空洞的】
(3)提升哲学素养:1、培养思考习惯;2、掌握整体观点;3、确立价值取向;4、力求知行合一;
(3.1)培养思考习惯:要在不疑处有疑。同样是苹果,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普通人就吃了;
(3.2)掌握整体观点:任何事情不同角度考虑【孔子:吾道以一贯之】
(3.3)确立价值取向:意思“定位和方向” 举例:帕拉图遇到苏格拉底烧剧本、诗献身哲学;
人无论多杰出也是平凡的:西方话“仆人眼中没有伟人”=“司机眼中没有伟人”
举例:《泰坦尼克号》的1、妇女与小孩的优先故事;2、乐师在甲板拉曲故事;3、《海上钢琴师》不肯下船的故事;
总结: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就算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就象海上钢琴师
(3.4)力求知行合一:不断寻求的过程;【知行合一的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
学习知识,消化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一定要等到你课本都丢了,笔记都烧了,为了准备考试而记在心中的各种细目全部忘记时,剩下的东西,才是你所学到的】
总结:养成学习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建立自己价值取向,把心得印证于生活之中;
【哲学总括】总结:寻根探源,发现什么是“真实”。澄清概念,设定判准,建构系统。
【未完成版,有兴趣者建议通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