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亲戚家的枕边发现了一本《伊索寓言》童书,便痴迷地翻阅起来,认真地如同孩子捧吃一顿很久违的美味,我好奇地、欢欣地赏读着,深深地被书中每一个童话故事感动着,也享受着来自内心深处童心般的激越。《风与太阳》是其中一篇,我用心读着其中的味儿,读了又读,掩卷后急忙将寓言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剪辑下来。
故事中,北风与太阳两方为谁的能量大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于是,两方都使出浑身招数,以图挫败对方。北风拉开架势,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儿见不凑效,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刮疲倦了,无奈地让位给太阳。太阳呢,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的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就脱光了衣服,跳到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藻渲染,情节单一,也没有夸张的修饰,虽是一则寓言故事,但却映射着我们的做人、处事、生活、工作,尤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摈弃的教育理念与信条:劝说往往比强迫更为有效!
在现实教育中,无所谓教师与学生谁之能量大的争论,大多也不存在教师与学生攀比的现象,可我们更多时候面对的是学生的叛逆与对抗。面对学生的背叛,家长、教师所表现的态度、策略也截然不同,有“大逆不道”之疯狂咒骂、训斥的;有“忍气吞声”之顺其自然的;也有“刚柔并济”之化干戈为玉帛的。无论谁,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使孩子走上正轨之路,不再与家长、教师、同学抵触,与人和睦相处。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学生的转变,教师的信赖,同伴的友好。叛逆者狂妄自恃,为我独尊,对教育者不理不睬,听不进也不愿听,说不得也不敢说,说的厉害便与你对抗到底。教育者千方百计,卯足了劲,改换方式,促其改邪归正,可总是事与愿违。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心是脆弱的,极易受到挫伤,哪怕一点点的伤害。我们不能指望孩子像猫狗一样经过严训就俯首称臣,亦不能苛求自己像法官那样执法如山,强制实施。何况孩子正在成长期,思想、行为都不成熟。在某些情况下有叛逆或对抗也是应该的,说明他们在努力成长,而我们会停下教育的步伐慎思自己的问题,给教育一个缓冲的机会。
风一味争强好胜,无可厚非,却忽略了物极必反。太阳则如春风,一点一点滋润,总能待到“山花烂漫时”。古谚道:铁树能开花!我想,假使学生就是铁树,我们的教育者也一定能像太阳一样让其开花的,才不愧于教育的神圣身份!
著名外交家安比尔斯是一个具备劝说天才的人,他能说服你心甘情愿地下地狱,并能使你跃跃欲试,巴不得立刻上路。那么我们教师呢?教育中我们不乏教师暴烈如风者,使学生闻之怕,见之躲,想之慌,学习萎靡不振,生活没有兴趣;教师温暖如太阳者,学生闻之爱,见之喜,想之好,学习蒸蒸日上,生活充满乐趣。
古谚说得好: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如果我们的教育更多一些这样的风何愁没有温馨的香气扑鼻而来?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总能让我们欣赏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景象,又何乐而不为呢?冬风似虎狂,鸟雀尽潜藏。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再暴躁怎能弥漫叛逆与对抗?学生如果长期处于暴风骤雨式的教育下,怎么不会封闭自己、潜藏意识、背叛亲人呢?
教育中不应出现愈教育,学生愈停滞、愈麻木、愈恐惧,愈反抗的局面,而应呈现一片越自觉、越轻松、越温暖、越和谐的画面。